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著兩萬塊,我去鶴壁買房了……

米宅 發佈 2023-12-17T21:59:07.277075+00:00

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河南小城鶴壁憑藉著超低房價衝上了全國樓市的熱門。這個月月初,我揣著可用額度還剩兩萬多的信用卡去了趟鶴壁。



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河南小城鶴壁憑藉著超低房價衝上了全國樓市的熱門。


兩三萬買一套房,普通人的奢望在鶴壁可以變成現實。


這個月月初,我揣著可用額度還剩兩萬多的信用卡去了趟鶴壁。


事實上,兩三萬的房子真的有,但與你想的可能有很大不同。



1


了解鶴壁房價的邏輯,得了解下鶴壁這個城市。


鶴壁是河南北部的一座的小城,年湮代遠。


《詩經》中「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講的是這片土地的故事,《封神榜》中商都朝歌指的是鶴壁下轄的淇縣……


新中國之後,鶴壁因煤炭而興盛。


1957年鶴壁建市,特殊時期的一種戰略布局。


建市後的短短几個月接連創下了全國煤炭的多項新紀錄,鶴壁這座嶄新的城市,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但煤炭開採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還對生態環境帶來了破壞性的傷害,鶴壁主城區地下被大面積采空,大大小小的塌陷區連點成面。


最誇張時,鶴壁的采空面積高達20平方公里,可以說是一座懸空城。


這種情況下,鶴壁不得不南遷。



鶴壁市區曾有過三次大規模的遷移,鶴山區、山城區、淇濱區恰好是不同階段的市區。


①1957年鶴壁因煤炭建市,為了方便煤炭開發,市區選在了一礦附近的鶴山區鶴壁集鎮,隨著二礦、三礦建設,市區南移到了鶴山區的中山路。


②1959年五礦、六礦開建,鶴壁市區由鶴山區中山路遷到了山城區。


山城區是鶴壁早期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到上世紀末一直是鶴壁市委、市政府的駐地,是鶴壁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


但隨著礦區的發展,山城區周圍基本上都是塌陷區,城市發展受到制約。


③直到1992年鶴壁建立了淇濱區,經過幾年的城市建設淇濱區規模擴大,1999年鶴壁市委、市政府正式遷到了其淇濱區,自然的鶴壁市區由山城區轉移到了淇濱區,持續到現在。


其實有不少城市隨著戰略調整去建設新區,但鶴壁這樣大跨度(山城區與淇濱區有二十公里的距離)的建設新區不常見。


按照正常的邏輯,人口隨著城市資源遷移,新區越來越好,老區越來越差。


而二十公里的距離更是一道天塹屏障,阻斷了鶴壁老區前進的腳步,鶴壁新區老區的差距越來越大。


是的!兩萬一套的房子來自鶴壁老區。



2


鶴壁最便宜的房子在鶴山區,兩萬以下一套的確有,但極少。


帶看的中介小姐姐說,這段時間來鶴壁看房子的人不少,鶴山區兩萬以下的房子基本上掛一兩天就賣出去了,兩萬一套的房子還比較多。


但甭管兩萬以下,還是以上,通通都是三四十年打底的老房子,還是頂底,下面這樣的。



上世紀的單位家屬院,整體做過改造,但還是擋不住的年代感。



有些樓棟基本上已無人居住,空調都沒掛幾個。



這些房子不存在什麼社區感,一兩棟樓獨立在路邊,隨意進出。



入戶門還是小時候的木門,有一股親切感。



至於室內基本都比較髒了,簡單的放一張。


鶴山區本身不大,基本上都是礦上的家屬院、拆遷的安置房,房子都大差不差。


但是得益於鶴壁政府斥巨資做了老城改造,整體城市界面的觀感其實不錯。



這是鶴山區的主幹道中山路,道路整潔、綠化非常漂亮。



中山路旁的安置房做了重新粉刷,但是僅掛了幾個空調,入住率不高。



街角有不少小公園,據說鶴山區的綠地率接近60%。



鶴壁集的鎮中心,整條街都做了仿古翻新,跟想像中的老破小不一樣。



中介小姐姐說這個秦家胡同是鶴壁的地標,有故事的人都知道。


整個鶴山區給人的印象其實相當的不錯,安靜又安逸。


但不得不承認,鶴山區居住的大多是上了歲數的人,看不到什麼活力,配套相對落後。


最早的市區鶴壁集鎮,僅有兩條街可以看到一些店面,且都是非常基礎的生活配套,連中介門店都需要去山城區找。



打聽了一下,豬肉十塊左右,蔬菜大都是一塊錢一斤,生活成本非常感人。



除了核心的街道,其他店面基本上都是關閉的狀態。


想要在鶴山區生活的話,可能配套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3


山城區正常的二手房大概2000元/㎡,但仍有非常多便宜的老房子,三萬一套、五萬一套的這種。


房子比起鶴山區稍微有一些些進步,更有一些社區的感覺。



同樣是單位家屬院為主,山城區的房子有門禁、有規劃。



小區內有了公共空間,雖然是停車位,不是綠化。



整體的入住率相對更高了一些,有一點生活氛圍。



隨便進去一棟樓,走廊里張貼對聯的明顯增多了。



房子內部倒是沒什麼意外,同樣是大白牆、老家具,稍微乾淨了些。


山城區東南部靠近通往淇濱區的主幹道,有一些還不錯的次新小區,便宜的都是些老房子。


不同於鶴山區的整體改造,山城區面積相對更大一些,基本上與鶴山區相連,改造難度比較大,山城區的界面改變不大。



除了個別主幹道有明顯的改造,大部分街道都是這樣的界面,上世紀的縣城既視感。


山城區做鶴壁市區四十年,基礎的生活配套強上不少。



山城區最熱鬧的商業地王廣場,商業的能級不高,但業態齊全,除了基礎的生活配套,娛樂配套、休閒配套應有盡有。



一些改造過的角落,比較有城市的樣子。



核心街道外的山城區同樣沒逃過鶴山區的命運,大量的店面關閉。



轉讓、出租是大多數街道的常態,活力這個詞同樣與山城區不沾邊。



甚至有企業、單位大樓大門緊閉,搬遷到了更新的淇濱區。


有一些帶污染的工廠與淇濱區的規劃不符,留在了山城區周邊。



去山城區的路上大貨車特別多,大小規模的工廠隨處可見。



藍色的是世界上輸送距離最長的管帶輸送系統,早期為了運煤搞的,目前還在運行中。


比起鶴山區,山城區留守的地緣更多,還有一些工廠,人口密度遠超鶴山區,沒有太重的清冷感。


更重要的是,山城區的配套更豐富、能級更高,自住優於鶴山區。



4


眼下講的鶴壁一般是指淇濱區,鶴壁最體面的區域,均價基本上6000元/㎡左右,品質好一點、地段好一點的賣到8000元/㎡以上。


淇濱區整體沿著淇河而建,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已小有規模,城市界面與大多數河南地市無異。



淇河邊上的鶴壁CBD,體量不算大,整體氣勢到位了。



街道乾淨整潔,綠化率普遍比較高。



調研的某個鶴壁高端項目,均價不過8500元/㎡,大門、立面的呈現不輸一線開發商做的項目。



鶴壁市政府對面的世紀公園,鶴壁地標。



鶴壁市的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等公共配套設施,均坐落在淇濱區。



淇濱區的核心街道基本看不到空鋪,到處是林林總總的生活配套。



除了街道底商外,商業配套還有萬達廣場、有百貨、有步行街等等。


相對來說,淇濱區有正常三四線小城市的既視感,生活氛圍濃厚,配套豐富,有城市感、有煙火氣。


某種程度上,淇濱區才是本地人認可的鶴壁市區。


鶴壁婚戀相親的基本要求,是最少淇濱區有一套房。


鶴山區、山城區為數不多的年輕人,都嚮往著去淇濱區生活工作。


「鶴壁年鑑顯示,2010年至2020年間,鶴山區、山城區常住人口呈持續下降趨勢,前者從13.11萬人下降至6.28萬人,後者從23.06萬人下降至15.57萬人。」


正式有了這樣的共識,鶴山區、山城區隨著人口流出、經濟放緩,價值不斷下跌,白菜價房子越來越多。


鶴山區、山城區房子便宜,被某些自媒體放大到「鶴壁兩萬一套房」,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淇濱區是鶴壁市區的話,把二十公里外的山城區比作縣城、二十五公里外的鶴山區比作鄉鎮更合適,鶴壁鄉鎮兩萬一套才是事實。


問題來了,這樣的房子有價值嗎?


鶴山區、山城區因為資源枯竭已經被時代拋棄了,即便改造更新還是難有活力。


而二十公里的斷裂帶,註定了鶴山區、山城區無法與淇濱區聯動,根本看不到未來。


兩萬一套真的便宜,但買到手只能坐等貶值。


或許對於真正躺平的人來講,鶴山區、山城區是一個不錯的避世桃源。


這裡安逸、節奏,生活成本低,打工一年足夠買一套房。


以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