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四海的英國,為什麼對付大清看似容易,對付布爾人那麼難?

歷史風暴 發佈 2023-12-18T11:52:31.161677+00:00

戰爭開始之後卻讓英國人大跌眼鏡,占當時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國竟然屢戰屢敗,最終以大清的失敗而結束,幾乎同意了英國人提出的所有要求。

大英帝國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整個19世紀,一直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他最依賴的就是總兵力達15萬的海軍部隊控制的世界航線,這讓英國可以把把陸軍送上任何一個大洲,肆無忌憚地去侵略那些他想去侵略的國家。



19世紀的英國縱橫四海鮮有對手,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同意英國人提出的要求,那麼必將會迎來英國遠征軍的打擊!

於是,在19世紀中期爆發了著名的鴉片戰爭,因為英國企圖通過武力敲開古老中原王朝的大門。

第1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國議會在表決通過戰爭的決議時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很多人對能否打贏大清帝國抱有比較悲觀的看法,表決的時候271對262,僅僅以九票的優勢通過了對大清的戰爭決議。

戰爭開始之後卻讓英國人大跌眼鏡,占當時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國竟然屢戰屢敗,最終以大清的失敗而結束,幾乎同意了英國人提出的所有要求。

20年之後的第2次鴉片戰爭,清朝不光沒什麼長進,還被攻入了首都,敗得更慘。

兩次鴉片戰爭影響了東亞地區政治格局和大清王朝的國運,可這麼大的歷史事件,英軍以及他的後來的法國盟友的兵力損失卻極為微小。

第1次鴉片戰爭,英軍陣亡69人,受傷451人;第2次鴉片戰爭,英軍陣亡130人,受傷642人;法軍陣亡25人,受傷146人。

兩次鴉片戰爭,英軍的總陣亡數只有199人,負傷1093人,加上法軍的傷亡,總傷亡數1369人就把大清帝國給打服了。

從此之後一直到1900年庚子國難,英國和大清之間的關係都還算可以,英國甚至一度想扶持大清帝國成為他東方的盟友一起對抗俄羅斯帝國。

相對於清朝認慫的速度,大英帝國在南非遇到的布爾人可沒這麼好馴服。

在歷史上,英國為了徹底打敗布爾人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其中,第2次布爾戰爭爆發於1899年到1902年,和我國的八國聯軍之役幾乎同時。

戰爭開始的時候,英國人也堪稱料敵從寬。當時布爾的人口總數也就40多萬人,就算把全部的青壯年男子武裝起來也就10萬左右。大英帝國在 1900年初,就向當地派出了18萬遠征軍,差不多相當於當地布爾人青壯年男子總人口的兩倍。

這在英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的,英國從來沒有在此之前為了去征服一個地方集中如此優勢的兵力。

但是沒想到,即便這麼大的優勢,還是被布爾人打的屁滾尿流。

最後,英國不得不集中34.7萬本土兵,15.3萬殖民地軍隊,10萬非洲土著,總兵力60萬人對布爾人實施鐵壁合圍,才在1902年取勝,但也讓英國人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除了陣亡2.6萬人之外,傷兵9.8萬人,還有934人失蹤,總共有大約12.5萬人的損失,還損失了35萬匹軍馬,前後總計付出了2.11億英鎊的戰爭經費。

對英國來說,最大的損失不是錢,不是人,也不是軍馬,是他在過去100年的時間裡所建立起來的無敵神話在這場戰爭中被打破了。

所以,英國的潛在對手德意志帝國才真正下決心準備和英國大幹一場,把英國從霸主座位上給推下去。

就在英國還攛掇日本在遠東和俄羅斯幹仗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已經把英國當成假想敵,最終導致了第1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英國徹底失去了統轄天下的硬實力。

幾十萬人口的布爾人為什麼讓英國人吃了這麼大虧?幾億人口的大清帝國以比布爾人上千倍的人口優勢,為什麼表現那麼拉胯呢?

其實,這正是雙方各具特點的形態所決定的。

大清帝國和布爾人存在著以下幾點不同,決定了他們站在英國人面前的表現天差地別。

1、大清守內虛外,布爾人全民皆兵。

清朝從統一天下之後,認為面對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所以對於內部的防範要遠遠超過對於外部的防範。

這就導致鴉片戰爭期間,清朝沒有能力實施全面的動員工作,甚至為了維持內部的穩定,寧可敗給外敵。

於是,一旦在外戰中落下風,就趕緊認慫了。

布爾人正好相反,當英國人發動對布爾人的侵略時,當地人能夠全面動員起來與之對抗。

這就厲害了。

一旦英軍進入布爾人的土地,就等於陷入了當地人抵抗的汪洋大海,所以英國最終不得不集中遠超過當地總人口的部隊,通過建立碉堡、拉鐵絲網將布爾人的土地分割包圍,一步一步壓縮反抗者的戰鬥空間,才最終馴服了這個民族。

2、清軍已經廢拉不堪,布爾人武德充沛。

清朝建立之後,到了康熙年間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八旗子弟的絕大多數人就已經不堪一戰,必須靠綠營為主力去掃平吳三桂勢力。

到了,綠營也不行了,乾隆不得不依靠索倫兵作為救火隊。

可索倫人太少了,常年的戰爭人口都得不到恢復,等到太平天國的時候只能依靠漢族地主武裝組織當地人抵抗太平軍。

如果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朝八旗仍然武德充沛,恐怕英軍贏的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要知道,在19世紀後期的主魯戰爭中,手拿盾牌和標槍的祖魯人對英國人的戰績都超過了同時期的大清王朝。

所以,如果鴉片戰爭中滿清能夠集中6萬清初那樣的八旗精銳,一定會給英國人一點顏色看看。

反觀布爾人,武德一直都非常充沛。

這和當地人的生活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繫,布爾人是荷蘭人、比利時人、法國人、德國人的後裔。

17世紀,當航海家們發現南非地區有著肥沃的土地之後,就開始向這一帶大規模移民。

很多人不願意接受殖民當局的統治,就向南非的內陸地區遷徙。

在這個遷徙的過程中,他們一面要和歐洲殖民者作戰,一面也要和非洲土著進行作戰。

所以,從17世紀開始,一直到19世紀,布爾人都在戰鬥,倖存者都是百戰餘生的精銳,在武德方面不比任何一個民族差。

3、戰術思想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大清和英國人作戰,自始至終都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沒有找到對付英國人的可行的戰術。

比如,在第1次鴉片戰爭中竟然出現了葉明琛這種「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奇葩將領。

這種情況,無論底下人有多勇猛善戰,也會因為指揮官的無能白白丟掉性命。

有的抵抗者也不知道怎麼抵抗。

看到英軍炮火犀利,楊芳竟然使用馬桶計。

用馬桶裝上污穢之物,布置在珠江口,馬桶口對著英國戰艦,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讓英國的火炮失效,簡直是滑天下之稽。

反觀布爾人,在和英國人作戰的時候,想到了很多特別管用的辦法。

比如,1900年初,當英國18萬大軍攻入布爾人的領地的時候。他們知道面對英軍的戰國正規戰肯定不是對手,只會給英國人找到機會殲滅自己。於是放棄了城市,撤往內地的鄉村,依靠他們對當地的熟悉,在野外對英國人展開了一場無休止的游擊戰。

效果非常明顯,在不爾人的襲擊下英軍損失慘重。

英軍不得不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通過在機動性方面的優勢去追蹤布爾人的小股部隊。

這也是為什麼在戰爭期間戰馬的損失數要遠遠超過士兵的損失數。

此外,英國還大量採用了裝甲列車在主要路線上巡邏,探照燈來幫助照亮夜間的鐵路,熱氣球在高空中觀察布爾人的動向。並通過移動發報機給地方部隊提供信息。

同時,英國還對布爾人實施焦土戰術,毀壞那些支持布爾游擊隊的當地人的農場,將布爾人的老百姓關到集中營統一看管,並且造成了非常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所以,雖然最終依靠綜合國力的優勢,打敗了布爾人的抵抗,卻雖勝猶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