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河北「鬼手」:僅用3個球2個碗,就贏走了霍英東3億投資

盛弘 發佈 2023-12-19T00:48:03.438364+00:00

河北省滄州市的吳橋縣,曾經出過無數早年間名動全國的雜技藝人,其中就有「江湖八大怪」之一的王玉森。而這個王玉森與王保合,恰恰是一家人。

河北省滄州市的吳橋縣,曾經出過無數早年間名動全國的雜技藝人,其中就有「江湖八大怪」之一的王玉森。

而這個王玉森與王保合,恰恰是一家人。

王保合師承家學,以「三仙歸洞」和「縮骨軟功」這兩手絕活兒而出名,吸引了國內外無數人慕名前來觀賞學習,更是為吳橋當地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那麼,「三仙歸洞」和「縮骨軟功」究竟有什麼樣的奧秘?如今的傳承情況又怎麼樣呢?

「冬練三九 夏練三伏」

1944年,王保合出生的時候,國家還處於動亂之中。當時從祖父到父親那一輩,都是靠著走街串巷擺攤賣藝為生,祖父王玉森更是憑著一身的絕活被人們稱為「江湖八大怪」之一,足以可見技藝的精湛。

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擺攤賣藝的生意不好做,王保合早年跟隨父母走南闖北的生活也頗為貧窮艱苦。好在一家人在一起日子總還是能夠湊和著過。

王保合三歲那年,母親就因為種種原因去世。

小小的王保合在剛經歷了喪母之痛沒有多久,就跟隨父親開始了學習雜技的生涯。

他第一個開始正式學習的,是世界聞名的中國絕技「縮骨功」。

「縮骨功」這門功夫最講究從童子開練,練習時候的痛苦程度也是最難以忍受的。

王保合的縮骨功,其實是通過雙臂脫臼、肩胛骨習慣性脫臼的方式來改變身體骨架的結構,同時再通過其他骨骼關節的移動來達到縮小身體的效果。

這種功夫在剛開始練習時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也正是因為小孩子的骨頭軟,形成習慣性脫臼,帶來的痛苦相較於大童和成人要更小的一些,所以才更講究童子的時候就開始早早練功。

1950年,社會形勢平穩下來,王保合也開始隨著父親前往天橋地區賣藝。

彼時年紀尚小的他還無法獨自完成表演,因此只能做些扔盤子之類的基本演出,一邊積累經驗一邊繼續練功。

王保合十來歲那年,開始學習其祖父的一項絕活兒——「深喉紉針術」。

這個深喉紉針術其實就是表演者先吞下幾根針到喉嚨深處,隨後將線放進去,等到過上一會兒,就能夠吐出來穿好了的完整針線。

這個表演看起來非常迅速,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其實難度非常大。

需要依靠於十分強大的喉部肌肉,通過靈活的肌肉運動完成針線的牽引以及吐出。

而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這個針就可能會戳傷器官甚至於直接進到人的胃裡。

如此殘忍而精巧的雜技,對於王家人來說卻是謀生的絕活。

但後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漸漸改善的王保合,表演這個絕活的時候相對比較少。

而隨著堅持不懈地練習與精進自己的雜技功力,王保合也漸漸開始從默默無聞開始走向世界舞台。

從默默無聞到名揚世界

儘管一直在走街串巷地表演,王保合卻始終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雜技演員,並沒有多少忠實觀眾,也一直沒什麼關注度。

一直到三十多歲的時候,王保合才開始接觸自己的成名絕技「三仙歸洞」。

所謂的「三仙歸洞」,原理看起來其實並不難懂:

表演者凡是要將球拿在左手,實際球已經拿在右手了,他不會直接用左手去拿球,一定要通過右手轉遞球。

假如表演者讓觀眾看到球被碗蓋住,那球就一定沒有被放進去,碗中什麼都沒有。而事實上,球都是在蓋碗的瞬間被放進碗的。

這幾個要點,每一個看起來都不難實現,真正做起來卻需要表演者具有極為高超的手法,想要表演得出神入化,少了點兒手上的真功夫還真不行。

而要想達到觀眾看不出破綻的程度,就需要千百次的練習手上的「活兒」,直到使用任何東西都能表演出「三仙歸洞」而且不露一絲破綻。

1992年,是王保合厚積薄發、改變命運的一年。

當時,河北省的慰問團前往吳橋考察,吃飯的時候王保合也以雜技藝人的身份被邀請前往了。

當時,為了熱絡氣氛,王保合隨手表演了在自己眼裡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三仙歸洞」。

沒想到的是,這一手出神入化的絕技,讓現場前來慰問的領導都看呆了。

而在慰問團在吳橋逗留期間,觀看了不少雜技表演,偏偏其中最為出彩和最令人驚嘆的就是王保合的「三仙歸洞」。

在地方媒體的大肆宣傳之下,王保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了。

這下,他原本的小雜技攤變成了門店,本來寥寥無幾的觀眾更是突然暴漲,每天門庭若市,不少人從外地趕來觀看王保合的絕活兒。

好在,王保合也並沒有讓人失望,一次又一次的表演讓觀眾拍手叫好。

其實,讓觀眾拍手叫好的,還真不僅僅是王保合的手上功夫。

在多年的演出中,王保合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三合一」式表演法,非常具有吸引力。

所謂「三合一」,其實就是侯寶林的口,趙本山的「忽悠」以及自己的手法。

如此一來,觀眾在表演的時候不僅眼睛能看,耳朵能聽,精神上還能享受極大的愉悅,自然顯得整場表演豐富又頗有層次,不會像有的雜技那樣讓人感到無聊。

不過,「三合一」雖然有趣,最重要的部分卻還是王保合的手法。

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再到遼寧衛視,這些節目組的鏡頭和觀眾竟然沒有一個能夠看清王保全「三仙歸洞」的操作過程。

當時王保合已經表演過一次,主持人表示自己剛才沒看過癮,還想再看一次王保合老先生的「三仙歸洞」。

王保合也不含糊,乾脆叫著周圍的觀眾全都站了過來近距離觀看自己的手法。

這一次,有的觀眾把臉貼到了桌子上,也有觀眾的手在桌子上鋪著的紅布上摸來摸去,大家都試圖找到王保合表演中的破綻——比如是否將東西藏在了衣服里?紅布下面是不是藏了別的球?

為了驗明真身,王保合十分乾脆地將身上的紅色罩衫脫了下來,桌子上的蓋布也扯了下來,問身邊的觀眾道:「這下看清楚沒有,什麼都沒有吧?」

緊接著,王保合更換了道具,不再使用自己帶來的小球,而是隨手結果了觀眾遞過來的三個活的小烏龜!三個小烏龜都生命力十分頑強,其中一個更是十分活潑,在桌子上面爬來爬去。

而就是這樣的三個活潑好動的小烏龜,被王保合攥在手裡之後,仍舊是說到哪個碗裡就到哪個碗裡去。

更重要的是,就連高清攝像機都沒能拍出來,王保合到底是怎麼將手中的小烏龜以極高的速度送進了碗裡的。

也難怪王保合的這雙手,不僅被評為「天下第一快手」,更是有著「鬼手」的美譽了。

「鬼手」稱號名不虛傳

說起來「鬼手」這個稱呼,還是1999年的時候,香港特首董建華給的。

當時,王保合在國內已經有了些名聲,因此受到河北省勞動廳推薦,前往香港九龍藝術中心演出,這一演就是幾個月——香港人民對於王保合的雜技十分推崇,當時幾乎場場爆滿,王保合的表演更是博得滿堂喝彩。

巧合的是,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也在台下,看過表演後十分驚訝,連連稱呼王保合為「鬼手」,隨後被《大公報》等諸多媒體連番報導,並很快傳回國內,王保合也因此在吳橋擁有了他獨有的「鬼手居」,並在國內愈發知名。

成名後的王保合,對自己的家鄉始終心存感恩,在吳橋的招商引資中,貢獻了不少力量。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三個球兩個碗和霍英東的三億投資。

當時,王保合在香港表演,台下坐著香港富商霍英東。霍英東過去沒見過「三仙歸洞」這個雜技,因此很感興趣,表示想猜球。

這本來就是王保合與台下觀眾的互動,但對於觀眾來說,其實帶了一些「賭」的成分。

眼見霍英東躍躍欲試,王保合表示想和霍英東賭三個球,「輸一個球就給吳橋投資一個億,能成不。」

玩心大起的霍英東當然是躍躍欲試。

誰知道,在王保合的一番手法下,霍英東三次全部猜錯了!

台下的觀眾沒有一個人看出絲毫破綻,紛紛拍手叫好,霍英東自然也是豪爽地投資三億,而王保合分文不取,實在是為了家鄉盡心盡力。

而王寶合也借著這一輪「賭球」警醒了一波觀眾:「不要輕易賭博,因為其中的很多手法是看都看不出來的。」

當然,王保合在地方招商引資中做的努力還不止於此,也因此成了吳橋當地的「寶藏老人」。

多年致力傳承非遺文化

吳橋,作為我國比較著名的雜技之鄉,國內外不少知名雜技藝人都是出自於此。只是可惜,由於歷史及各種原因,這些過去的知名雜技藝人的後代,已經很少有人仍舊留在吳橋了。

根據不完全統計,吳橋目前光是流落在海外的雜技藝人及其從事雜技的後代、學生就達到了數千人。

這些人流亡海外,一方面使得我國不少傳統雜技項目面臨失傳、丟失,另一方面也對中國雜技、吳橋雜技走向世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雜技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同樣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值得傳承保護。

正如同王保合老先生所說的:「我們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你只要想學,我就教給你。可是有一樣,你們得能吃苦。」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我身上的這些東西,教給後來人,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不能失傳。」

但是,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願意吃苦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了。

雖然身邊的弟子和自己的兒子都能把「三仙歸洞」這項絕活兒練得有模有樣,但王保合所精通的「縮骨功」和「深喉紉針術」,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夠吃得了那份苦,堅持學下來。

特別是「深喉紉針術」,由於難度極大,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生命危險,所以如今已經完全沒有人學習了。

79歲的王保合自己也表示:「這種功夫危險性太大了,是過去民間藝人為了討生活才無奈琢磨出來的戲法,現在時代變了、生活好了,這些技法不再流傳也是一件好事。」

參考資料:

[1]《遼寧衛視》:三球以碗一身詭 眼疾手快變幻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