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混凝土報告造假——囚徒困境

甬說 發佈 2023-12-18T03:39:20.149748+00:00

港珠澳大橋,這座2009年起造的巨無霸跨海通道,連接香港、珠海、澳門,耗時15年,耗資1200億人民幣,其建設,無疑是一項宏大的工程。

港珠澳大橋,這座2009年起造的巨無霸跨海通道,連接香港、珠海、澳門,耗時15年,耗資1200億人民幣,其建設,無疑是一項宏大的工程。


其重要性不只是方便三地交通,更是將生機勃勃的粵港澳大灣區緊密連接,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影響深遠。


然而,這個重大工程在竣工前一年被曝出一則驚人消息——香港段的混凝土質量存在問題。



百萬水泥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馳騁於伶仃洋之上,蜿蜒盤旋著約55公里的鋼鐵巨龍,架起了兩岸三地的橋樑。


而這項驚人的工程,所需的建造材料,堪稱天文數字。其中,混凝土作為主角,貢獻了百萬噸的份量,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混凝土,這一建築工程中的常見夥伴,其質量與工程師的技藝息息相關。如同一道美食離不開廚師的精細烹飪,出色的混凝土也需工程師的精心調配。



只有嚴格按照配方,遵循步驟,才能製造出具有期待性能和強度的混凝土。


鑑於港珠澳大橋大規模消耗的混凝土,我們不得不產生一絲擔憂:是否存在一些不合格的混凝土滲入大橋的關鍵結構中?如果有,其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那些可能疏忽的工程師,他們的失誤,會不會導致這座矗立在伶仃洋上的鋼鐵巨龍轟然倒塌?


正常情況下自然無需擔心這些,因為混凝土強度檢測嚴格遵循規範,其結果需經HOKLAS(香港實驗所認可計劃)認證,即獲HOKLAS標誌,展示其權威性和有效性。



而任何人為失誤都會導致報告失去HOKLAS標誌,變成"非HOKLAS報告"。


檢測流程包含:


接收混凝土樣本後,進行測量、記錄,並放入水槽養護("養磚")。


員工填寫工作表格("工作紙"),按測試日期存檔。


到期後,按工作紙數據從水槽撈出需測試的混凝土("撈磚")。


撈磚後,清理混凝土殘留水份並稱重("秤磚")。



接著進行強度測試("壓磚"),測試後設備生成記錄單。


最後,擬備測試報告,附相關材料並由首席技術員簽署。


壓磚步驟關鍵,失誤或強度未達標的樣本,其報告將無法獲HOKLAS認證,而且無法進行再次檢測。



神秘舉報,耐人尋味


2017年五月,香港廉政公署突然收到一封筆跡匆匆,匿名的舉報信。然而信中的內容,卻如同一個巨大的炸彈,一下子就炸開了平靜的海面,讓一切都變得驚心動魄。


這封神秘的舉報信,娓娓道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那些負責港珠澳大橋混凝土檢測的嘉科公司高層,兩位戴著面具的商業巨鱷,竟然涉嫌隱瞞實驗的造假情況,只為了黑心地把檢測費揣進自己的口袋。


就在此前不久,廉政公署曾經接到過一份同樣引人注目的文件,那是嘉科公司提交的一份混凝土測試報告。



然而這份看似毫無瑕疵的報告,卻被專業的目光洞穿,發現了其中蘊藏的造假嫌疑。


而如今,這封匿名的舉報信中提到的情況,與之前報告中的疑點驚人的吻合,讓嘉科公司突然成為了眾矢之的,成為了公眾目光和廉政公署嚴謹調查的焦點。


在這個看似平靜的五月,一場暴風雨正在醞釀,嘉科公司這個曾經光鮮的商業巨頭,如今卻被裹在了一層陰影之中,成為了大眾議論的焦點。


那些深藏不露的黑暗事實,也正在逐漸浮出水面,被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揭露出來。



香港嘉科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專業質檢機構,負責檢測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混凝土的質量。


這家公司設有一個專門的實驗室,位於大嶼山北部的小蚝灣,專注於對大橋所需混凝土的抗壓性能進行測試。


混凝土質量的檢測,涉及一整套嚴謹的流程,包括定型、養護和測壓等步驟,以確保混凝土達到工程質量要求。通常,各個測試環節由專業設備記錄參數,系統自動出具測試報告。


2016年7月26日,這個夏日的上午,陽光傾瀉下來,照亮了小蚝灣試驗所,也照亮了一件隱藏在陰影里的事情。



自試驗所成立四年之後的這一天,香港工務署的一位細心的技術員在對檢測報告進行例行的詳細檢查時,突然在一堆堆繁複的數字與報告之間,發現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疑點。


這些疑點像一條條疑雲,開始籠罩在這個工程上。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一塊混凝土磚,不僅一次,而是兩次出現在了記錄單中。


這是怎麼回事?混凝土磚在第一次的嚴苛壓力測試中就已經被壓碎,如同一個士兵在戰場上倒下,再無力回天。



那麼,為何還要進行第二次測試呢?這是怎樣的一個奇異環節?


其次,技術員在翻閱記錄單時,發現兩張記錄單所顯示的測試時間,僅僅相差了短短的1分多鐘。


這讓人想起了電影中的瞬間移動,但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混凝土的壓力測試過程中,標準對施加壓力的速率有嚴格的限制,對於混凝土這種需要經受極限壓力的高強度樣本,在恆定的速度下,進行一次完整的測試,最少都需要2至3分鐘的時間。



再次,技術員發現,不同批次的樣本磚竟然出現了穿插測試的情況。


因為按照常規流程,前一批次的樣本都應該完成所有測試後,才能輪到下一批次樣本進行檢測,因為後一批次樣本的接收時間本就較晚。


最後,更加令人迷惑的是,有部分同一批次的記錄單顯示測試序號並不是順序排列的,而是其中出現了跳號的情況。


但是,記錄單由電腦自動生成,生成的號碼應該是一絲不苟的順序排列的,正如我們人類的一樣,任何的錯亂都會引起混亂。



如果中間出現了跳號,那麼缺失的號碼應該是機器進行了另一場測試的記錄。


四個疑點,一同浮出水面,就如同海面上的四座冰山,令人無法不去懷疑,這個看似正常的混凝土質量檢測過程中,是否藏有某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深入調查之後,香港廉政公署有理由相信嘉科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存在顯著的造假嫌疑,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這個方向,包括匿名舉報中的詳實證據。



立即,他們對小蚝灣試驗所的員工進行了全面調查,嚴肅審問那些可能涉嫌造假的工作人員。


然而,審問過程卻並未如預期的那樣平滑。根據已有的證據,廉政公署人員推測有18名員工可能涉及造假,但這些人都咬緊牙關,為了避免被懲罰,他們紛紛推諉責任。


固執的否認讓案件進展陷入了僵局。


在這個死局面前,廉政公署的辦案人員靈機一動,想到了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理論模型 —— "囚徒困境"。


這可能是他們打破僵局,抽絲剝繭尋找真相的重要策略。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種經典的戰略思考模型,它揭示了個人理性與集體利益之間的複雜矛盾。


當兩名犯罪嫌疑人被分別隔離審問,他們必須在沉默和供述之間做出選擇。


警方給他們的提示是:如果兩人都保持沉默,那麼他們各自只需服刑一年;如果其中一人選擇供述,供述的那人將被立即釋放,而另一人將面臨十年的刑期;如果兩人都選擇供述,那麼他們將各自服刑八年。


理性的囚犯會發現,無論另一人的選擇如何,自己都更傾向於供述,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可能的損失。



然而,這種"理性"行為最終導致的是,兩人都選擇供述,也就是最不理想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囚徒困境"。


在混凝土造假案件中,18名涉案員工就好比18名囚犯,他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同樣的選擇。初步,他們為了保護自己,都選擇保持沉默。


然而,當他們意識到只要其中一個人供述,其他人就會面臨更嚴重的懲罰時,緊張和猜疑開始在他們心中滋生。


在這種壓力下,他們最終可能會選擇供述,以此試圖保護自己,而這就恰恰符合了"囚徒困境"中的預期結果。



在"囚徒困境"中,一旦有人決定打破沉默,整個平衡就會被打破。


5號犯人的行為,就像是打破平衡的一塊石頭,使得原本平穩的湖面開始波動。


他揭露了混凝土報告造假的細節,包括原因和方式:


一方面是監管不力,錯過了混凝土的正常檢測時間,導致他們不得不通過更改電腦時間的方式來偽造按時檢測的證明;


另一方面,由於一些混凝土在檢測過程中出現問題,為了提高合格率,他們不得不用其他材料替代,企圖欺瞞過關。



5號犯人的供詞打破了原本的平衡,使得其他嫌疑人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選擇。面對可能的更重刑罰,部分囚犯選擇承認自己的罪行,希望能夠獲得減刑。


這就是"囚徒困境"的力量。在這個遊戲中,選擇沉默並不一定能保護自己。一旦有人選擇打破沉默,其他人為了自保,也可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這樣,真相就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被揭示出來,像一張巨大的網,緩緩地展開,捕獲所有的欺詐行為。



真相大白


2013年的那個夏天,還是一個普通的夏天,陽光照耀在每一個角落,一切都顯得和平而寧靜。然而,在小蚝灣試驗所的四面牆內,這個寧靜的表面下,暗流涌動。


小蚝灣試驗所,就像一個剛剛走出學校的青年,一切都顯得新鮮,充滿活力。


然而,在運營的第二年,隨著檢測工作量的急劇增大,試驗所內部的人員開始顯得力不從心,仿佛一台被過度使用的機器,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


最常見的失誤有兩種:一是混凝土養護時間超期。混凝土,這個工程建築的基石,需要在水中悉心養護28天。



然而,由於管理的混亂,這個關鍵的養護時間被忽視,許多混凝土樣本的檢測時間超過了規定的28天。


二是樣本在壓力測試環節出現操作失誤,導致樣本合格率過低。


想像一下,這些混凝土樣本,本應在堅實的結構中,支撐起一座座偉大的建築,然而,卻因為一次次的操作失誤,仿佛失去了力量,合格率低得讓人心痛。


試驗所的領導層對這些問題早有了解,他們是清楚的,可他們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去改正,而是選擇了一個更加簡單,但卻對整個公司產生深遠影響的方法:掩蓋錯誤。



他們就像一隻只狡猾的狐狸,授意下屬通過調整電腦檢測日期、以金屬柱等硬物代替樣本檢測,將錯誤深深地埋藏,希望能逃過一劫。


在公司的底層,那些平凡的員工,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力,他們的世界只有一個規則,那就是執行上級的命令。


他們面臨的壓力如同一座山,任何對命令的質疑或反抗,都可能導致他們的生活立即崩潰。


因此,他們選擇了噤聲,他們開始製作虛假的混凝土報告,只為了那一絲微薄的安全感。


在這個巨型的犯罪網絡中,無人能夠逃脫罪責。



他們的心中瘋狂萌生出一種狂妄的想法:「法不責眾」,就像病毒一樣蔓延,推動他們的行為愈發魯莽,幾乎讓大錯發生。


然而,就在這時,審判者的銳利目光穿透了這個混亂的局面。他們發現,這個堪比犯罪集團的組織,他們選擇造假的原因,遠不止是想要洗脫自己的罪名。


在被嘉科公司高層董事籠罩的黑暗中,事情逐漸明朗。



2021年11月5日,廉政公署發動一記重拳,他們向涉案的嘉科公司兩名高層董事提起欺詐罪訴訟,揭露他們對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了持續、深度的欺騙,他們刻意隱瞞了下屬單位的檢測造假事實,甚至違規套取了200萬港幣的檢測費用。


就在這個深淵中,沒有人能逃脫,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在這個被罪惡蒙蔽的世界,真理終將照亮黑暗,法製法規,就是那把利劍,將要刺向那些罪惡的心。



及時處理


還好,這個混凝土報告造假事件最終得到了及時的處理,深化了公眾對誠實與誠信的重視,並警醒了社會對監管的需要。


這個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儘管在短期內作弊可能會帶來某些利益,但在長期來看,這些行為的後果都會被發現,並可能帶來嚴重的懲罰。


最後,18名嫌疑人被判罪成立,並且接受了相應的刑罰,他們的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僅在財務上,而且在人力和物力資源的使用上,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他們的行為也對公眾的信任造成了傷害。



另一方面,這個案例也強調了博弈理論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涉及多方利益關係的情況下。囚徒困境是一個強大的理論工具,可以用來揭示和理解個人和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


最後,對於任何工程項目,必須嚴格遵守規定和標準,對結果進行公正、公開的報告。


任何的欺詐和造假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無論其背後的動機是什麼。這個教訓對所有的工程師和相關人員都是一種重要的警示。



參考資料:


《港珠澳大橋混凝土測試造假案13人罪成,最高被判囚兩年》(文匯報官網,2019年12月11日)


囚徒困境視閾下行賄受賄犯罪治理探析 犯罪與改造研究 2021年第10期


-END-


作者:理理


編輯:如如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