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古墓中出土了「長生」功法,其中記載了一種失傳的修仙之術

科普屋舍 發佈 2023-12-19T02:52:24.867555+00:00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1973年,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一卷神秘的帛書,沒有書名,沒有文字解說,只有一系列動作詭異的人物畫像。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3年,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一卷神秘的帛書,沒有書名,沒有文字解說,只有一系列動作詭異的人物畫像。

起初,考古學家們以為這只是普通的人物畫像,可經過細緻分析後卻發現,這些人物畫像竟是一種早已失傳的長生之術——引導術!

帛書上究竟畫了什麼?真能讓普通人長生不老嗎?

人物動作圖像?

眾所周知,馬王堆漢墓幾乎承載了當代人對西漢初期文化狀況的基本想像。

而1973年出土的帛書,則極大地開發了人們對這一時代的想像空間。

在這一帛書上,繪製了一連串人物動作圖像,全書沒有書名,也沒有文字解說,只有奇怪的動作。

從圖中人物的形態動作來看,這些人物多以肢體運動為主,且都是以站立的姿態。

而從圖中人物的形象來看,四十多個人像中,男、女、老、少都有,穿著又比較統一。

再加上帛書出土之時,整體相當殘破,不少地方只能瞧見些許細節,並不能見出完整面貌。

因而在最開始,專家們誤以為這是對某種活動的描述,類似當代的廣場舞。

但是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專家們發現這人物圖像中大有玄機。

原來,帛書圖像在藉助現代科技修復之後,不但原本殘破的圖像變得完整,就連先前不可見的圖片名字也暴露了出來。

比如說原圖6,在帛書中不過是一團黑漆漆的東西。

但經過修復後,這團黑漆漆的東西就被分解成一個身穿灰色衣服、側立的人。

他高舉著自己的右臂,左臂自然下垂,左腳向前邁出。

光看這一動作,人們可能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古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便在圖式的旁邊標註了「折陰」的圖名。

所謂「折陰」,指的是通過摺疊腰腹的方式,來轉陰為陽。

根據《馬王堆醫書考注》分析,人體的背部在古人眼中代表陽氣,而腹部則代表了陰氣。

所以,通過摺疊腰腹的方式,來驅散陰氣,匯集陽氣。

話雖如此,可是僅看這人的動作,好像也沒有完全摺疊了自己的腰腹。

換言之,從圖像本身來說,並不能很好地體現「折」這一說法。

那麼就只存在一種可能:這一「折陰」的圖示,只是「折陰」式的開始。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到摺疊自己的腰腹,那麼他會有一連串的動作。

而這帛書所繪製的圖像,正是其中這一系列動作中的關鍵。

沿著這一思路走下去,考古學家們很快就破解了這一系列人物動作圖像究竟在表達什麼意思。

原來,這44幅形態各異的人物動作圖像,是如今失傳已久的「導引術」式,名曰《導引圖》。

在先秦時期的古籍中,「導引術」一詞出現頻率相當之高。

早在《莊子》一書中,就對「導引術」做了明確地界定:一個人通過鍛鍊呼吸,即修煉吐故納新的方式,就能長壽。而這一方式,就被稱為「導引術」。

簡單點來說,「導引術」能夠幫助人疏導呼吸,使人的呼吸氣息變得勻細綿長。

當一個人的呼吸氣息變得勻細綿長之後,他的肢體就能得到伸展,身體也會變得靈活柔軟。

長期以往,人的身體就會與天地之氣慢慢貫通。到那個時候,長壽乃至長生不老都不是什么小問題。

以氣為本

在先秦至西漢初期這一時期中,人們對於人體的認知已經相當成熟。

如在西漢初期的著作《淮南子》中,就明確認為人體是由形、氣、神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

「形」,從字面義上來理解,就是包括人的內臟組織、外部肢體等一切有形的實體表現。

「神」主要指的是人的意識,包括對外界的感知、反應等等。

不難看出,現代人對「形」、「神」的理解,與古人的理解也沒什麼很大的區別。

但問題在於,「氣」又是什麼呢?

《黃帝內經》記載道,所謂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特殊物質,摸不著也看不見,但它就是充斥於人體周身。

可人體為何需要「氣」呢,「形」、「神」還不足以概括了嗎?

當然不能。

在古人眼中,「形」、「神」雖然是相互關聯的,但這種關聯可能會被人為地掐斷。

因此,「形」、「神」之間就需要橋樑來保證二者始終緊密相連,不至於「神」離了「形」。

而這一中介,正是「氣」。

如《黃帝內經》所說,「氣」貫穿於全身,因此,「氣」才有可能由「形」進入「神」,又由「神」進入「形」。

既然「氣」能夠遊走於「形」、「神」之間,那麼「氣」的質量就極為重要。

舉個例子,倘若這個人生成的都是濁氣,那麼溝通「形」與「神」的也是濁氣。

同理,如果另一個人生成的是正氣,那麼他的「形」、「神」所感知的就是清氣。

正氣與濁氣看似只有一字之別,但本質卻完全不一樣。

正氣可與天地相通,從而讓人體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而濁氣則會叫人體不斷地往下沉墜,最終失去生命之精。

因此,《黃帝內經》就直言,在「形」、「神」、「氣」三者之中,「氣」是關鍵。

修煉好了「氣」,那麼就能使得人體之中始終蘊滿著正氣,從而使得三者融而為一,形與神俱,身心合一,進而激發人體自我康復和防禦功能,達到強身保健、祛病延年的目的。

而這「導引術」,正是以修煉「氣」為根本,調整呼吸的技術。

當然,對呼吸的控制或是調整,又得配合調整身體姿勢進行。

如在《導引圖》中,第三幅圖便是一位身著藍色衣服,側身直立的人。

此人的站立姿勢相當標準,雙手是自然下垂的狀態,嘴巴微微撅起,在做呼吸運動。

又比如第13幅圖,這個人正身穿灰色單衣,整個身體是往前趨的。

雙臂也是自然下垂的狀態往前伸展,雙腳一前一後,像是在走路似的。

與此同時,他的嘴巴微微張著,大概在做吐氣的樣子。

不難看出,古人認為在調節呼吸的過程中,也能控制人的形體變化,進而促成「氣」在體內更好地流轉。

說到這裡,有些人或許還是不信,就這幾個動作就能讓人離疾病遠遠的?

但歷史上卻不乏因為練好了氣,而身體康健的例子。

根據《史記》記載,張良打小就體弱多病,但是自從開始修習這個導引術之後,整個人的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

事實也證明,張良在跟隨劉邦行軍打仗的過程中,確實沒因為身體原因出現什麼紕漏。

更何況,在現代醫學中,脹氣、岔氣此類的說法層出不窮,恰恰也證明了「氣」的重要性。

養生之道

《仙賦》中曾記載,無病無災的王喬、赤松正在通過每日都修習導引術,最終得道成仙。

乍一聽,這幾乎不可信。

但深究下來,卻另有玄妙之處。

先前有提過,體弱多病的張良,就曾閉關一年修習導引術,於是整個人的身體狀態大好,跟著劉邦行軍打仗都沒什麼大問題。

從這可以看出,導引術是有治療疾病的療效的。

但關鍵在於,這不是導引術的根本療效,它想要達到的是讓人長生。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貴生」的觀念,即天地之間,人的生命最為寶貴。

因此,對生命的愛護,對疾病的厭惡成為了社會的共識。

可是,不管當時的人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疾病總是會找上門來。

於是,人們就在思考人有沒有可能徹底的遠離疾病,即預防疾病。

《呂氏春秋》就認為,讓「氣」動是預防疾病的關鍵。

正所謂,「氣」鬱結在心中,就會百病叢生。

所以,為了避免疾病,就必須修煉呼吸之法,讓「氣」順其自然地流動於全身。

一旦如此,「氣」便不會鬱結,更不可能給疾病出現的機會。

當然,修煉呼吸之法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因此,若一個人真心想要修行,就必須長此以往地練習導引術,學會正確地呼吸。

從這個角度來說,導引術更多地是一種養生之術,而不是一種醫療之術。

試想一下,當一個人的「氣」長期無障礙地運行於身體之內,身體幾乎沒有產生疾病的可能,那麼他的身體狀態於同齡人來說,自然是更勝一籌。

儘管現代醫學已經如此發達,但人只要生一場病,就總是避免消耗身體的能量,甚至毀壞身體固有的技能。

因此,導引術雖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但更偏重於對疾病的預防,從而讓身體始終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

尚且不談論能否長生不老的問題,倘若一個人能長此以往地保持在健康狀態,那麼長壽是必然的。

看到這裡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