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出洋留學:第一批幼童的留學之旅

歷史小破站 發佈 2023-12-18T03:56:44.276739+00:00

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今天,隨著全球化和資訊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國留學,這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但是,作為中國留學生的先驅者,那些最早去美國留學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才是真正令人感到驕傲和感動的。

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今天,隨著全球化和資訊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國留學,這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但是,作為中國留學生的先驅者,那些最早去美國留學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才是真正令人感到驕傲和感動的。

在19世紀中後期,曾國藩和李鴻章親自推動了中國的出洋留學計劃,並得到了留學歸來的容閎的積極支持。為此,清政府決定分4批派遣每批30名幼童出洋留學,並在留美預備學堂(又稱「出洋局」)設立課程,幫助幼童們掌握必要的語言和知識基礎。

第一批幼童於1872年8月11日從上海出發,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航行,抵達美國舊金山,並乘坐蒸汽火車前往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從此開始,他們踏上了一段漫長而充滿挑戰的留學之旅。

當時中國選派留美幼童進行留學,是一個非常嚴格的過程。孩子們的年齡範圍被限定在12歲至15歲之間,這意味著他們還很年輕,需要面對很多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

曾國藩是當時制定條件的人之一,他的要求相對寬鬆,只要求這些孩子不貪、不偷,比較誠實和本分,聰明就可以了。而更高標準的要求則來自於李鴻章,他認為出身清白、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外表體面、長得好看等因素都非常重要。這也是因為這些孩子在出國後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還代表了整個中國的形象。

此外,留美幼童的命名也受到了嚴格的約束。如果取名不當或有不雅訓字,家裡就會被責令改名字。因此,可以說對留美幼童的要求十分苛刻,涉及多個方面,需要孩子們具備全方位的素養和品質。

這些留美兒童從小在中國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對於融入西方社會及其禮節感到十分不適應。他們被送到美國的各個家庭中,面對善良、熱情的美國民眾,這些稚嫩的孩子很快遇到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

據描述,當西方人第一次見到這些留學生時,他們非常熱情地擁抱或親吻這些中國孩子,而這種舉止在當時的中國是不被看作正式禮儀所允許的,於是這些留學生對此感到非常不適應。然而,由於美國人的善意以及他們對這些孩子的關注和照顧,留美兒童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社會禮儀,開始嘗試融入當地的社會。

這種文化適應並不僅限於禮儀和社交方面。西式的服飾和髮型也是留美兒童在融入美國社會過程中所採納的一部分。儘管這些孩子曾經留有中國傳統的髮辮,但他們很快改變了自己的形象,換上了西式服裝並將頭髮剪短。許多幼童被選派到美國接受西方教育和生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孩子逐漸遠離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禮儀,逐漸失去了對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的興趣。同時,他們也認同了個人權利、自由和民主等先進理念。

除此之外,這些幼童還與美國女孩子暗地裡約會,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等。所有這些新變化都被清政府保守官僚視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因此圍繞留美幼童之中西文化的衝突愈演愈烈。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在當時,只有22位留學幼童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其中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順利畢業。而容揆和譚耀勛則拒絕返回,留在美國完成了他們在耶魯大學的學業。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完成了他們的學業。

然而,這些留學生回國後遭到了社會的譴責。《申報》於1881年9月29日發表文章稱,「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 文章認為,派遣這些留學生出國是一種浪費,因為他們中很少有出身名門望族或者巨商大賈之子弟,而這些人秉性多乖戾、稟賦多魯鈍,沒有資格去談及國家大事和艱巨之任。

雖然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受到非議,但實際上他們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通過學習西方文化和知識,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詹天佑更是成為了中國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創造了許多科技奇蹟,推動了中國航空、炮兵等領域的發展。

總之,這批留美幼童雖然遭受到了質疑和非議,但他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在西方接受了高質量的教育,學習到了先進的科技和思想理念,並將這些知識帶回了祖國,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現代化進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