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遺產地與茶的文化淵源(上)

澤青茶道 發佈 2023-12-19T19:24:50.658785+00:00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我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截止目前,共有56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中國幅員遼闊的地理和源遠流長的歷史,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寶貴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珍貴記憶。而這些驚艷世界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中,有著許多因茶聞名的勝地,其中,福建武夷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和山東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雙世遺」。

自古名山出名茶,這四大「雙世遺」名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歷史積澱深厚,而且茶史悠久,是中國名茶的原產地。以下這些世界遺產地都是有著深厚的茶文化和美麗的茶園.....這56處世界遺產地,你去過幾個?


北京

1、北京明清故宮: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在紫禁城裡一直有茶的身影,自古皇帝、文人士大夫皆愛茶,高士無茶不風流。他們以茶論文,以文論道;以詩會友,以茶待客。在清朝紫禁城內,還設有茶庫、御茶房、御茶膳房、奶茶房等房間。除了大內宮廷外,皇家御苑圓明園、瀋陽盛京的皇宮、甚至皇陵也設有相應的司茶建築。從此茶庫、茶房、茶膳房成為了清代皇家宮廷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乾隆皇帝弘曆曾與大臣在聯句中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清室入關前,滿族本就有飲用奶茶的嗜好,並將其視為招待客人的重要禮節。入關後,清皇室招待外國使臣,也會以上乘奶茶作為餐前皇帝御賜的禮節。

隨著入關後對漢族文化的深入吸納,皇室除了保留奶茶之外,開始學習飲用不加奶的清茶。各宮按月領取一定數量的茶。遇年節時,大臣與后妃們常以得到皇帝賞賜上乘佳茗為榮。清帝王很快便意識到,茶,不僅僅是飲品,從茶到茶之器具,必須提升到茶文化活動的高度。

清朝對日常飲茶與茶文化的重視,客觀上促進了貢茶原產地的經濟發展與制茶技術的進步。這些茶葉從初春陸續進呈皇宮,收於茶庫,經人悉心分配裝在不同的茶葉罐內,再送進後宮與內府,直到最後齒頰留香。

這一過程,茶庫、茶房、茶葉罐罐們、不僅是儲茶、制茶的空間與容器,更是承載了千年茶文化的寶庫。清朝統治者極愛茶飲,內務府設御茶房,由一名管理事務大臣主管。另設尚茶正、尚茶副各一,尚茶十一,同時皇后,皇太后,皇子、皇孫、以及他們的正宮,亦有茶房。 僅此常例一年御用茶即達五千多斤…… 而清代貢茶中最優者,則是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以及普洱茶。


2:北京頤和園:1998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是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3:北京天壇:1998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4:中國明清皇家陵寢(明十三陵):2000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明清皇家陵寢是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陵寢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


四川


5:四川都江堰:2000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都江堰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垻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寫到:「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為茶中上品」。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興,作為茶文化發源地之一,不僅是天府之源,潤澤沃野萬里,更是成都市三大茶葉重點產區之一,在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茶文化獨尊其席。正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國,富饒了成都平原,成都的休閒文化應運而生。而喝茶就是這份休閒文化的代表之一。

都江堰市作為茶馬古道的起點,追溯史料,西漢時期已經有跡可循。據考證,青城山早在唐代時已是有名的茶產區,併入貢,這就是名聞中外的「青城茶」。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向來喜歡喝茶,更愛在戶外喝茶,河邊、山中、林下、街頭巷尾往往都有賣茶的小攤。

四川名山蒙頂山茶文化系統

蒙頂山是「茶樹良種寶庫」,茶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蒙頂山茶種植栽培過程中注重茶樹與農作物間作,茶區生物多樣性豐富,覆被良好,茶園採取「茶+貴木」「茶+果」等立體種植模式,推廣「茶-林-綠肥」複合栽培模式,實施「豬-沼-茶」「草-羊-沼-茶」等模式,實現了養分循環、美化環境、提高品質等目標。

歷史上蒙頂山茶歷經蒙頂石花、蒙頂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蒙頂甘露,形成了綿延千年的名茶系列,歷久益彰。同時,以名山為起點的「川藏茶馬古道」現已成為重要歷史文化古蹟。


6:四川南坪九寨溝:1992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以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還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


7:四川松潘黃龍:1992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黃龍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等美譽。


8: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保存的野生大熊貓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9:峨眉山樂山大佛:1996年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峨眉山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

樂山大佛

峨眉山自古產茶,是中國茶葉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據文獻記載,峨眉山茶從事生產活動至今已有3000多年,如今人們仍可以看得到樹齡達1000多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大樹。

在西周時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國道教創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國隱士陸通,都與峨眉山茶有不解之緣。漢代,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晉代,峨眉山茶就已揚名;宋代,山中道、佛兩門大面積發展人工茶園。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和萬曆皇帝朱翊君先後御賜茶園與峨眉山,要求廣種禪茶,精製貢茶。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載體。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南安(今樂山市)、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唐代李善《昭明文選注》曰:「峨眉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宋時,詩人陸游在《煮茶詩》中贊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

峨眉山有機茶園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為峨眉雪芽增添了幾分禪味。因寺廟地處深山,多盛產茶葉,僧以茶當飯,以茶食客,廣結善緣。每年清明前後20天左右,在峨眉山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園,新芽破雪而出,僧人踏雪採茶。「風推萬松吼,茶烹千古雪」,成為峨眉山茶鄉一道奇特景觀,故稱此茶為「峨眉雪芽」。


雲南


10:雲南麗江古城:199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淨蓮寺、普賢寺等景點,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雲南以普洱聞名,隨著文成公主進藏,飲茶在藏族也流行起來,於是便有了茶馬交易。重走茶馬古道,是麗江之行一個重要的部分。

茶馬古道是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品的漢藏民族之間以及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商貿交通通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

而在雲南,普洱茶類的貢茶製作技藝、大益茶製作技藝,紅茶類的滇紅製作技藝,和黑茶類的下關沱茶製作技藝都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雲南沱茶,創製於雲南下關,故又名下關沱茶。沱茶是雲南茶中相當古老的製品,早就暢銷省內外。現代形狀的雲南沱茶創製於清光緒二十八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由思茅地區景谷縣所謂「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變而成現代沱茶的形狀。雲南沱茶外形呈碗狀,鬆緊適度,緊結端正,色澤烏潤,外披白毫,香氣純正馥郁,滋味醇厚,湯色橙黃明亮,葉底肥軟。

下關沱茶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下關沱茶創製於1902年,距今已經有近12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手相傳從未間斷,保持著有序的傳承。雲南獨特的地理地貌,多民族的風土人情塑造出獨具一格的邊地文化,下關沱茶便是滇西高原上一顆閃耀的明珠。

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普洱市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和野生茶樹保存數量最多的地區。擁有完整的古木蘭化石和茶樹的垂直演化系統。

以普洱市為中心的瀾滄江中下游少數民族的悠久種茶、制茶歷史孕育了風格獨異的民族茶道、茶藝、茶俗等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

不同民族對茶的加工和飲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為傳統的飲茶習俗,代代相傳。

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雙江開始在勐庫冰島一帶人工馴化種植茶樹,經過500餘年的種植馴化,鑄就了當今勐庫大葉種茶內含物質豐富、茶湯明亮、醇香悠長的優良品質。

雙江是全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縣,各民族生產生活與茶葉息息相關,創造了燦爛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雞樅陀螺,是飛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靈;傣族的象腳鼓,是節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11: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2003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12:雲南紅河哈尼梯田:2013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紅河哈尼梯田遍布於紅河州元陽、紅河、金平、綠春四縣,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來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園風光畫。


13::2012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澄江化石遺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寒武紀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是5.3億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證據,現今地球上主要動物群都在這一時期出現。


西藏


14:西藏布達拉宮:199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西藏,本不是茶葉的原產區,直到大唐與吐蕃之間開始了茶馬貿易,茶葉正式進入西藏,使西藏人民飲茶日益成風。千百年來,茶文化已經深入到西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漸漸從茶葉分類、茶具、飲茶習俗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西藏茶文化。

西藏茶園,地處第一級階梯。這一區域比較特殊的,是處於中國最西邊的茶產區:念青唐古拉山脈的林芝茶,這裡是青藏高原唯一一處產茶地,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產茶地。

藏族老百姓在探親訪友時,禮物中一定要有茶。客人來訪時,碗中需斟上茶。訂婚時,帶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滿。給寺院供奉時更離不開茶。

咬一口糌粑,割一塊肉,再喝上一口酥油茶。不論是簡單的家庭聚會還是賓客之間友好的往來,大家圍坐在一起,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刻,這就是人與茶,飲食與文化交融得最自然、最完美的時刻。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把茶融入了生命融入了雪域文化...


湖北


15: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山是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明代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

湖北生產茶葉歷史悠久,是歷史上的主要產茶區,全國三大紅茶之一的「宜紅工夫茶」,羊樓洞的「磚茶」早在國內外享譽盛名,並產生了茶神神農氏、茶聖陸羽等名人。

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

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位於幕阜山脈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帶,是茶馬古道的三大源頭之一。羊樓洞磚茶歷史悠久,源於唐,盛於明清,是全世界公認的青(米)磚茶鼻祖之地。在明清兩朝,赤壁羊樓洞憑茶一躍為國際名鎮,俗稱「小漢口」。

19世紀到20世紀初,羊樓洞更是成為中俄茶葉國際商道的起點,磚茶從羊樓洞由獨輪車運抵新店裝船,經漢口逆漢水至唐河,再轉運內蒙古,進入俄羅斯的恰克圖、西伯利亞至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一千多年歷史的茶馬古道上,形成了獨特的「羊樓洞磚茶文化」。

遺產地丹江口就有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之稱的武當道茶,產自丹江口市武當山街道八仙觀村。還包括竹谿縣龍峰茶、梅子貢茶和竹山縣聖水茶、房縣神農貢茶。另外,湖北還有採花毛尖、恩施玉露、大別山悟道、英山雲霧茶、鄧村綠茶、伍家台貢茶、保康松針等。


16:湖北神農架:2016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神農架位於中國中東部湖北省,這裡有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國大蠑螈、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亞洲黑熊等許多珍稀動物的棲息地。


安徽


17:安徽黃山:1990年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徵,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安徽黃山,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寧松蘿茶、祁門紅茶的故里。黃山,原稱黟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地處黃山市北部。黃山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之「五絕」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說。

黃山迎客松

黃山地處神秘的「北緯30°」,那是一條茶香四溢的黃金之線。黃山市所轄3區4縣,皆是名茶產區。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寧松蘿茶和祁門紅茶,都是響噹噹的歷史名茶。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黃山茶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明代,黃山茶不僅在製作工藝上有很大提高,品種也日益增多,而且這時的黃山茶已獨具特色、名聲鵲起,黃山毛峰茶的雛形也基本形成。當時,歙縣的紫霞山茶,被稱為「最上品」,也稱為松蘿茶,與松蘿山毗鄰的歙縣北源茶,又稱為北源松蘿,在當時享有盛名。

安徽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

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1900年,太平猴魁茶創製成功,隨即一舉成名,蜚聲中外、綿延百年、延續至今。

百年傳承的《猴茶真經》,印證了太平猴魁茶頂級品質。系統內選育出本土優質茶樹品種資源柿大茶,積累形成了高山生態茶園林茶共育和綠色栽培管理技術體系。發明出「三大階段九道手工採制工藝」被茶業界譽為「最高超、最精湛、最獨特的制茶技藝」。

俯瞰黃山區猴坑村太平猴魁生態茶園

「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祁門紅茶不僅是徽茶的佼佼者,也是中國紅茶的驕傲,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后」,並與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烏瓦茶並稱世界三大高香紅茶。1979年,鄧小平視察黃山時曾這樣讚嘆道:「你們祁紅世界有名。」

「你們祁紅世界有名」

祁門縣茶園


18:安徽宏村西遞皖南古村落:2000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皖南古村落位於安徽省黟縣東,以西遞村、宏村為代表,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館"之稱。


福建


19:福建武夷山:1999年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武夷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還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

精緻的「盆栽式」武夷岩茶茶園景觀,這在全國乃至世界茶區恐怕都是獨一無二的

福建武夷山,是武夷岩茶(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的發源地。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兩省交界處,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海拔2160.8米,是福建最高峰,被譽為「華東屋脊」。

「華東屋脊」黃崗山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這個坐擁自然和文化雙「世遺」,是儒釋道三教名山,也烏龍茶(武夷大紅袍)、紅茶兩大茶類的發源地,茗聞世界。武夷岩茶(大紅袍),以獨樹一幟的「岩骨花香」之「岩韻」而著稱。正山小種,以「松煙香、桂圓湯」而蜚聲中外,被譽為「世界紅茶的鼻祖」。

九龍窠大紅袍母樹

武夷山桐木村是正山小種的核心產區

碧水丹山孕奇茗。自古以來,武夷茶就得到歷代名人的點讚。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毛主席將4兩採制於大紅袍母樹的武夷大紅袍作為「國禮」饋贈,而年產量僅8兩,被周總理戲稱為「半壁江山」,一時傳為佳話。

毛澤東會見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

這裡是茶樹良種王國,除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鷂「四大名叢」外,還有800多個「花名」。這裡是「工夫茶」的發源地,「工夫茶」最早指的是武夷岩茶品質、製法見「工夫」,後來才漸漸演變成一種飲茶方式。武夷茶是最早來到歐洲的中國茶,幾乎是中國茶的代名詞。武夷茶外銷的興盛,讓「茶」的廈門話發音變成英文的「tea」。

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商船將中國武夷茶運往歐洲

以正山小種為代表的武夷紅茶開啟了英國下午茶之風,著名詩人拜倫在名著《唐璜》中深情地寫道:「我一定要去求助於武夷的紅茶,真可惜酒卻是那麼地有害!」

英國下午茶文化,用中國紅喝茶雕刻時光

這裡還是萬里茶道的起點。這條被譽為「世紀大動脈」的茶路,從福武夷山下梅村開始,一路向北,抵達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全程5150公里。2019年3月,「萬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萬里茶道起點——武夷山下梅村


20: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2021年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泉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福建泉州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孕育了多項茶樹無性繁殖的技術,並創製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明末清初,安溪茶農發明了獨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獨特的「半發酵」茶類——烏龍茶,同時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


21:福建鼓浪嶼:201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南宋時期命名「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22:福建土樓:2008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是閩南地區自唐以來「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走進福建幾座著名的土樓旅遊點,最先迎候客人的總是幽幽的茶香,剛剛出壺的茶湯急切切沖入一隻只精巧的白瓷杯里任人品嘗,喝多少都沒有關係,販售茶葉的土樓人家熱情得無以復加,迎來送往一壺壺,品茗話仙,熱茶生財!

龍巖和漳州都產茶,龍巖的漳平水仙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漳平水仙茶是烏龍茶類唯一緊壓茶,品質珍奇,經久藏,耐沖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暢銷於閩西各地及廣東、廈門一帶,並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另外,龍巖還有一種采自當地菜茶製作的斜背茶,以獨特的香氣(帶艾香)、濃厚的滋味、猶如新鮮橄欖的回味吸引著廣大斜背茶的愛好者。漳州茶葉歷史悠久,早在宋代時就已有種茶飲茶的記載。漳州主要產烏龍茶類,其中以白芽奇蘭茶聞名,還有詔安八仙茶、南靖丹桂、華安鐵觀音、雲霄黃觀音、古雷水仙也深受茶客喜愛。


江西


23:江西九江廬山國家公園:1996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黃山以雲海聞名中外,而廬山以其縹緲的雲霧也同樣吸引了眾多遊客。廬山峽谷深幽,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而在這層層雲霧之下則隱藏著中國又一名茶——廬山雲霧茶。

廬山雲霧是綠茶的一種,由於其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了葉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點。所以廬山雲霧茶雖與西湖龍井同屬於綠茶,卻不似西湖龍井那般清爽鮮香,而是多了一番醇厚之感,更是讓品茗者回味無窮。

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期廬山就已經開始種植茶樹。唐朝白居易曾在盧山峰挖藥種茶,並寫下「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鸛是交遊」的詩句。廬山茶又經過唐宋的發展,明朝時期,終於以廬山雲霧的名稱出現於《廬山志》。也正是在明代廬山雲霧開始聞名全國。

如今的廬山雲霧茶得到了迅速發展,種植規模極大,茶園分布於廬山的多個山峰寺庵中。已先後被列入中國綠茶類的特種名茶、江西八大名茶、中國十大名茶等等,有著極高的聲譽。


浙江


24:杭州西湖:2011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西湖名勝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之說,有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

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環山的自然屏障的獨特小氣候是保障龍井茶品質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愛茶之人留連嚮往之處。杭州龍井茶文化系統是以龍井茶品種選育、種植栽培、植保管理、採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以及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徵。

龍井茶的採制技術相當考究。龍井茶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由於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西湖龍井向有「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之別。

杭州早在唐代就是名茶產區,茶文化歷史悠久。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

西湖龍井製作技藝,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歷史。

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

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25: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澤青茶道創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還有一群靈魂有茶氣的人。傳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識,茶文章、茶美學、茶社交等生活方式,為您帶來一場愉悅的茶文化體驗。 生活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創意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歡迎關注澤青茶道的微信公眾號:澤青茶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