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能對科學期望太高

子民好好說 發佈 2023-12-19T00:05:34.757519+00:00

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有局限性,科學(這裡特指自然科學)也不例外,所以人類不能對科學期望太高。自然科學是認識物質世界並探求自然真相,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用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知識體系。

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有局限性,科學(這裡特指自然科學)也不例外,所以人類不能對科學期望太高。

自然科學是認識物質世界並探求自然真相,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用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知識體系。從科學的自身發展來看,現代自然科學產生於四百多年前,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假說、新的學科產生,並不斷淘汰、修正和更新原有的理論。但其基本假設一直未變,就是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

由自然科學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具有局限性。科學是探求信息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科學只能解決有客觀現實基礎的問題。凡是與人的利益、情感、意識或意志相關聯的問題,諸如道德、價值判斷、社會取向、個人態度等問題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的。所以,任何與人的意識相關聯的研究都不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

科學的局限性部分來自於其採用的分析方法。科學分析方法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人們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進展的基本條件。由於科學分析方法往往著眼於局部的研究,將人的思維限制在狹小的領域裡,把本來互相聯繫的事物暫時地割裂開來考察,也容易養成一種孤立、片面、靜止地看問題的習慣。同時在假設的局部條件下,其分析的結果只能得到關於事物各個部分的知識,而不能從整體上認識事物。

科學也受到人們從自然現象中探尋本質的物質能力的限制,如,科學發現會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儀器裝置製造技術的制約。科學還受到人的認知能力的限制,如,由於信息的缺乏或者誤解,人們有時候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科學不代表正確或高尚,科學不能變得自高自大,科學新知識必須經過實驗或觀察並經得起重複檢驗。科學是不斷證偽的過程,當我們獲取了新的知識,就必須改變或者拋棄原本錯誤的認知。例如,今天我們認為「地心說」是一種錯誤的結論,但是在當時,它也是通過科學方法構建起來的,只是受限於人的觀察能力。

科技可能很酷,但人類不能對科學期望太高,科學並不能解決當今世界的所有問題。雖然科學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是也並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解決所有的困難。如當今的社會科學研究,甚至醫學等研究,僅僅是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屬於准科學研究。想想看,把有生命和情感意識參與的人事物,當成無情感和意識的物質去研究,從方法論上就是有問題的。一項研究如果從出發點就有問題,你還能期望他的研究結果正確嗎?人類不應該反思嗎?

人類社會面臨的絕大多數問題皆源自人類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霧霾、流行病、藥物濫用、環境污染都是人類自身造成的,同樣也必須由人類綜合各方力量來解決,僅僅靠科學是難以解決的。科學可以為社會構建者、運行者、評論者、道德觀察者提供許多工具,但科學不會,也不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問題。

科學僅僅是人類解決問題可用的諸多工具中的一個。科學是人類對真理和真相永無止境的追求,通過不斷探索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盞明燈,但其所照亮的領域是有限的,而未被科學照亮的世界又是動態的、變化著的。(李志民,圖片源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