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誰更厲害

直率小熊愛旅遊 發佈 2023-12-18T01:48:11.252569+00:00

在之前的20年間,人類唯一的太空站就是國際空間站。但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也打破了這種局面。那麼人類現有的這兩座太空站有哪些不同呢?第一點,建設國家不同國際空間站是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完成,而中國空間站則由我們一個國家獨立自主設計和建造。那我們為何要自己建造空間站呢?

在之前的20年間,人類唯一的太空站就是國際空間站。但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也打破了這種局面。那麼人類現有的這兩座太空站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點,建設國家不同國際空間站是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完成,而中國空間站則由我們一個國家獨立自主設計和建造。那我們為何要自己建造空間站呢?其實早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就提出了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但在20年間,我們不斷申請加入,卻被美國以各種理由拒絕,因此只能自己埋頭苦幹。

第二點,大小不同,國際空間站的體積非常龐大,且絕大多數的藍色為美國航天局區域,紅色為俄羅斯航天局,較少的橙色為加拿大,綠色為歐洲航天局,紫色為日本。正是因為各國參與運行,其寬度達到驚人的109米,長73米,高20米,重約419噸,內部加壓容積約916立方米,內部活動空間未知,妥妥的一個巨無霸的存在。

中國的空間站總重量可達180噸,內部加容積約300立方米,建成後內部活動空間約110立方米。這兩張拍攝的圖片放在一起對比,就能明顯看出中國空間站確實小了一大圈兒。

第三點,造價不同。因為國際空間站龐大的體積,其造價自然非常昂貴。原預計花費500億美元,但截止到2018年,除了建設費用,還要加上運營費用,總計達到了1600億美元,約合1萬1193億人民幣。而中國空間站天宮預計總共花費600億人民幣,約合85億美元,可以說是頗具性價比。

第四點,構造不同。其實,空間站可以大致分為四代,第一代是單模塊空間站,且只有一個對接口,一次只能對接一個飛船。比如的禮炮一號和5號均屬於第一代,而第二代仍是單模塊。但是它前後有兩個接口,這樣可以一次性對接兩個飛船,可以一艘拉人,一艘拉貨。這樣的話一次運輸的貨物就更多,咱們的空間站就屬於第三代多模塊空間站,類似於搭積木,可以有很多的接口。而國際空間站屬於第四代,也是多模塊,且桁架式結構。桁架只是為了更大的空間固定。相比於第三代,在技術上進步很小。在目前來看,第三代空間站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要求,能實現絕大多數的空間科學研究。當然,這也是出於性價比的考慮。

第五點,技術不當。雖然我們的空間站結構是第三代,但畢竟與他們前後相隔20年,本著後發優勢的原則,中國空間站的技術遠遠超過國際空間站,沒有任何可比性。拿幾十年前的技術跟我們比,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想繼續對比給史密斯楊點個讚。

我們依託著最新研究的各種黑科技,中國空間站,麻雀雖小,但大量的新技術、新設備全都安排了進去。在能源方面,我們弘揚了勤儉節約的傳統,採用了柔性加太陽能板,效率達到了30%。而國際空間站那邊採用的是又大又笨重的硬質太陽能板,效率僅為15%左右。這也是為什麼國際空間站看到這麼大的原因。在動力方面,與國際空間站採用的貨運飛船來實現軌道維持不同。我們採用的是電推動力,相較於國際空間站,每年至少發射四次貨運飛船,滿足軌道維持的。

高額支出我們採用的是電推力器,每年只需一次補給,大大降低發射頻次,降低支出。將勤儉持家發揮到極致。你或許會好奇,既然太空站是在太空中組裝,那麼要靠什麼來組裝起來呢?這就要提到另一款黑科技了,空間機械臂。

這個像變形金剛一樣的機械手臂,是我們自主研發與那些只能一頭抓取的機械臂不同,我們可以兩頭抓取,從而可以做到就像毛毛蟲一樣,在艙體外自由爬行,抓取或轉移貨運飛船,甚至還可以捕獲來訪侵犯的飛行器。可以說是非常自由了。另外,在水資源收集、安全、散熱等問題上,中國空間站也要全面領先國際空間站。

第六點,舒適度不同。國際空間站因為年代久遠,又有很多國家加入內部設計和一些設備,擺放非常雜亂,睡眠艙也顯得非常擁擠。各國人員在這麼狹窄的空間裡,可以說是舒適度全無。而中國空間站卻非常整潔,空間利用較為合理,睡眠艙也更寬,舒適度顯著提升。

第七點也是最後一點,壽命不同,國際空間站預期壽命30年。中國空間站預期壽命十年。但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空間站預計在2024年退役。說白了,趁著現在抓緊時間比1比,到時候真的就不用再比了。因為那時候太空上唯一的空間站可能只有我們中國一家。

想想就莫名的驕傲。沒點讚的,在這裡可以點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