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蔣奇明 人生是無數次啟程

精品購物指南 發佈 2023-12-19T07:22:46.256125+00:00

蔣奇明說,在他過往的生活經歷中,曾無數次面臨選擇,但要論真正意義上的啟程,還得是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決定從南寧出來上北京學表演那會兒。「從南寧到北京,綠皮車要坐32小時,我倒沒覺得辛苦,就有點兒緊張。

蔣奇明說,在他過往的生活經歷中,曾無數次面臨選擇,但要論真正意義上的啟程,還得是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決定從南寧出來上北京學表演那會兒。「從南寧到北京,綠皮車要坐32小時,我倒沒覺得辛苦,就有點兒緊張。」 蔣奇明為自己的未來感到緊張,畢竟在此之前,他甚至並不知道原來還有專門教表演的院校。中央戲劇學院,這是蔣奇明在高三以前聽都沒聽說過的名字。

在蔣奇明的記憶里,南寧總是濕漉漉的,和乾燥的北京不一樣。回南天一來,到處都返潮氣,感覺空氣都能被擰出水來。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貴北、貴南、廣西、廣東,不同地域的文化交匯糅雜在一起,在讓蔣奇明不斷汲取著文藝的養分。

蔣奇明的父親是彩調錶演者,母親則在粵劇團拉高胡。「像大家熟悉的《劉三姐》,就是彩調。」採訪中,蔣奇明事無巨細地解釋著:「彩調的題材非常豐富,除了《劉三姐》,還有很多家長里短、生活化的題材,表演者的肢體語言也特別生活化。在劇團,我爸是個丑角,所以我經常在家看他改裝各種舞台道具,排練,唱曲兒。」 蔣奇明當時生活的地方叫文化大院,裡面居住著各個行當的曲藝表演者。從早到晚,文化大院家家戶戶都在吹拉彈唱,蔣奇明耳濡目染,也立下了從事表演的志願。

然而,準備藝考對蔣奇明來說,卻是一段並不輕鬆的時光。當時的蔣奇明普通話不太標準,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會帶出家鄉口音,直到後面上了中戲才奮力改過來。現在,早已字正腔圓的蔣奇明則在表演中探索著語言的多樣化,他可以操著一口北方話,也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啞巴」,完全不說話。

在《宇宙探索編輯部》裡,蔣奇明飾演的那日蘇說話有些「結巴」,關於這個細節,蔣奇明與導演孔大山討論了半天。「原本在設定里,那日蘇的確是個 『結巴』,但我還是想搞清楚為什麼,就跟大山哥聊。聊著聊著,我們覺得不對勁,或許,那日蘇不是個『 結巴』,他有一點語言障礙,因為他太久沒和人說過話了。」

在影片裡,那日蘇是一個孤獨的氣象觀測員,每天的工作就是一個人放氣球,重複又重複。他沒有人可以說話,也沒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新鮮事,直到他和唐志軍踏上尋找外星人的冒險旅程。「他太久沒和人正常交流過了,他很想去說,可是組織不清楚語言,當他組織不清楚時就會卡殼,或許在外人看來,像個』結巴』。」 表演就是這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演而不問為什麼,就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物。蔣奇明希望自己永遠可以多走一步,多問一句為什麼。

在以往很多個採訪里,蔣奇明頻繁地被問詢在羅森便利店打工的經歷,大多數問題是有預期的,人們希望蔣奇明講出一些演員如何觀察生活的經驗。但對蔣奇明自己來說,他只不過是一直處在這生活里,作為一個普通人,過著普通的日常。「反而真正在便利店工作,你是沒有時間和心力去進行所謂的 『觀察生活』的。每天一模一樣的流程,連軸轉,太累了,干兩天人就疲了,話都不想多說一句。」這正是一種生活真相,蔣奇明意識到:或許「觀察生活」本身就是個偽命題,生活不是坐在馬路牙子上看來往的行人就能觀察出來的。人,得實實在在地活。

中戲畢業後,蔣奇明一直活躍在音樂劇和話劇舞台,如今影視劇的機會紛至沓來,也讓蔣奇明開始琢磨二者表演方式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影視劇沒有辦法在現場就給到你觀眾的反饋。在劇場裡,台下觀眾的反應是最直接的,當你感覺對了,狀態對了,觀眾也會有所反饋,就像是一種正向激勵,不斷地給到演員本身,而演員則把這種狀態和情緒又持續傳遞給觀眾……」 就像水面盪起一圈又一圈波紋,這是專屬於劇場的舞台魅力。而在攝影機前,唯一的觀眾就是導演。有時候,蔣奇明在鏡頭前表演完,心裡卻生出很多不確定:對嗎?好嗎?是這樣嗎?他並不能立刻知道結果如何。

「這種時候你怎麼辦?把疑問留在心裡嗎?」 「肯定立刻就跟導演溝通啊,要不然拍完這條就沒了。」有任何不確定,蔣奇明都不想輕易放過去,在拍《漫長的季節》的第一天,蔣奇明就問導演辛爽:「這個路子對不對?」 「對,你就照著這個路子去演。」辛爽肯定地答。

工作之餘,蔣奇明玩音樂,也在嘗試陸沖板。「音樂是最直接、離身體最近的東西,陸沖是王一通教的。」 這兩個愛好的共同之處,或許是都可以一個人玩兒。「以前做戲劇,社交圈就是演完戲一起吃宵夜的那幾個人。但在劇組的環境下,好像社交環境突然一下變大了。」 蔣奇明還沒有徹底適應。

在老家南寧,蔣奇明有三個從小玩到大的好兄弟,每次回去都要湊一塊兒。因為太熟了,反而看到電視上的蔣奇明,他們會調侃一番。外界突如其來的關注度不會讓蔣奇明有一種「終於被看見了」的感慨,對蔣奇明來說,「被看見」是一種客觀事實,沒辦法用「好」和「壞」來形容。當然,如果因為好的表演而被更多觀眾認識,帶來更多機會,蔣奇明也希望能夠把握住。

2005年,13歲的蔣奇明在學校藝術節上演唱了一首《找自己》,時至今日,這趟找自己的旅程仍在繼續。「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我只想找到一個狀態,一個我覺得最鬆弛和自洽的狀態,它有利於我的生活,也有利於我的表演,這樣就好。」

攝影:金家吉

造型:燕丹妮

編輯:陳嘉

化妝:毛毛

髮型:劉濤

美術:mia(一顆葡萄工作室)

藝人統籌:曉雪

撰文:koma

攝影助理:姜宇航

服裝助理:ying

新媒體編輯:李婧

新媒體設計:OPE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