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出版機構海外館藏影響力哪家強?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發佈 2023-12-19T00:51:40.331944+00:00

這項研究報告以世界圖書館系統入藏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書目數據為基礎,追蹤中國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軌跡,勾勒出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傳播範圍。

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發起的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截至2023年已連續發布12屆。這項研究報告以世界圖書館系統入藏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書目數據為基礎,追蹤中國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軌跡,勾勒出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傳播範圍。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

報告撰寫:何明星、杜佳慧

中文圖書的海外館藏影響力,是中國出版世界影響力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基於第三方客觀數據的年度評估研究,不僅為業界提供了世界機構市場對於中國大陸出版物的及時反饋,也豐富了傳播學界對於傳播效果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得到了業界和學界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如今,海外館藏數據已經成為中國出版界衡量世界影響的一個行業認可的客觀指標。

與2022年度一樣,2023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主要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大陸近600家出版機構在2022年1月~12月出版(含2022年再版)的中文圖書品種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的數據監測與分析。通過中文圖書的年度出版品種在國際機構市場上的基本信息反饋,發現中文圖書在國際圖書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板塊。

第二部分是對中國大陸近600家出版機構在2022年1月~12月出版品種(含2022年再版)的英文圖書品種監測與分析。以英文產品為切入點,觀測和把握中國出版機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能力與水平,提高國際傳播效能,早日實現出版大國、出版強國的目標。

第三部分是中國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競爭力排名。中國數字出版產品主要用戶對象來自海外圖書館,這是海外市場上最大、最有潛力的機構用戶。通過對數字出版物在國際市場上的數據監測與分析,助力提升中國出版業融合出版的發展步伐。

向上滑動閱覽

數據來源:

1.與往年報告一樣,基礎數據為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WORLDCAT全世界圖書館聯機書目數據,並以日本的CiNii資料庫的數據,彌補OCLC數據偏重歐洲、北美地區的不足。CiNii包含了日本1200所大學圖書館的館藏聯合目錄,其數據完全可以說明中文圖書在日本的影響力情況。

2.與往年報告一樣,本次檢索中文圖書的出版時間為中國大陸近600家出版機構在2022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的中文、英文圖書,並扣除了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多家機構向OCLC上傳的中文書目數據。

3.與往年報告一樣,限於研究手段、設定目標以及三地出版歷史的特殊性,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海外館藏影響力排名不包含我國港、澳、台出版機構的數據。

4.與往年報告一樣,出版機構名稱省略了出版集團及有限公司等名稱,如當數據出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人民出版社」時,只記錄為「重慶人民出版社」。

5.此次數據檢索時間為2023年5月3日~17日連續2周。

數據搜集整理(按姓氏筆畫排序)

:代宇航、李怡雯、陳穎欣、沈瑞琪、張鑫、易愀馨、姚亞清、姚望千月、高佩宸、閻佳彤、韓昕寧

人文社科綜合大社排名穩定

地方出版機構知識生產活力強勁

表1 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入藏品種排行榜

通過表1的數據可以發現:

第一,由於排名數據統計時期仍處於疫情期間,與2022年度數據相比,2023年度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品種數並未改善,依舊呈現下滑趨勢。2023年度共有449家出版社的13569種圖書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與2022年度數據相比,減少了1648種,這是自2017年以來連續第7年中文圖書入藏品種下降。2017年為29608種,2018年為24757種,2019年為24168種,2020年為18208種,2021年為17300種,2022年度共有470家出版社的15217種。

入藏海外圖書館品種數量下降,主要是由於疫情影響和出版載體的變遷,這與2022年情況基本一致。

其一是全球範圍內持續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嚴重阻礙了國際間的人員和物資流動,國內出版社赴海外參展和海外出版社來中國參展規模縮小,使得我國的跨境圖書館配規模下降,圖書展會現場採購訂單流失嚴重。

其二是實體圖書的跨境運輸受到國際物流運力下降、運費上升的影響,整體輸出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總品種數。其三是出版載體的變遷所帶來的銷售下滑,體現了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知識生產動力的換擋所導致的後續動力不足。

第二,人文社科綜合實力大社排名穩定,地方出版機構知識生產活力強勁,新進入百強的地方出版機構增多。根據各出版機構總體排名情況來看,今年名列前8名的出版社均為去年排名前10的知名大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451種的數量由第3位上升至首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回前10名。

與此同時,在2023年度中國出版機構海外館藏百強榜單中,有11家新進入30強,有126家新進入100強。這表明地方出版機構知識生產活力依舊強勁。

如新進入30強的黃山書社,2023年度有119種圖書被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排名從上年度的第74名一躍成為第21名。黃山書社是一家古籍文史圖書專業出版社,2022年收集、整理和出版了《明別集叢刊·第六輯》,采書東瀛日本,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蓬左文庫所藏稀見明人別集,將珍貴的古籍再次引入中國。中文歷史典籍類圖書一直是海外圖書館館藏中國圖書的主要門類,作為歷史典籍的《明別集叢刊·第六輯》共100冊,是2023年度海外圖書館館藏的重點書目。

新進入百強的嶺南美術出版社從上年度的0種海外館藏量到2023年度有54種圖書被世界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與浙江文藝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並列第38名。嶺南美術出版社2023年度海外館藏量大幅上升,主要歸功於其紙質圖書大批進入海外圖書館館藏,尤其是美國、新加坡和紐西蘭等地區。新進入百強的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度排名第101)、天天出版社(2022年度排名第101),在2023年度分別有28種圖書被世界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中國人口出版社並列第72名。總體來看,地方出版機構在中文圖書出版中日益占據重要地位。

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品種下降

中國應加強融合出版建設

2023年度我國449家出版機構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13569種圖書中,有637種是數字出版物(電子書、網際網路在線出版物),約占總數的4.7%。相比2022年度,2023年度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數字出版物減少了990種。

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發現,進入2023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數量排行榜前10名的出版社,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專業性出版社。

表2 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入藏品種排行榜

隸屬於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華書局一直位居榜首,其進入館藏的數字出版物內容以古籍文史類和人物故事為主,例如《北大漢簡老子譯註》《戚繼光》《韓非子》等。

以文化社科類為電子出版物主要出版方向的中譯出版社,從上年度的第26位上升至第2名,2023年度有63種數字出版物被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包括《中國翻譯文學域外之旅》《中國貨幣市場基金:創新,發展與監管》等。

排名第3的華文出版社,從上年度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量2種增加到2023年度40種數字出版物被世界圖書館永久收藏,其進入館藏的數字出版物以文史類、社科類和人物傳記為主,例如《十二體書千字文》《文化視角下民國大學國際化發展研究》《多爾袞》等。

總體來看,進入2023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數量排行榜前10名的出版社,大多數是隸屬於國家級或省部級單位的專業類出版社,出版品類以古籍、文史、社科、人物傳記類為主。

從進入海外館藏的數字出版物來看,體量大、價格高的古籍類圖書最受海外圖書館歡迎,這也正是融合出版背景下,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市場優勢的圖書品類。此類圖書一般由國家級的政府機構或學術機構牽頭,背靠學界,內容專業性強,體量巨大,編輯加工難度大,印刷製作成本高,受眾以專業學者和研究人員為主。數字出版物以海量存儲、搜索便捷、傳輸快速、成本低廉的特點,能夠完美解決此類專業性紙質圖書進入海外圖書館等機構用戶的痛點。

隨著海外圖書館圖書資料數位化普及,海量存儲、搜索便捷的數字圖書館資源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在中國出版業融合出版的整體發展背景下,中國出版機構應加強數字出版物的供給,設計融合出版產品,培養融合出版人才,打造融合出版機制,推動更多的中國數字出版物進入海外市場。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在世界圖書市場仍受青睞

從2000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圖書一直是海外圖書館界收藏的大宗品種,其中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數量眾多、體系穩定的歐美公共圖書館系統,這在前幾年的報告中多次作過詳細分析。與以往研究報告一樣,本課題組仍然將收藏圖書館數量30家作為一個最低的評選標準,以此遴選2023年度海外館藏影響最大的中文圖書榜單。(見表3)

表3 2023年度中國圖書(中文)海外館藏數量超30家以上排行榜

2023年度被30家以上海外圖書館收藏的圖書有8種,比2022年度減少9種。通過表3可以看到,在上榜的8種圖書中,文學類出版社毫無疑問獨占鰲頭。人民文學出版社有3種作品上榜,排名第一。新星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分別有1種圖書上榜。

8種海外館藏最多的中文圖書中,收藏圖書館數量排名第一的是作家賈平凹的長篇筆記小說《秦嶺記》和作家王朔的《起初·紀年》,收藏圖書館數量為41家。

《秦嶺記》2022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賈平凹首部以「秦嶺」命名的作品。小說採用短小的筆記體形式講述了近60個秦嶺故事,用微觀史的方式記錄了秦嶺的物事、人事、史事。

《起初·紀年》是著名作家王朔最新的長篇小說力作,由新星出版社於2022年8月出版。小說以漢武帝為第一視角,講述了漢武帝從親政到去世50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的李廣、司馬遷、張騫、司馬相如、霍去病等人物的經歷。

排名第2的是作家出版社推出的作家梁曉聲的《中文桃李》,收藏圖書館數量為39家。小說以青年人的視角,講述了「80後」中文系大學生求學、戀愛、奮鬥、就業、安居的故事。

排名第3位的是作家王旭烽的《望江南》和作家莫言的《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收藏圖書館數量為37家。排名第4的是中國當代女性小說家林棹的《潮汐圖》,收藏圖書館數量為36家。

總體來看,2023年度海外收藏圖書館超過30家的8種圖書,從內容分類來看絕大多數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這表明中國中文圖書在世界機構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類別仍然是中國當代文學。

跨國集團「因中國而變」

北京躋身世界出版中心

與往年度一樣,2023年度的研究報告繼續監測中國大陸近600家出版機構2022年1月~12月出版的英文品種館藏數據。通過表4的數據可見,2023年度共104家中國出版機構出版了486種英文圖書,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品種數量為112種,占比為23%,入藏品種偏少。

通過表4的數據可以發現,儘管永久入藏品種占比較低,但是相比2022年度,2023年度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英文品種的中國出版機構數量達到64家,與2022年度相比多了30家;永久收藏品種數量為112種,淨增65種。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英文品種的中國出版機構數量和永久收藏品種數較上年度均有所增長,增長率分別為88%、138%。這表明中國出版的國際出版能力正在穩步提升。

表4 2023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英文品種排行榜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發現如下特點:

跨國集團「因中國而變」,中外合作成為在華業務模式之一,北京穩居世界出版中心之一。通過表5的數據可以發現,2023年度英文品種出版地署名中國城市的數量較上年度增加4個,中國24個城市的英文品種數量為3056種,較2022年度減少了582種。英文圖書出版總量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2023年度出版地署名北京的英文品種數量為731種,僅次於香港,出版品種數遠遠超過中國其他城市,包括台北。

表5 2023年度英文品種出版地署名中國城市一覽表

課題組通過收集、整理數據發現,眾多海外出版機構、跨國出版集團一直加強在華的出版業務,如奧萊利(O'Reilly)公司是一家通過平台聚合眾多專家及創新者的科技數據公司,提供獨家的直播培訓、互動學習、認證體驗、圖書、視頻等等,使客戶更容易獲取業務成功所需的專業知識,其近些年在京出版活動十分頻繁,出版品種逐年增多。2023年度出版的新書《使用Scikit-Learn、Keras和TensorFlow進行機器學習:構建智能系統的概念、工具和技術》《現代系統管理:管理可靠和可持續系統》等收藏圖書館數量眾多。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跨國出版集團「因中國而變」,與中國相關大學、科研和出版機構合作翻譯出版中國的圖書、高水平科技期刊,成為在華業務模式的一種,這是十分獨特的現象。

例如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與化學工業出版社合作出版《細胞與幹細胞:生命科學的神話》(Cells and stem cells : the myth of life sciences);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跨境經濟合作》(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奧地利科學院出版社與中國藏學出版社合作出版藏學英文圖書等。

這充分表明北京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成為國際出版機構在華開展業務最主要的城市,眾多國外出版社和大型跨國出版集團在京設立辦事機構,並採用合作出版、版權交易等多種形式開展出版業務。

總之,經歷過去3年,伴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中國出版業迎來歷史性轉型機遇,本報告再次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增大中華文明的標識——中文圖書的數位化品種出版力度。在傳播學領域,通常用文化標誌物在所傳播地區的到達率來衡量其傳播範圍、文化影響力的大小。而一個國家、地區的圖書館系統擁有某本書的數量,代表了這本書在這個國家、地區影響力的大小,其影響力包含了思想價值、學術水平及作者知名度、出版機構品牌等各種因素的認定。

中文本身即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中文圖書、電子書以及中文資料庫等產品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的品種數量,能夠勾勒出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傳播與影響的基本地理範圍,是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大小的體現。

從本課題組長期依據監控的OCLC、CINII等世界圖書館系統來看,不論是傳統紙介圖書還是數位化品種,中文品種仍舊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之後,排名第五,因此必須加大中文這個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的各種出版品種供給。

中國出版業自21世紀初就開始步入數字出版革命的步伐,歷經20多年的探索,目前全行業已經基本完成了紙介載體向數字介質、傳統紙書出版流程向數字出版流程的轉變,特別是發行銷售環節的革命性變化,網絡書店與視頻直播業務的無縫連結,讓更多的讀者、客戶有了多元的品種、內容選擇。

海外圖書館——這個龐大的機構用戶群體多年來一直希望大力收藏中文數字品種,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間,對於中文數字品種入藏更是處於極度渴求狀態。

這是中國出版機構藉助融合出版而增大中華文明的標識——中文圖書的數位化品種的最佳歷史時期。因此中國出版機構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第二,加強中國優勢學科知識生產,繼續穩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出版能力。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出台一系列資助翻譯出版工程、項目的相關扶持,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英文出版能力不斷提升。課題組通過數據收集、整理發現,中國出版機構出版的文史、政治、經濟管理類英文品種出版物較容易進入世界圖書館。

如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電影史》(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被加州大學圖書館收藏;中國編譯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外交演講集》(Xi Jinping speeches on diplomacy)被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改革開放與當代中國智庫》(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ink Tanks in Contemporary China)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裡面的雅事》(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interesting stories of writing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被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收藏;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學精選案例》(Selected cases on management)被OCLC FAST PROJ收藏。

整體來看,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出版的英文圖書中,中國的文史類、政治類等內容占據優勢。這啟示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應加強中國優勢學科內容知識生產,繼續穩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出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作出貢獻。

校 對:馬 葵

編 輯:陳 麟

復 審:張維特

終 審:宋 強

©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