04年中國發生「大豆危機」,美國索要60億違約金,我國如何回應?

鷓鴣山散人 發佈 2023-12-17T15:38:34.764329+00:00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2003年,美國農業部曾稱由於近期受天氣影響,大豆的庫存和數量會銳減。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3年,美國農業部曾稱由於近期受天氣影響,大豆的庫存和數量會銳減。

這一次,美國大豆的庫存降至了近現代歷史的最低點,比80年代經濟危機時還低。

我國順著供不應求的趨勢,購進了不少大豆,以避免高價收大豆,沒想到一年後,市場發生了大逆轉。

2004年8月,美國收購大豆的價格暴跌,這讓我國的進口商紛紛被動違約。

美國趁勢向中國進口商們索要高達60億元的違約金,更雪上加霜的是,那時國際糧商還聯合起來抵制我國民企。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是如何應對的?而在這之後我們是如何逆風翻盤的?

大豆危機

2004年中國發生「大豆危機」,美國索要60億違約金,我國是如何回應的?

細說這「大豆危機」,有一部分原因是美國在操縱大豆市場,從而侵害了別國的「食物主權」。

而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我國確實也沒有這方面的應對措施,就像小白一樣,被上了一課。

零幾年開頭的時候,我國在經濟方面雖然高速發展,但基本上都是向西方學習,在結合自己的國情,創造出一套解決方法。

大家都知道,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其經濟制度的缺陷,因此,時常會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而我國這個時候也缺乏一定的金融風險意識,再加上一直以來都認為把錢放銀行,什麼都不做就萬事大吉。

我國在對金融市場預期估計上能力有所欠缺,這也為後來的「大豆危機」埋下了禍根。

2003年美國的農業部曾公開宣布,其國內受天氣影響,因此在大豆部分需要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

沒想到,這一調整,就讓大豆庫存數量降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低的一次。

根據供需關係來看,大豆數量減少了,物以稀為貴,它的價格自然也就上漲了。

由於大豆數量銳減,其價格不斷飆升,同樣也達到了16年以來的最高價。

這個時候,事情還沒有很嚴重,只能算是正常的市場浮動。

同時大豆相關的產業,如提取豆油的企業根據那時的市場情況,決定在大豆價格進一步飆升之前,購入大量的大豆,減少白白購買高價大豆的可能。

隨後,我國大豆相關企業也就度過了有驚無險的一年。

然而就在大家認為一切順利無事的時候,第二年美國再一次操作,大力調整大豆市場,讓我國吃了不少苦頭。

2004年,也就是大豆庫存銳減的第二年,大豆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一年8月份,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發布了大豆合約的收盤情況。

那一年的收購情況非常不樂觀,其收購價格暴跌。

這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大豆收購價格突然降低,其背後應該是這一年的大豆產量較前一年來看要多得多,東西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錢了。

受影響的不止買賣原材料,大豆加工相關產業也會受影響。

簡單來說,加工大豆的產業沒有辦法盈利,沒有辦法達到期望的生產目標金額。

那麼沒有辦法達到合約上的預計金額,也就自動被視作為違約。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會直接索要將近60億元的賠償金。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國際糧商也匯聚起來,一同抵制中國的民營企業。

這次風波過後,我國國內的豆類加工行業變少了,只剩下幾個大頭的屹立不倒。

並且,在這之後我國越來越依賴於大豆進口。不得不說,美國這一手操作,確實滲透了我國的食物主權。

隨後,我國在全世界範圍內,進口大豆的貿易總量更是占到了全世界的60%甚至更多。

而且,在這個購買過程中,大豆的價格不會因為我國買得多,就給我們打折扣,反而還漲了不少。

就比如原來的大豆進口價是265.2美元每噸,但是到了後面,就變成了599.3美元一噸,這個漲價的幅度是相當可怕的。

那麼就有人問了,我們難道不可以自給自足,非要向美國這些國家購買大豆嗎?

實際上,這也和我國氣候、種植技術有關係。

首先,我國最主要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麥。

不少專家認為東北地區非常適宜種植大豆,可為什麼遲遲沒種呢?

那是因為,如果真的開始大規模種植大豆,一定程度上會擠占水稻、小麥的生存空間。

此外,我國種植大豆這一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如果真的開始種了,可能收效甚微,不如進口更划算。

在大豆漲價的背後,我們的食用油和肉蛋奶等產品也一樣價格上漲了不少。

美國雖然沒能從美元層面影響我國,但在食物主權方面,在逐漸侵蝕我國的食物產業。

這次「大豆危機」給我國敲響了警鐘,也讓我國上了一課。

事實上,這種把戲,美國已不是第一使用了,早在20世紀,二戰時期,美國就已經提出了打糧食戰的構想。

陳舊把戲

2004年美國調整大豆庫存,迫使中國發生「大豆危機」,而這竟是美方故技重施?

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稱糧食戰為「全球糧食戰略」,剛開始,這種策略僅由一些私人基金會贊助。

本質上,它是為了維護部分上層家庭的權力與財富,甚至還能藉由糧食戰,將手伸向各個領域,達到影響世界的目的。

後來,這個戰略被五角大樓採納,被稱為「綜合優勢」,其核心有二,一是糧食,二是石油。

這兩個都是爭奪「世界霸權」的關鍵資源。

二戰後,雅爾達會議劃分了遠東地區的勢力範圍,一定程度上也讓世界國家重新洗牌。

而在這當中收穫頗豐的美國,並不知足,自1950年起,他們便著手重塑世界的糧食政策與糧食結構。

要想重構秩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秩序。針對這一情況,美國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讓美元貶值,通過這個方式,增強美國出口食品的競爭力。

藉助政府補貼扶持本國企業發展,同時限制別國的糧食生產能力,這樣就能夠不斷確立和穩固美國在世界農業市場的地位。

而另一個,則是徹底切斷世界糧食儲備體系。不給各國留後路,將整體劃分成小塊,再逐個擊破。

一直到1970年,世界糧食庫內已沒存多少東西了,到這裡,糧食庫基本上也就名存實亡了。

有了前面的鋪墊,美國也就著手開始實施糧食戰了。

他們的糧食戰,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分別是糧食、金融、能源。

美國將這三者機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全球糧食戰略」。

這當中最受美國關注的就是糧食與石油,針對糧食,他們將其金融化,用美元為其定價、綁定,石油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糧食戰最終目的,依舊是為了維護全世界範圍內,以美國作為世界貨幣,打造美元統治的金融帝國。

不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美國最開始的策略是相當簡單粗暴的。

就比如20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就搞了一次糧食戰。

那一次,美國給出的策略是「禁運」。

早在1974年,美國的農業部長就曾在公開媒體前宣稱,「食物也是一種武器」。

至於這糧食戰怎麼打,美國還是等著機會,找由頭制裁。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了阿富汗,這一舉動引起了國際上的諸多指責。

蘇聯雖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底子裡仍含有俄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沙文主義與霸權主義。

且不說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緣由與影響,對於美國來說,雖然沒能與阿富汗聯手,給蘇聯「放放血」,但他們仍找到了攻擊蘇聯的由頭。

1980年1月4日,為了表達對蘇聯的批評和抗議,美國正式宣布對其禁運糧食。

這對於蘇聯而言,是有著相當大的打擊的。

其衝擊程度不亞於上世紀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當時由沙特國王費薩爾主導的歐佩克組織,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了石油制裁。

具體體現為禁運石油或舉行減產運動,當時美國也在制裁名單之中。

那段日子可不好過,不少美國公民加油還需要拿著分配的票才能加油。

不過,糧食與石油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畢竟糧食自給自足的機會,可比作為珍貴資源的石油要容易得多。

世界上也不止有美國這一家糧食供應國,蘇聯如果真的缺乏某種糧食,寧可選擇別國,也不大可能會與美國交涉。

更不用說那時的蘇聯非常遼闊,內部又有多個國家可供應生產,因此美國那次的禁運制裁完全就跟撓痒痒似的。

而且為了打糧食戰,美國還積壓了不少糧食,這又是一筆損失,可以說,美國那次完全就是弄巧成拙。

在這次之後,美國便不再輕易用糧食戰招惹蘇聯,而又過了十年多,蘇聯解體,與美國抗衡的大國不復存在。

這也給了他們施展貿易制裁的機會,因此,在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運用糧食來制裁別國的頻率才逐年升高。

並且這一招屢試不爽,就連此前中美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美國政府也在制裁清單里提到了部分糧食的減產。

不過,我國也不是吃素的,自從在大豆那裡栽過一跟頭後。

針對糧食戰和糧食主權滲透的研究和解決方案也增多了不少。

就在美國故技重施時,我國予以了一次漂亮的反擊。

漂亮回擊

2004年美國調整大豆庫存,迫使中國發生「大豆危機」,我國該如何應對?

在嘗到操控大豆價格,獲取豐厚利益的甜頭後,美國轉頭又盯上了主糧小麥。

他們想故技重施,再一次操控糧食市場。

小麥可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糧之一,其地位與水稻持平,如果美國成功滲透了小麥,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2005年,美國派出糧食戰四大將,即四大國際糧商:美ADM、邦吉、佳吉還有美法合資的路易達孚,首字母簡稱為「ABCD」。

這一年,四大糧故意抬高國際主糧的收購價格,並且也著手收購世界市場上的小麥。

很快,國際市場的小麥價格足足翻了5倍,這一效果讓四大糧商很滿意,他們認為再繼續下去,一定能夠再次打贏糧食戰。

這種政府與寡頭聯合操縱的戰役中,不少國家和地區,因為突變的糧食價格,產生了不小的騷動。

有不少國土本地的糧商,因為貪圖一時的利益,將糧食出售給這些寡頭,後被做空,基本上無力再支撐糧食收買。

不過很快,四大糧商發現,就在國際上因為糧食哀嚎一片時,中國的小麥價格僅增長了0.7倍。

這樣的增長幅度,與平時的正常浮動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令四大糧商有些困惑,於是他們加大了購買中國小麥的力度。

然而,不論他們買得再多,中國小麥的價格也始終非常穩定。

四大糧商並不知道,美國的這種把戲早就被我國看穿了。

為了針對這種惡意屯糧、抬價的貿易戰,我國採取了「購入」和「拋儲」兩個方法。

一個是當國內糧食價格偏低時,我國會給出固定的價格來收購糧食,戰略儲備進國庫中。

而像美國這樣炒作糧食價格的時候,國家就將庫內存放的糧食拿出來以低價拋售,同時限制國內糧食出口。

這樣一來,任憑那四大糧商如何折騰,中國的小麥價格是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的。

四大糧敗興而歸時,我國公開表示,中國的糧食儲備充足,還夠全中國14億人敞開肚皮吃一年。

這時,美國及四大糧商才意識到,中國這次是有備而來,不會再上糧食戰的當了。

而且,他們現在再不給自己存點糧,到時候破產的就是他們了。

在此之後,美國再也不輕易動中國的主糧了,其手段也更加隱秘和謹慎了。

如今,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仍舊十分緊張,中美雙方也都給予對方不少制裁,而這當中不免要注意美國是否又動了糧食戰的歪心思。

以史為鑑,我們中國人的糧食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一味靠進口解決問題,始終還是要進口與自給自足相結合。

而在去年,我國也提出了大面積種植大豆的可能性,支持在東北地區試種植大豆。

雖然尚在討論階段,但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國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