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和科技奏響洞庭新漁歌——我市漁業邁步高質量發展剪影

益陽日報 發佈 2023-12-18T19:01:53.950562+00:00

付曉輝向水面投放菜籽、青草等組合魚食。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甘果 通訊員 袁凡 劉釗作 譚雲鶴益陽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水資源豐富,湖泊眾多、河港交織、水草豐茂,野生水產品種類繁多,為廣大養殖戶和漁民提供了衣食之源。

付曉輝向水面投放菜籽、青草等組合魚食。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甘果 通訊員 袁凡 劉釗作 譚雲鶴

益陽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水資源豐富,湖泊眾多、河港交織、水草豐茂,野生水產品種類繁多,為廣大養殖戶和漁民提供了衣食之源。

近年來,隨著「10年禁捕」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以及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的開展,部分養殖戶退養、眾多漁民「上岸」,養殖業轉型升級,向科技、生態和集約化要規模、要效益。2022年,全市水產品產量45.88萬噸,同比增長2.5%。孟夏時節,水產養殖步入生產旺季,記者來到各縣市區,一睹我市漁業養殖發展的新氣象。

生態健康養殖 唱響時代新漁歌

「天上雲波水裡霞,八百里洞庭我的家……」踏著夏日的陽光,記者在南縣麻河口鎮官正垸村總支書記李應秋的帶領下,來到該村的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一曲悠長的民謠飄入耳中。

李應秋介紹,唱歌的是示範區的工作人員付曉輝,他原本是村裡的漁民,家裡原先世代以養魚、捕魚為生。 因為「十年禁捕」、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推進,前些年,他離開自己熟悉的河湖,另謀出路。後來,示範區需要熟悉水產的工人,他於2021年初來此工作。

見到付曉輝時,他正揚起一把飼料投入水中,魚兒紛紛躍起爭食、水花四濺。他告訴記者:「示範區的水一直處於循環狀態,尾水經過過濾、殺菌後,又變成淨水,進入循環。這樣,魚不生病,減少了抗生素的投放,而且品質更好,吃起來沒有土腥味。」

據了解,南縣漁業放養水面15.6萬畝,其中精養塘面積9.8萬畝,名特優水產品面積5.5萬畝。全縣水產品年總產量5.6萬噸,水產品總產值6億至8億元。南縣麻河口鎮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是南縣目前占地面積最大的生態養殖示範區,主要養殖鰱、鱅、青、草四大家魚,還套養了鯛魚、鯿魚,年產商品魚2200餘噸,漁業總產值2600萬元。

近年來,我市通過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範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積極開展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創建。目前,全市已推薦申報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骨幹基地13家,2個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單位已通過省級評審,並推薦到農業農村部參加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評審。

實施綠色養殖 大湖煥發新光彩

「以前養魚效益低,碰上不好的年份還要虧損。如今採取水草加大閘蟹模式,最高畝平效益能達10000元。環境變好了,收入也高了,日子是越來越舒心了。」在大通湖區河壩鎮小康村大閘蟹養殖合作社裡,負責人張建清說起這些年的改變,臉上露出了發自心底的笑意。

近年來,大通湖區積極推進大通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完成臨湖沿線1000米7227畝精養魚塘退養。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市場主體和區生態公司接手,實施「水草+」生態種養轉型,發展蝦蟹產業和水草產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推進大湖退養中,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難倒了不少人。「不少村民以前都是靠養魚為生的,一下子退了,他們就沒了收入。」河壩鎮老河口村黨總支書記李榮華回憶,為了讓群眾無後顧之憂,大通湖區政府 不斷探索,走出了新路,以「水草+」養殖實現生態、經濟兩手抓。隨後,在河壩鎮老河口村、銘新村、新秀村等村選培生態轉型示範戶,以大閘蟹養殖和水草種植為主攻方向,發展生態種養,示範戶收入大大提高。活生生的現實,打消了大部分村民的顧慮,「水草+」新型漁業養殖模式可觀的經濟效益,吸引越來越多群眾加入進來。

臨湖退養、尾水處理這些看似多了累贅、增了成本的行為,通過生態循環實現系統增效,反而拉動了漁業的發展。2022年,大通湖漁業產值6.38億元,同比增長4.64%。

水好,魚才好,大通湖區的實踐證明,生態種養能為漁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近年來,我市積極組織全市開展精養池塘生態化改造,不斷改善水產養殖生態環境,加強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建設。2022年度全市完成精養池塘生態化改造20000畝,其中省級精養池塘生態化改造任務15200畝已完成省級核查,並完成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建設10處,尾水治理覆蓋面積達15000畝。

溪水養魚模式 奏出山村致富曲

「安化養魚歷史久,到20世紀90年代,稻田養魚面積達3萬餘畝。」在安化縣柘溪鎮唐溪村,村黨總支書記賀學群介紹,長江十年禁捕等政策實施後,柘溪庫區「兩網」退出,大水面禁養,小Ⅱ型以上的水庫劃定為禁養區和限養區,全鎮水產品總產量下降嚴重,從靠水產品創收,變為水產品不能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出現了吃「進口魚」的現象。

近年來,安化縣為當地群眾「有魚吃」「吃好魚」,加強對漁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唐溪村宏生養殖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該公司利用當地山溪水資源十分豐富的特點,開創山溪「流水+設施」的模式,建設攔水壩匯聚溪澗水,過濾後流入魚池,實現了工廠化的規模養殖。「2017年,我響應政府『兩網退出』號召,率先拆除了全部網箱,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抱團創業,成立了安化宏生養殖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王標才告訴記者,自己從事水產養殖18年,曾是柘溪庫區最大的水產養殖戶,高峰時擁有2萬平方米的養殖網箱。拆除網箱時,他也曾有過迷茫,搭幫有政府的支持,送來了及時雨,鼓起了自己重新創業的力量。王標才介紹,公司成立以後,政府先後給予資金支持250萬餘元,用於養殖基地「流水+設施」漁業建設、立體池塘修建、尾水處理設施安裝等,同時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養殖基地進行技術指導,解決水產養殖難題,提升單位產量,養殖基地逐步走上了正軌。目前,基地養殖品種以鱖魚、鱸魚、黃顙魚為主,魚肉緊嫩鮮美,銷售市場通暢,年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

近年來,我市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助推漁業快速發展。2022年全市成功申報漁業高質量發展補助項目18個,資金總額2265萬元。今年8月,我市赫山區、南縣先後通過省級評審,納入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項目單位,獲項目總資金3645萬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