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踢貓效應」的怪圈!

和小丁一起成長 發佈 2023-12-18T06:21:53.493391+00:00

最近在《青年文摘》上讀到一篇《別「踢貓」,也別成為「貓」》的文章,深有同感和共鳴。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源自一則寓言故事: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地回到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自己的管家大發脾氣。管家心裡窩火,回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妻子罵了一頓。

最近在《青年文摘》上讀到一篇《別「踢貓」,也別成為「貓」》的文章,深有同感和共鳴。

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源自一則寓言故事:

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地回到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自己的管家大發脾氣。管家心裡窩火,回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達,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孩子莫名其妙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踢了個四腳朝天。

這個寓言故事描繪了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播鏈:對於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負面情緒,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低位高的傳向低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泄的最弱者成了犧牲品。

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一個人身上傳向另一個人身上,其傳播速度有時比病毒傳播得還快

現實中的例子

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親子關係。在小丁上小學的時候,小丁還沒有養成記作業的習慣。有一次,我在外面參加一個演講活動,我的表現並不好,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晚上回家,發現丁媽媽和正在為小丁沒有記作業發火。這真是給我的壞到極點的情緒加了一把火:「跟你說過多少次,放學回家前要記作業,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怎麼就是做不到?」看到小丁一直沉默不語,我的火就更大,狠狠的敲了小丁的腦瓜子。

在工作中,這種踢貓效應的例子也非常常見。工作單位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小社會。有的人不管級別高低,對所有人都能非常平易近人的布置各項工作,當工作出現了進度問題或者質量問題時,也能就事論事進行復盤,尋求優化和改進。而有的人,對上級和對下級真是完全判若兩人,對上言聽計從,對下無比苛刻。以前我總是不太能理解這樣的人,現在結合「踢貓效應」,我大致能理解了。

跳出「踢貓」怪圈

要想跳出「踢貓」怪圈,首要的是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首要前提,不論是家長與孩子之間,還是上下級的同事之間。

對孩子尊重,才能和孩子平等對話,才能更加客觀的面對問題,分析問題,找到問題解。

對同事尊重,自己的想法、意圖和觀念才能心悅誠服的為對方所理解和接受,即使不能被對方接受,也能從對方那裡接收到有效而真誠的反饋和意見,也是對自己的提高和改進。

我們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如果我們能把這種尊重、豁達和體恤有效用於工作和生活中,那麼這條惡的傳遞鏈就會被斬斷。我們不去「踢貓」,也不成為「貓」,我們每個人也就會過得更開心,別人也會因我們更舒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