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17世紀中葉法國文學場的建構——以莫里哀《偽君子》為例

大鵬說史 發佈 2023-12-19T12:28:49.268935+00:00

1996年,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產與結構》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文學場的概念,布爾迪厄在該書中認為19世紀的法國文學已經擺脫了政治權力的束縛,可以獨立稱之為「場」。

1996年,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產與結構》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文學場的概念,布爾迪厄在該書中認為19世紀的法國文學已經擺脫了政治權力的束縛,可以獨立稱之為「場」。

但實際上,阿蘭·維亞拉(Viala&Saint-Tacques1994)在《作家的誕生》中所闡述的觀點以及論述表明,獨立文學場的開端可以向前追溯到17世紀。

文學場是布爾迪厄較為的抽象的場域理論向經驗主義研究的延伸,是「文藝界的傳統概念中所及的完全特殊的社會世界的總和。」

布爾迪厄通過「文學場」這一關鍵詞來闡述其文學理論,並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文學研究等諸多問題,揭示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文學創作受到資本,權力,經濟,學術等因素的影響,即「文學場」處在社會場域之中,被各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子場域」所作用與反作用。

儘管有學者認為布氏「文學場」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AlainCaille認為布爾迪厄「把人類行為的多樣性簡化為個人追求物質利益或滿足的一種普遍的需求」但縱觀17世紀中葉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文壇,採用布爾迪厄」文學場「理論研究可以使複雜的關係形象化具體化,便於研究此時期文學創作的各方面影響因素。

莫里哀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通過分析莫里哀具有代表意義的戲劇作品《偽君子》,可以粗略的建構出一個較為立體的17世紀中葉的法國文學場。

《偽君子》創作背景及歷程

如果想要通過分析莫里哀的《偽君子》來構建出17世紀中葉的法國文學場,那麼了解其創作背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十七世紀的初期,由於之前的地理大發現等新航路的開闢探索活動促進了歐洲新生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經濟關係格局發生了改變,新興資產階級通過高價出售商品從而獲取暴利,從中聚斂了大量的財富,而反觀傳統封建主因為新型資產階級貨幣大幅貶值而造成了嚴重的資產縮水,地位開始日漸衰落。

原有固定的階級如地主和貴族在受到了諸如「價格革命」的巨大衝擊,地位大不如前。儘管新型資本主義階層開始日益壯大,但是從一開始他們在政治上卻並沒有多少地位的。

所以為了對抗這種情況,這時他們開始買官捐爵,以購買破產的貴族爵位和房產等等一系列手段進行轉變,其中一部分新型資產階級逐漸向上層開始貴族化,成為所謂的「長袍貴族」也就是世襲文官。

而《偽君子》便是在揭露這些人的真實面目,但是很顯然的,莫里哀也遭到了這些新型資產階級權利主體的反對,因此《偽君子》的演出一波三折,遭受了很多新型資產階級阻礙。

在新舊貴族關係紛繁複雜,爭權奪利的背景下,舊貴族開始依附於王權,要求王權保護自己既有的搖搖欲墜的權益不再遭受新型資產階級的排擠。

同樣的,新貴族也需要憑藉王權獲得政治上的地位,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上的回報,並且保護自己的資產安全,他們還需要王權干預抑制舊貴族並要求王權協助自己壓榨剝削人民,新舊貴族均在不同程度上地依附於王權,新舊貴族此時對於王權集中的需求達成了高度統一,這時法國封建君主制度應運而生。

路易十四就是在此時期建立了歐洲最強大的君主專制主義國家,掌握了絕對的統治權力和話語權。除了君權高度集中,新舊貴族絕對依附王權的時代特點外,教會也是莫里哀在《偽君子》劇本中所著重批判的。

因為在這個時期,天主教是反動勢力的代表,教徒們常常以公開的形式支配干預社會生活,以隱蔽的方式進行罪惡活動。

以大主教和王太后安妮為首的許多王公貴族、高級僧侶,他們成幫結夥組成了「聖體會」,披著所謂宗教的外衣,仇視除了教會之外的一切活動。

它經常會以「慈善事業」為幌子進行活動,許多成員偽裝成虔誠的教士滲入居民家裡監視居民的一言一行。《偽君子》劇本中的答爾丟夫這一形象就是對「聖體會」教徒的影射與批判。

他們竭力宣揚禁欲主義,鬥爭的對象主要是無神論者、「異教徒」、自由思想分子等等。新的資本主義結構,正在蒸蒸日上地衝擊著舊的封建關係,深深的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乃至於文學創作,同時也是深深影響了底層居民的日常生活。

古典主義文學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舊貴族兩方勢力角逐妥協下的產物,同時也是君主專制的附庸,是對王權主義的讚揚。

由於君主專制給古典主義文學的生長提供了政治土壤和制度保護,所以古典主義文學是嚴格的按照絕對王權的政治標準和藝術規則所進行的創作。

在不越過這條『紅線』的基礎下,作為古典主義文學代表作家之一的莫里哀以自身最大限度地爭取了文學的自由,創作了《偽君子》《唐璜》等文學作品。

相反的,一旦越過了這條「紅線」,違反了既定的創作規則,那麼就會受到干預。如高乃依的《熙德》就曾遭到法蘭西學院的干預。

關於法蘭西學院的建立是當時的波旁王朝為了進一步集中王權在思想文化領域所採取的措施。

莫里哀也曾被法蘭西學院當時的院長布瓦洛勸說讓其放棄飾演丑角,但是莫里哀卻謝絕了布瓦洛的建議,莫里哀雖然不是法蘭西學院的院士,但學院內卻依然存在著莫里哀的雕像,這也是側面說明了莫里哀當時在文學上的地位。

儘管說如此,莫里哀的《偽君子》劇本的創作和演出,也是經歷過一個十分艱難而曲折的過程。

1664年至1669年間,為了該喜劇的演出,莫里哀和反動勢力作了五年的鬥爭。1664年5月,《偽君子》在王宮初次演出,第二天,紅衣教主和路易十四之母安妮就迫使國王下令禁演。莫里哀多次請求路易十四撤銷禁令,但直到1667年也只是得到修改後重演的口頭允許。

莫里哀劇團的保護人曾經是貴族孔提親王,但是他後來變成了虔誠的教徒,這使得莫里哀失去了保護,莫里哀的劇團一度陷入了困境。

1660年,劇作受到了路易十四的賞識,社會輿論風向才慢慢開始轉變,莫里哀的戲劇也開始進行了公演。

值得慶幸的是,路易十四在文藝作品的態度方面是較為開明的,並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作者身上,讓其較為自由的創作。

但我們依然注意到:《偽君子》等戲劇作品的結尾以對王爺們的讚美而倉促結尾,破壞了整個故事的流暢度以及完整度,大大減少了戲劇的在舞台上的藝術效果,但在莫里哀所處的時代背景下,他似乎只有這樣的選擇才可以保證自己的作品在公眾面前演出並得到完好的保存。

瑕不掩瑜,莫里哀對王權的歌頌與莫里哀對醜惡的批判並不矛盾,反而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到17世紀中葉的文學場。

17世紀中葉文學場的初步建構

布爾迪厄所提出的「文學場」是其場域理論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布爾迪厄將社會各領域都劃分成了一個「場」的概念,場與場之間互相聯繫,且相互作用的,同時場與場內部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博弈等等一系列活動。

布爾迪厄有三個核心概念:場域,資本,習性。場域就如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一個生活場所,習性是主體(在文學場中)自小到大所積累而成的生活軌跡,對創作具有指導作用,比如莫里哀小時候便受到其外祖父的戲劇愛好薰陶,受其影響,後來便與戲劇結下緣分。

資本分為了四種,分別是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象徵資本。社會資本就是指社會關係,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談到的人脈;文化資本代表的則是代表著文化水平以及審美意味;象徵資本就是榮譽稱號,社會地位的含義。

17世紀文學場不同於布爾迪厄在19世紀所提出的文學場,它有著自身的特點。17世紀對於「文學「的定義是寬泛的。

達爾·羅什在《文人共和國》一書中提到:「那時,『文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包含了所有的精神活動……那個時代把作家、學者、哲學家、思想家、以寫作為生的人統稱為『文人』,總之就是社會中大部分從事腦力勞動和精神活動的人,或者說在『文學場』里的人」(Roche1988:219)。

在《偽君子》的劇本中,可以從文本分析出不同的形象均具有著不同的代表性意義。如文中的答爾丟夫,奧爾恭,王爺分別象徵著教會,資產階級和王權。

通過這種和現實社會同步的階層構建與莫里哀創作出《偽君子》後並想要在公眾面前演出時受到教會與貴族阻撓的歷程相結合,我們可以得出莫里哀的文學創作受到了不同場域的影響,如政治場,經濟場等等。

無獨有偶,在莫里哀其他文學作品中,莫里哀依然表現出同樣的創作傾向,如《唐璜》戳穿了封建貴族階級華麗外衣下的腐爛與罪惡,《狠世者》揭露了資產者的愚昧,宗教人士的偽善等。

莫里哀的創作習性大都是表現出了對這三個階級不同,立場的不同的態度。正是因為莫里哀文學創作所揭露的社會現實對其他場域產生了干擾,所以反過來說,莫里哀同樣也收到了這些場域的反作用力。

我們可以通過在莫里哀的創作過程中,有哪些場域對其進行了干擾,可以粗略反推出17世紀中葉法國文學場受到了哪些場域的影響。

首先,基於當時是一個君主高度集權的社會,所以王權對莫里哀的限制首先是最大的,但由於路易十四這位君主並不會過多的干預當時的文藝創作,而且反觀莫里哀的文學作品大部分只有結尾牽涉到了王權,且全表現出歌頌讚揚的態度,具有高度統一性。

在王權的保護下,政治場對於莫里哀的文學創作可以忽略不計。其次,教會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主體,而且具有很高的自主獨立性,我願將它稱之為「宗教場」。

「宗教場」和「經濟場」是對莫里哀文學創作影響是最大的,但是基於王權的保護,這兩者對於莫里哀文學創作的限制是通過」宗教場「與「經濟場」之間的相互聯繫並影響社會輿論進而通過王權的作用實現的。

結語

通過以上簡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的出在17世紀中葉的文學場應當是在王權限制下的具有較高自主創作性的場域。

通過對文學場域理論的運用可以將隱藏在文學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之下的暗流涌動著的特色因素具象化成為一個一個物理名詞。

文學場域理論是布爾迪厄抽象場域理論的經驗主義延伸,這種對通過將影響力較大的作家作品放在時代背景下構建文學場的方法可以較為直觀地梳理作品中的情節構成,人物形象塑造,還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創作主體在進行文學作品產出時的歷程。

在日常的文學作品閱讀中可以幫助讀者更加清晰地抓住創作主體的創作主旨,與創作主體進行跨時空的交流。

17世紀中葉的法國文學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文人的自主性:新興資產階級和舊貴族封建主對王權依附導致了王權的絕對集中,從而使那些歌頌王權的,生活在王權庇護傘之下的文人得到了一定限度的自主創作的的空間。

但文學場的完全獨立,資本進入文學場運作的時期還是經過了整整兩個多世紀的漫長發展才得以實現。


作者觀點:

本文從現有的布爾迪厄「文學場」理論以及其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出發,試圖通過莫里哀《偽君子》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歷程建構出17世紀中葉的法國文學場並加以簡要分析,以探討影響此時期文人創作的各種因素。


參考文獻

張茜茹.18世紀的法國文學場——以克洛德·維拉雷為例[J].外文研究,2020,8(01):47-51+10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