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火了!14歲金馬獎,18歲當導演:目標感強的孩子是怎麼養出來的

知子花家庭教育 發佈 2023-12-17T16:09:04.870940+00:00

前兩天,她和鄭子憶執導的短片《她問》入圍上影節,從此頭銜多了一個「導演」 ,而她此時僅僅18歲。14歲時,憑藉《血觀音》中的棠真,一舉奪得金馬獎。

如果要評00後演技擔當,文淇必須上榜。小小年紀,已經主演了多部口碑影視劇。

前兩天,她和鄭子憶執導的短片《她問》入圍上影節,從此頭銜多了一個「導演」 ,而她此時僅僅18歲。

作為10歲就出道的演員,對角色的領悟力超強,這讓她看起來比同齡人更「早熟」。

14歲時,憑藉《血觀音》中的棠真,一舉奪得金馬獎。比17歲封后的李小璐,還早了4年。

當時,提名這個獎項的有葉德嫻、許瑋甯、吳彥姝和陳湘琪這些資深演員,沒有任何背景的文淇能夠在角逐中勝出,可見業務能力多麼出色。

老戲骨吳彥姝曾評價文淇:「她就像是戲中的一縷光」。

當外界說她是一個把野心寫在臉上的女演員,她說:「因為我很好強,我想要被當做一個成熟的大人來對待。」

當她被貼上「天才少女」的標籤,她反駁:「沒什麼天才不天才,你不努力,早晚會有人超過你。」 「努力是可以超過天賦的,所以我一直在默默努力。」

當很多人為了名利演戲,逐漸迷失自我時,她保持人間清醒:「我比任何人都更想成為一個好演員,這個願望里包含了先天的優勢,但無論這個優勢多麼強大,都無法支撐我走完一生。」

她對自己的人生,有充分的掌控權,也有明確的規劃。她的目標不是做一個流量演員,也不是拿各種獎,而是要在20歲前,成為娜塔莉·波特曼那樣的演員。

文淇目標感強,自信果敢,獨立有主見,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


你的人生,自己做主

熒幕上看起來冷酷內斂的文淇,私底下卻是個少女心滿滿的小女孩。

她從小在一個相對寬鬆的家庭中長大,媽媽和爸爸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給她足夠的支持與關愛。

媽媽嚴格、謹慎,守住大原則。在飲食上,不准女兒喝可樂,不讓多吃糖,保證身體健康。

她不刻意迴避敏感話題,想給女兒看最真實的世界,學會分辨是非,保護自己。當林奕含事件在電視上滾動播出,她衝進女兒房間拉她出來一起看,為女兒敲警鐘。

雖然媽媽有些嚴厲,但她並沒有剝奪孩子的自由,從未想過包辦孩子的一生。唱歌跳舞彈琴各種愛好,文淇喜歡就送她去學,不喜歡就放棄。哪怕文淇得到了金馬獎,媽媽也說,只要文淇不開心不想演戲了,那也隨時可以放棄。

媽媽的開明,給文淇更多的人生選擇權,讓她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

生活中,母女倆無話不談,共同話題越來越多。

評判親子關係好不好,「有話可聊」是一個重要標準。文淇和媽媽的日常對話,調皮可愛,像兩個閨蜜一般。

文淇:「唉,萬一我長大後變壞,你還要不要我?」

媽媽:「不要。」

文淇:「我什麼時候戀愛比較好?」

媽媽:「18歲以後就可以談。」

文淇:「我長大後要是不結婚,你接不接受?」

媽媽:「隨便你,反正是你的人生。」

文淇:「那我可不可以不生小孩?」

媽媽:「可以,反正我已經把你生下來了,這些決定你就自己做。」

而文爸爸則是另一種性格,脾性溫和,幽默逗趣。

19年,文淇被前經紀公司爆料違約,文爸爸的聲明克制動情,著重強調只希望女兒開心。

就是這樣被無條件的守護,文淇才可以這麼自信勇敢,無所畏懼,在演員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

正因為可以無憂無慮地做演員,她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為人生目標奮鬥。

努力和刻苦,永遠是她進步的信條。為夢想充電,不敢懈怠。

非科班出身的她為了演繹好《嘉年華》中從小漂泊、孤苦伶仃的打工妹,曾提前一周在酒店學習清潔、打掃,甚至還專門去學騎摩托車。

她的價值觀超正,不負觀眾,不負自己,盡職盡責地做一個演員,而不是明星。

「我很感謝演員這個身份,讓我找到了一個我不能放下這世界的理由,找到了許多世間美好的存在,找到了一份安定,一份信念。」


有目標感的孩子

才能走得更遠


不少家長都會抱怨孩子「無目標,無興趣,渾渾噩噩」,殊不知,生活和學業壓力,以及家庭教育等各種因素,使我們的孩子得了「空心病」,他們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痛苦——沒有驅動力,沒有創造力,享受不到成就感,對人生失去興趣。

幫助孩子找到目標,並引導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關鍵的任務。

那麼,目標是什麼?

兒童心理學家威廉·戴蒙《兒童心理學手冊》,對「目標」的定義是:

為了完成對自我有意義,同時對他人,對世界有價值的事情時,產生的穩定且可概括的意圖。目標可能會變,但至少確保一個人在足夠長的時間裡,在其行動上做出承諾,並有所進展。

當一個孩子有了目標感,他會更專注於自己未來的發展,而不會沉迷於電視和遊戲。他們也會有長期主義的思想,預見自己實現夢想的美好場景,激勵自己不要輕易放棄。

寓言故事《三個工匠》,就講明了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自豪感,並憧憬未來,是一種巨大的心理能量——

一天,有人問三個正在砌牆的泥瓦匠,說:「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你沒看到?在砌牆。」第二個人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正在建一座高樓。」第三個人喜氣洋洋地說:「我們正在建設美好生活。」

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沒有目標的孩子,內心脆弱,缺乏自信心與自尊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一點小困難就放棄。

而擁有目標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勇敢,有更多責任感與創造力。

如果四歲的女兒一周之內兩次被蜜蜂蜇,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辦法來教育孩子?讓她遠離蜜蜂?美國奧斯丁市一位媽媽卻鼓勵女兒Mikaila去研究蜜蜂,它們為什麼蜇人?每天飛來飛去在忙什麼?它們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結果,4歲的Mikaila不僅愛上了蜜蜂,還開創出了自己的事業。

16歲時的Mikaila,就已經將檸檬水賣出了上千萬美元,受邀參加美國女性峰會演講,與前總統歐巴馬對話,建立保護蜜蜂基金會。

在Mikaila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用智慧幫助她一步步實現目標。

當Mikaila對一件事表現出興趣時,他們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啟發她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哪怕獲得的成就再小,也要有積極的反饋意見,無條件做孩子的「啦啦隊」。孩子年紀雖小,但給予足夠的信任,會創造出奇蹟。

比如,充分利用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甚至被蜜蜂蜇這種糟糕的小事,也變為鼓勵孩子學習的動力;不過多干涉,更多地調動孩子自身的能力,讓她自己嘗試動手做、調整檸檬水的口味,參與繪製海報;和孩子討論商業話題,增加頭腦的敏感度。鼓勵她參與兒童商業競賽,用自己的知識引導孩子如何經營公司。

有了父母的智慧引導,小姑娘越戰越勇,一路開掛。2020年8月,她出版了新書《蜜蜂無畏,像孩子一樣的夢想》。

她雖然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始終保持利他思維,從銷售額當中拿出一部分來捐助給保護蜜蜂、改善環境等公益事業。


培養孩子的目標感

父母要做的幾件事


第一,不要做直升機式父母,放下控制欲。

要想孩子有目標,培養自律精神,就不要盯著孩子的大事小事,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的學業和生活。這樣孩子才能享受到掌控自己的快樂,對自己的未來有想法,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第二,不要把對工作的不滿態度帶回家

一個喜歡抱怨工作,滿腹牢騷的家長,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他會認為工作本就是無意義的,好好奮鬥是徒勞的。

第三,父母要善於傾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對孩子的喜好不妄加評判,而是先欣賞,再引導。

第四,告訴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金錢觀,過有意義的人生。

第五,幫助孩子找到榜樣,多了解各行業,多接觸不同職業的人。

「學徒制學習」在歐美國家非常流行。就是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到專業的社會化導師並向其請教、學習,積累社會經驗,而後通過親身實踐,在實際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六,幫助孩子建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並分解目標。

激勵孩子為實現目標採取實際行動,不要停留在空想和半途而廢的狀態。

10歲-17歲,是引導孩子樹立人生目標的重要時刻。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了DOAM的目標分解法,我們可以借鑑這個方法來分解個人目標,讓孩子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標,並且有動力去完成。

D(direction 方向):目標分解第一步,先知道孩子的大目標是什麼,並且所有的行為必須圍繞大目標進行。

O(Objective 目標):從大目標分解出來的每個小目標是大目標在不同階段的具體表述,如年目標、月目標、周目標、日目標。孩子有確定的大目標後,要讓他知道不可能一步達到目標,在過程中,需要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這些小目標是為了更好的達成大目標。

A(Action 行動):很多孩子要當軍人、科學家、企業家,無論未來的目標是什麼,讓他們明確側重點,把最重要的、最緊急的事排在最前。比如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是認真學習文化知識,或者專業知識。

M(Measure 評估):在設定目標之後,一段時間後需要與孩子一起對他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

最後,我們要告訴孩子,有目標、有意義的人生,才值得一過!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愛,為其發光發熱,釋放出無限潛能!

文章來源於公眾:知子花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