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預防感染的「護身符」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12-19T06:37:42.461197+00:00

在當代,人們對香氣欣賞最直接的表達便是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香水,而在古時,香水還未出現,最常用的便是香囊了。香囊之氣,越千年而未泯。這一漢族傳統文化傳承至今,依舊沾染著生氣,也保留著古樸之美。

在當代,人們對香氣欣賞最直接的表達便是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香水,而在古時,香水還未出現,最常用的便是香囊了。香囊之氣,越千年而未泯。這一漢族傳統文化傳承至今,依舊沾染著生氣,也保留著古樸之美。

中國自古以來崇尚香道,古人衣帽要薰香,琴棋書畫時要燃香,更把居室比作香蘭雅室,把君子比作蘭草。為有香氣常伴,香囊這種「高級香水」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出席重大場合時,會先沐浴香湯,身上佩戴香囊,嘴中含有雞舌香,以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香囊是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初是由佩囊發展而來。由於古人的衣服上沒有口袋,為了方便攜帶一些如印章、手巾、錢幣、珠寶等零星物,便巧用小布兜來貯放,外出時將其佩戴於腰間,故稱之為「佩囊」。後來古人為了提神容臭,便在佩囊中放入香料,香囊由此而來,又名香包、荷包等。香囊是古代民間刺繡工藝品,在繡囊內裝多種氣味濃烈芳香的中草藥末,多用來提神,也有用來預防疾病的。

農曆五月俗稱毒月,農曆五月時節乃天地交泰、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是為毒月,其中更有九天是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被古人稱為九毒日,而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所以俗話說「端午節,五毒出」,民間至今仍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習俗。我國端午節佩戴香囊的風俗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這裡所說的「衿纓」指的是編結的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芳香飄逸的香囊,不僅僅是一種飾物,也是古人傳情達意的「信物」,在江南部分地方,許多人都會將親手縫製的香囊送給戀人,以此互贈來傳遞愛慕之情。

中藥香囊的治療作用

在我國,中藥香囊防病治病源遠流長,是一種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也是中醫治未病的一種特色療法。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我國發生過300多次疫病的流行。

從文獻記載來看,作為外用的中藥香囊,有辟穢避疫的作用,也是古人應對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山海經》中記載薰草可以止癘,是最早的文獻記錄;歧伯也曾佩「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近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香囊中,包含辛夷、佩蘭、茅香等芳香類藥物,一定程度也印證漢朝已開始用芳香藥物來辟穢消毒。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佩「繹囊」,「避疫氣,令人不染」。佐證了香囊在預防疫病上的重要作用。

香能通氣,能主散,能醒脾陰能透心氣,能和,合五臟。中醫認為,肺朝百脈,開竅以鼻。細菌病毒多從口鼻而入,這裡是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關卡。芳香類藥物有辛香走竄的特性,通過口鼻、皮毛、經絡穴位的吸收,達到芳香辟穢、開竅醒神、祛邪解毒、醒脾開胃的作用。

中藥香囊的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認為中藥香囊里的中草藥濃郁的香味散發,在人體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而中藥成分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芳香氣味能夠興奮神經系統,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應的作用,我們靠香囊中的揮發物質,能夠刺激血清IgA、IgG水平以提高免疫力。

同仁醫院中醫科在端午節來領之際,特別製作精美香囊,「同仁香囊」不同於市面上的單一成分的香囊,選取紫蘇、小茴香、石菖蒲、沉香、甘松、艾葉、佩蘭、白芷、檀香等名貴中藥藥材,具有芳香辟穢、祛邪解毒、散寒祛濕、提升正氣等作用。

使用小貼士:

1. 每人佩戴香囊1個。白天掛在胸前,距鼻腔15cm左右,晚間置於枕邊。

2. 香囊一般在陰涼乾燥處保存,不用時密封,注意防水防潮。

3. 藥味減弱時可揉搓藥包使香味再次散發出來,一般1個月香氣變淡後更換。

4. 禁止內服,孕婦和過敏人群禁用。

諮詢方式:

地址:上海市同仁醫院5樓D區 中醫科

聯繫電話:52039999轉71512

供稿:王 雪、徐春申

審稿:袁 萍

校審:戴 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