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美術館迎來首個攝影展,近200件作品中超半數首次展出

文匯網 發佈 2023-12-20T01:07:14.691437+00:00

浦東美術館迎來開館以來首個攝影展,這便是當代紀實攝影大師劉香成的首個大型全面回顧展「劉香成 鏡頭 · 時代 · 人」。

浦東美術館迎來開館以來首個攝影展,這便是當代紀實攝影大師劉香成的首個大型全面回顧展「劉香成 鏡頭 · 時代 · 人」。

展覽位於美術館四層展廳,以「面孔」「姿態」「時機」「刺點」「人群」「風土」「後記」七個單元呈現,囊括歷史事件現場、人物肖像和特定時期中不同國家民眾真實日常生活等多個主題的珍貴攝影作品。現場還特別搭建一方實景,還原劉香成攝影生涯中一次獨特的照片沖印經歷,生動再現彼時新聞圖像的創造、選擇和傳播過程。

這是劉香成迄今為止展出體量最大的一次展覽,近200件作品中超過半數為初次展出。這也是他首次將視角擴至全球地區,為國內觀眾帶來攝於中國之外的作品。展覽更打破過去以事件和年代為線索的策展方式,以單元分區並著重展示其攝影語言,從視覺文化要素中提煉攝影手法。

在歷史洪流的變遷之中,劉香成的鏡頭不僅聚焦於世界性的重要事件,同樣關注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浮沉的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劉香成是首批端著照相機記錄中國的記者之一,他幾乎塑造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向世界展示的「國家面孔」。從國家領導人到平民百姓,從備受矚目的重大事件,到平淡無奇的瑣碎日常,劉香成捕捉著歷史的脈絡與人們的真實情感。他的作品不僅強調新聞層面的在場,更突顯其個體對歷史時刻的特定思考,以及極具個人趣味的美學表達。劉香成的藝術跨越攝影媒介本身,通過鏡頭講述故事。

多元的教育與文化背景培養了劉香成對於文化的敏銳度,同時帶著對中國土地的深刻理解,為新聞界提供了罕見的中西方雙重視角。作為一位獲得包括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等多項獎項的攝影家,他的攝影方法論不僅奠定了關於中國報導的影像風格,也對中國新聞攝影的趣味和方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次展覽除了呈現你我得以共情的中國故事,還展示了他在美國、印度以及已經消逝的蘇聯等地銘刻下的特定時代印記,這些記載在膠片上的圖像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理解一個時代的可能性。

展覽中的「面孔」單元記錄著每一張臉上所鐫刻的獨特信息,從受當時時尚流行影響的西雙版納街頭的年輕人,到坐在紫禁城的溥傑(最後一個滿族皇帝溥儀的弟弟),時過境遷,鮮活的面孔依然能夠喚醒每個共同經歷那段歲月的人。

「姿態」單元以肢體語言為密碼,紀錄了不同時代各個社會階層的精神狀況,包括火車上的尼克森,在珠江邊打太極拳的居民等。

「時機」單元既見證了諸如前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辭職演講的歷史關鍵時刻,也拍下了中國高考恢復後學生們在燈火通明的學習的時代群體,還記錄下106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在半空中寫下「中國」的畫面。

此外,上述的數個單元還包括來自各個業界的諸多名人。從安迪·沃霍爾、藝術家蔡國強、上海藝術家丁乙與陳逸飛、以及曾梵志、劉小東等藝術家的日常起居;演藝界的張藝謀、姜文、鞏俐、周迅的幕後形象;到大提琴家馬友友、作家鍾阿城、人類學家費孝通、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劉香成的鏡頭給予了觀者對名人生活的矚目一瞥。

「刺點」單元則關注更廣泛的社會現實,並以照片中細節觸動觀看者。北海公園裡無所事事的時髦青年們,上海牌轎車引擎蓋下工作的女車工,這些方寸之間的景觀,以不可言說的熟稔直抵觀眾的內心。在開幕式的捐贈環節上,劉香成還將本單元拍攝的「出生在上海的模特姚書軼,上海,1996年」作品捐贈給了浦東美術館,以作展覽紀念。

「人群」單元 以「群像」為稜鏡去洞察社會的脈絡,記錄了多個城市的街頭風貌,包括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繁華擁擠的南京西路,北京馬克西姆餐廳的開業儀式等,從中我們得以窺見時代和歷史進程中的無意識細節。

「風土」單元展示了劉香成在旅行中拍攝的多個城市的日常生活,它們是市井百態的概括,也是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從印度新德里的農村景象,到國慶典禮上的騎兵,在全球化時視角下,這些照片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自身傳統的態度。

在「後記」單元,劉香成從他個人相冊中挑選了一些照片,分享其職業生涯的亮點和一些最難忘的時刻。

劉香成敏銳地捕捉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變化與發展,本次展覽可以說讓各個年齡段的觀者都能找到共鳴點。它更打開一扇以藝術家與作品鑄成的「中外交流之窗」,與位於中國對外開放重要窗口陸家嘴核心區、象徵浦東新區以及上海文化發展成果的浦東美術館,形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呼應。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

作者:范昕

編輯:郭超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