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孫其峰先生對中國畫教學體系的貢獻

中國書畫報 發佈 2023-12-20T18:09:51.455793+00:00

談我對中國畫教學的回顧,就必然要談到天津美院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必然要談到以天津美院中國畫奠基人孫其峰先生為首的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學體系,也必然要說到我們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在這一體系中教學與藝術實踐的情況。

談我對中國畫教學的回顧,就必然要談到天津美院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必然要談到以天津美院中國畫奠基人孫其峰先生為首的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學體系,也必然要說到我們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在這一體系中教學與藝術實踐的情況。天津美院的中國畫教學,歸納起來可以說在三代人教與學的傳承中經歷了三個階段性的發展演變過程:一是純傳統階段,二是第一輪融合(傳統與現實主義體系的雜交階段),三是第二輪融合(傳統與現代主義精神的雜交階段)。

我們是天津美院國畫專業學生的第一代,作為教師則是第二代。在受教育方面,我們接受了傳統繪畫技巧及西方基礎繪畫兩種知識的教育,並進行了兩種知識的雜交與融合。在教學方面,我們基本沿著入室式與學院式相結合的體系不斷向前推進。

一種教學方法是寓入室式教學於學院式教學之中。在我們剛畢業的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頒發了糾「左」的「高教六十條」,指示青年教師要向老專家、老教授學習,以搶救文化遺產。以孫其峰先生為代表的學校領導便將我們這些剛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為我們定導師、定課題。


孫其峰《好鳥鳴春》


另一種教學方法則是以孫其峰先生為代表的學院式教學與入室式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孫先生在天津美院數十年教學生涯中長期擔任行政領導,同時也從未間斷過教學工作。他在早年兼受「入室」與「學院」兩種教學模式的影響與薰陶,曾隨王友石、汪慎生入室學畫,後入國立北平藝專學習,深受徐悲鴻藝術思想的影響,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師徒式」與「學院式」兩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體系。譬如他重視老師所傳授的內容,重視臨摹,強調對傳統符號的教授與把握,強調功夫要過硬,但又並不僅限於一筆一畫式的口傳心授,而是十分注重對中國畫技巧規律性與程式性的舉一反三。他曾畫過素描,學過解剖與透視,具備熟練的寫生能力與造型能力。他雖然主要教授花鳥畫,然而對其他題材也很精通,學山水、人物、花鳥的同學都願意讓他評畫。他不迂腐,無門戶之見。他口到手到,嘴快筆快,有時道理還沒講完就已經畫了出來。他對各種傳統筆法、墨法運用得得心應手。他的這種教學方法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這點我深有體會。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孫其峰花鳥畫課徒稿


孫其峰先生有一套極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其語言風趣、比喻形象、通俗易懂、道理明白,能使學生很快地理解與掌握。無論筆法、造型還是構圖、色彩,他都能歸納為極具規律性的程式。他運用徐悲鴻「抱一式」教學法,抓住一花一鳥、一草一木、一樹一石、一人一物的特點,如解剖一隻麻雀,吃透一種規律,再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至一通百通、任意變通。我的體會是,掌握了這種規律與法則後,就可以涉獵不曾表現過的東西,去解決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孫其峰先生的經驗主要來源於傳統臨摹與現代寫生兩個途徑,我們深受其影響又影響了下一代。我們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基本沿著這一體系向前推進,並在實踐中繼續充實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孫其峰花鳥畫課徒稿


在臨摹課上,我們基本按照孫其峰先生的方法來教授,從臨摹一樹一石的技法入手,在古代眾多石法、樹法的基礎上進行再歸納與再概括。我們像孫其峰先生一樣將它們概括為幾種類型的規律性程式,如將古代的皴法歸納為點、線、面三種類型,雨點皴、釘頭皴、泥里拔釘皴等可歸為點皴類,長披麻皴、短披麻皴、荷葉皴、解索皴、牛毛皴、雲頭皴等可歸為線皴類,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刮鐵皴、鬼臉皴、拖泥帶水皴可歸為面皴類;將樹法概括為平、立、圓三勢,如多種類型的松樹可歸為平勢,穿天楊、杉樹等可歸為立勢,柳樹、各類果樹和其他雜樹可歸為圓勢,等等。在石法程式方面,除去「石分三面,大小相間,橫豎穿插,犬牙交錯」之外,我們又將龔賢的「先勾外匡(框),後分紋路,皴在紋路之外」概括為「一筆見形,二筆見體,三筆成勢」,使之更簡潔、清楚、明了、通俗,更便於學生記憶,形、體、勢的提法也體現出現代科學精神。古人畫樹,只講「樹分四枝」「樹無一寸直」「向上為鹿角,向下為蟹爪」,並未講清楚如何分四枝、如何無一寸直、如何取勢分枝等。我們將其變化為「一桿二枝定勢,數枝數葉成形」,「樹無一寸直」則具體解析為「一桿三彎」「方向相反」。這種簡練、明晰的教學方式來自孫其峰先生教學體系的啟示,同時也是我們對這一體系的繼承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孫其峰山水畫課徒稿


天津美院歷來十分注重傳統教育,這一點我們非常認同並堅定、嚴格地執行著,通過大家的努力,天津美院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同時我們又反對一成不變的傳統,傳統之所以高明,是因為其本來就是一泓活水,一直在求新求變。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孫其峰山水畫課徒稿


我們文化的根本精神與基本品格都牢牢地紮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我認為,中國畫的發展之所以生生不息,沒有像現代西方那樣對傳統進行徹底的反叛,沒有像他們那樣進入歧途,就是因為始終遵循著中國傳統哲學中「太極圖」式的思維法則,沿著漸進的方式不斷向前發展。憑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強大的吸收與消化能力,中國畫能隨時隨地地吸收有益的養分來充實自己,又能隨時隨地地排出那些無用的渣滓。總之,一個強調傳統基礎教育的教學體系,既是一個繼承的體系,又是一個循環的體系,更應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包容的、多元的體系。(本文作者:呂雲所 寫於2001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