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退役軍人丨周曉輝:創辦「一號哨位」微信公眾號的「全國最美大學生」

中國軍號 發佈 2023-12-20T18:08:54.489183+00:00

今天的人物紀實,為您推出《周曉輝:創辦「一號哨位」微信公眾號的全國最美大學生》。採制:總台軍事記者張建動、魯佳琳、胡濤、段懿俊;

來源:央廣軍事·中國軍號

今天的人物紀實,為您推出《周曉輝:創辦「一號哨位」微信公眾號的全國最美大學生》。採制:總台軍事記者張建動、魯佳琳、胡濤、段懿俊;播音:鋮鋮、宋波。

人物檔案

周曉輝,2009年考入,2011年12月,正在讀大三的周曉輝參軍入伍,來到武警黑龍江總隊哈爾濱支隊。服役期間,周曉輝愛軍習武,刻苦訓練,在火熱軍營里淬鍊成長,2013年因在抗洪搶險中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2013年11月,周曉輝退役復學後,一直對軍營懷以深深的眷戀,2014年,他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以退役大學生士兵創業者的身份創辦了軍旅文化平台「一號哨位」,通過網絡平台聯結軍營內外,帶動更多人愛軍擁軍。9年來,經過周曉輝和團隊的精心策劃,「一號哨位」不斷推陳出新,吸引了上千萬關注者,點擊量超過了50多億,成為了傳播軍人故事、講述軍營文化、組織擁軍愛軍志願活動的重要窗口。退役以來,周曉輝被評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榜樣、2022年度「全國最美大學生」等。

初夏時節,記者在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創業空間的「一號哨位」工作室見到了周曉輝,戴著黑框眼鏡的他笑起來自信而沉穩。周曉輝說,能夠創辦和一直堅持做微信公眾號「一號哨位」,這不僅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更是因為心中那份難以割捨的軍旅情懷。

周曉輝:這麼多年能夠堅持運營微信公眾號「一號哨位」,確實需要一種信念和情懷。如果沒有信念支撐,沒有一種情懷,我根本堅持不到現在。這個信念包含了對軍隊、軍人的熱愛,也包含了在軍事新媒體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即便我已經離開軍營很長時間了,但是只要看到與軍人相關的話題,我就會有一種想表達的衝動。

2011年秋,剛剛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周曉輝,突然感覺自己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總覺得青春的底色缺少點兒什麼。有一個偶然的契機,他在校園裡看到了徵兵宣傳單。一直嚮往軍營生活的願望被重新點燃,他瞬間找到了衝破青春迷茫的答案。

周曉輝:當時覺得「我應該去參軍,必須得去」。於是我就報了名。我當時想,不管在部隊遇到什麼困難,條件有多麼艱苦,我一定要去。

2011年12月,周曉輝如願穿上了軍裝,來到武警黑龍江總隊哈爾濱支隊一大隊三中隊。在軍營里經過摔打磨礪,周曉輝很快從一名青澀的大學生成長為合格軍人。2013年8月,黑龍江流域發生洪水災害,周曉輝跟隨部隊參加了抗洪搶險。那次的難忘經歷,讓周曉輝一下子懂得了軍人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

周曉輝:抗洪任務結束後,當我們撤離的時候,當地的許多群眾站在路口為我們送行,當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覺得特別感動,真正感覺到了當兵的意義和價值。

2013年11月25日,服完兩年兵役的周曉輝退役回到北京。在返校復學的日子裡,他心裡一直難以忘記綠色的軍營,和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他把當兵時寫的一大摞日記整理成書,出版了《我還青春一次遠征——一個大學生士兵的軍旅日記》。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青年,通過了解他這段看似平淡卻刻骨銘心的軍旅歲月,開始嚮往火熱的軍營生活,從而激發他們的參軍報國之情。

周曉輝: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給自己的青春一次遠征。這個遠征也不一定是去多遠的地方,但可以讓你的精神和身體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機會,其實這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當時,網絡新媒體逐漸興起,在寫書的過程中,學校老師建議周曉輝註冊一個微信公眾號,把他寫的故事在上面發表一下,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軍旅經歷。經過一番認真的籌備,2014年8月,周曉輝和一起當兵的同學桂從路創辦的「一號哨位」微信公眾號正式註冊上線。當時之所以把微信公眾號的名字註冊為「一號哨位」,是因為周曉輝在部隊站的第一班崗就是「一號哨位」。「一號哨位」是軍營的大門哨,無論進入軍營還是離開軍營都要從那兒經過,是軍營內外的連接點。

周曉輝:軍營門口的「一號哨位」,連接著軍營內外,而且還能夠寄託我的軍旅情懷。它有一種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我覺得這四個字比較適合微信公眾號的名字。

周曉輝把「一號哨位」作為自己軍旅生活的延長線,每天向網友們分享軍隊裡的親情、友情、愛情和原汁原味的軍營文化。隨著「一號哨位」講述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周曉輝逐漸把目光聚焦在個體官兵的關注點上,他憑藉對軍營、軍人的深刻理解,精心策劃選題,以更易於人們所接受的表達方式,去講述軍營里的故事。他推出的第一個策劃《軍營里的三行情書》,以情書的模式展現軍戀的別樣之美,一經推出,就憑藉新穎的形式和獨特的內容吸引了廣大受眾,閱讀量很快上升至10萬+。

周曉輝:我當時搜尋和徵集了一些,自己也寫了一些,最後大概有20多條。發出來後,點擊量特別高,文章還被很多媒體轉載,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策劃的魅力。

後來,周曉輝又策劃推出了《離開部隊前要做的20件事》《謝謝你,一直等著我》等多個新媒體產品,在公眾號上一經推出均成為爆款。就這樣,經過不斷探索和突破創新,「一號哨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許多部隊官兵、退役軍人、軍屬等群體成為它的鐵桿粉絲,影響力和知名度持續升高。

周曉輝:我覺得,軍旅文化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把它的審美層次拉高一點兒。通過這幾篇比較經典的產品,一下子打開了我們策劃新媒體稿件的思路,不斷地激勵我們去策劃,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爆點。當然,最終目的還是把軍營里那些看似生硬的符號人格化,把軍人的故事融入到這些符號里。

2016年,周曉輝開始組建團隊,並進行市場化運營。在做好新媒體內容的同時,他和小夥伴們還製作了哨位日曆等具有軍營特色的文創產品,並結集出版了《低姿匍匐》等書籍,著力擴大「一號哨位」的影響力。如今,「一號哨位」團隊共有7人加入,既有退役軍人,也有軍屬,他們自稱「哨位君」,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一號哨位」為大家站崗。

周曉輝:軍營對我個人而言,讓我更加強化了軍旅情懷,對軍營文化有了深度了解,更讓我有志於為部隊、為官兵做更多的事情,把它當成一項事業來做。我覺得,這是部隊帶給我的一種情懷。

這幾年,在新媒體創業大潮下,周曉輝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退役軍人身份,除了運營新媒體外,他還帶領團隊服務社會,藉助網際網路平台奉獻一名退役軍人的光和熱。2019年,有一位參加過邊境作戰的老兵,在彌留之際想找到他當年的戰友,他的兒子在網上發出信息進行求助。周曉輝看到這個信息後,立即在公眾號上推送了相關內容,很快就幫助這位老兵實現了多年的願望。

周曉輝:一天之內,我們發出的信息點擊量有20多萬,最後幫助他找到了當年的團長、連長、班長。他們給這位老兵打電話,跟他聊天,他非常高興。

藉助平台的力量,周曉輝和團隊還不斷推出愛軍擁軍的公益活動。2019年,他們發動網友為新疆邊防連隊贈送暖寶貼;2020年募集3萬隻口罩郵寄到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地區;2022年春節發動網友徵集年貨,統一發往喀喇崑崙邊防連隊。「一號哨位」還常年為適齡青年解答入伍政策,為退役軍人解答就業創業難題。一路走來,「一號哨位」已經成為很多愛軍網友的一種寄託和陪伴。

周曉輝:實際上,社會責任感對我而言是天然的,我是退役軍人,就想為這個群體做點兒事情,為部隊發展做點兒事情,讓更多的人關心部隊、擁軍愛軍。我們希望能夠樹立一個退役軍人為社會作貢獻的形象,服務社會,主動作為,希望通過我們的引領能夠帶動更多的人。

退役這十年,周曉輝在做新媒體帳號運營的同時,一直繼續著他的學業和新聞學研究,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到了博士學位。隨著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在做好新媒體內容時,周曉輝對新聞傳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對如何更好地投身國防事業、做好中國軍人的文化傳播有了深刻思考。

「一號哨位」是周曉輝在軍營里站的第一班崗,同時也是他退役後一直堅持宣揚軍營文化、展現家國情懷的前進動力。如今,「一號哨位」已經擁有1000多萬關注者,發布了4000多篇原創文章。談起未來,周曉輝深情地說,他希望把「一號哨位」繼續打造成一個受大家喜愛的軍旅文化品牌,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繼續站崗。

周曉輝:作為退役軍人,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也算是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作為一個新媒體和公共傳播的研究者,我也希望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研究軍事新聞傳播,這是一種責任感,也是一種使命感。

央廣軍事·中國軍號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