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裡邊的音樂很催淚,幾乎笛子一吹,就崩潰了

在影視的邊緣行走 發佈 2023-12-20T22:30:09.496362+00:00

98年的《我的父親母親》電影,一直很想重新看看。但是找不到重映。我始終記得,裡邊的音樂很催淚,幾乎笛子一吹,就崩潰了……它是由張藝謀執導,章子怡主演的一部愛情片,根據鮑十的小說《紀念》改編。

98年的《我的父親母親》電影,一直很想重新看看。但是找不到重映。

我始終記得,裡邊的音樂很催淚,幾乎笛子一吹,就崩潰了……

它是由張藝謀執導,章子怡主演的一部愛情片,根據鮑十的小說《紀念》改編。

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余,相知、相愛、分離,最終相守一生的故事——在簡單的故事情節背後,隱藏了張藝謀導演出手不凡,讓觀眾從樸實中望見愛情的熾熱。

電影從時間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過去時間,五六十年代,父親和母親相識於三合屯。第二階段是現在時間,遠在他鄉的兒子為父親奔喪並將父親下葬。

兩個階段各有一個主幹故事作為支撐。從色彩上來看,現在的內容是冰冷的,畫面是黑白色,與回憶中父親母親戀愛時鮮明的顏色形成了對比。

這種對比讓人感到意味深長——它似乎從側面告訴觀眾:過去時空的情節是想像的,而兒子的想像不一定是真實的,至少不一定是最真實的。

飾演女主招娣的章子怡,一個剛從學校出來的女孩子,一雙明亮的眼眸——與其說是漂亮,不如說是一種清純,乾淨的長相——年輕的演員,打動人的,可不就是她的真誠和不懂做作嗎?這就是一種本真的表達,談不上演技,所以這片雖然是她的成名作,但招娣這個角色並不像玉嬌龍和宮二那樣常常被影迷提及。

這青瓷大碗的意義太深長了……

這樣的開頭不是很好嗎?一眼在人堆里看到的男人,這樣喜歡他,總是想看到他,於是做最好的食物給他吃,在冰天雪地里 等待他,在荒山野林里追逐他,在地老天荒中陪伴他。

這樣一種中國式樣的愛情,在一個湮沒的年代裡發生過,含蓄到無法言語,堅韌到百折不撓。

要說招娣是村里最美的姑娘,五十年代的小村落,第一村花再漂亮也不可能是章子怡片中這樣的形象——這是為了照顧觀眾的審美,不是為了寫實。可如果招娣不漂亮,她就沒有那份自信追求太遙遠的愛情。

他們的愛情始於一見鍾情——駱長余來村里教書的第一天,包括後來在山道中相遇,他的頻頻回首都是因為招娣漂亮。他們後來的交流也不夠多,單純憑真誠,你覺得駱長余會和她開啟那麼美好的一見鍾情嗎?

看來愛情是個複雜的東西,看命運,看時機,也看顏值。

當然,除了顏值,招娣也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比如坦率,比如大方,比如勇敢……連一個瞎婆子都知道招娣的小九九。

這是招娣穿著紅棉襖站在門口等著先生來吃飯的情景。

招娣的笑容可謂渾然天成,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笑,羞澀又淳樸,真誠而動容,我一下就熱淚盈眶了——這個鏡頭是那麼經典,那麼美,完全像一幅畫一樣,就像油畫一樣美,不,它真的就是一幅畫!

外婆本來是想撮合兩人的,她打聽父親的來路,試探性地問父親一些問題,還告訴父親母親準備飯有多花心思——這是明顯有撮合的意圖。

但是在看父親記不清吃過青花碗裡什麼飯,經過提示才誇讚蘑菇餡餃子好吃的時候,外婆的態度就轉變了——她催促招娣送客,事後冷冷地讓招娣放棄。

這是為什麼呢?起初我真沒看明白。

其實是外婆考慮深遠——如果父親對母親上心,怎麼會不認識碗?招娣還這麼上心變著法給他做好吃的,父親模稜兩可的回答被外婆察覺這個教書先生有「問題」,給人有「虛頭巴腦」的錯覺,城裡人套路深!所以就下了逐客令。

但是母親全不在意。蘑菇餡的餃子還是如約做好,隆重登場了。

只不過,看這份50年代的農村伙食,確實有點太好的感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個失明的母親,和一個幹不了重活的姑娘,這日子,過得確實也太過滋潤了……

接下來就是章子怡漫山遍野奔跑,給心上人送餃子的著名場面。

你是不是對這種姿勢很有感覺?

跑得的確不是多好看。

不過我覺得挺好,因為演的是一個農村人啊,搖擺著身體跑才能把辮子甩起來——這樣才會覺得很朴,很有特點,有種笨拙的可愛。

就算奧運長短跑女冠軍,穿那麼多衣服(棉襖加棉褲)也不會跑相怎麼好看吧。

何況這是個十八歲的女子,特別是一個落後農村的女子,沒有傳統思想的束縛,跑步完全邁開了腿——用自己的方式堅定不移的追逐著自己愛的人。章子怡將招娣的角色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影片中的母親被賦予了男人的個性,倔強而執著,母性而堅定,一股子擰勁,固執的一見鍾情,我猜章子怡的性格和招娣應該很像。

影片中招娣的愛情第一次遭受打擊,倍感失落的過程。張藝謀拍得很美。

關於駱長余突然被打為「右,派」的原因——這種邊緣地帶,小村莊小縣城,受政治運動影響相比之下較小。年輕人不會理解「WG」和「右,派」這兩個詞在那個時代的嚴重性,父親可能也只是以為回去詢問,吃個飯再走不要緊,但這不可能,而且那個時候帶上「右,派」的帽子,會牽連其他人。

使這碗吃飯的人走了,我姑娘的心也被帶走了。

但碎了的碗要鋦起來——認定了的人和事就是一輩子。

焗碗的過程看著很新奇,也很有意思——從前一切都慢,焗碗師傅在今天估計都成了文物修復師了——借焗碗的過程,電影將那段沉痛的歷史一帶而過。

張藝謀注重色彩搭配,尤其喜歡紅色,這是很有名的——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也是使用紅色作為電影的主要顏色,母親的紅色棉襖,父親送母親紅色的發卡.....在他看來,紅色當然代表著愛情的熾熱與青春敢於追逐愛情的活力……

他不就正是這樣的人嗎?

當然,他也喜歡這樣的人。

這是五六十年代的教室。

——還是老鏡頭有感覺啊。

鏡頭固然殘破,但這是青春的回憶!

招娣在教室里擦黑板,留下了余先生寫下的字,擦了其他部分。

這個點很戳人——看似很平常,但是滿滿的感動。

招娣糊窗戶那段——即使不配字幕,外國人也能看出那份情感吧。

加上影片的配樂太絕了,聲音一起就想哭。

臘月初七,招娣在雪中等駱長余回來。

儘管被包得那麼嚴實,演員清麗的神態和氣質依然那麼難得——章子怡真是天生吃這碗飯的。

畫面拍的很美——看著是景色美,其實是構圖美,一個複雜又不紊亂的構圖設計……

背景的雪地、林影和光地均勻的三分畫面,樺樹林斜拉出一條縱深線,人物身旁的三片灌木叢形成三角構圖,強化穩定性,偏中心位置的大紅顏色與背景形成鮮明對比。

老謀子就算不做導演也絕對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攝影大家——攝影師出身的,就是擅長注重畫面美感。

真實明顯不是這部電影的目的,美才是!能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美好就足夠了!

遠遠的來了一輛馬車,結果不是駱長余……那種失落的心情……音樂響起……忍不住眼淚就又留下來了,音樂真的很催淚!

招娣就此病倒——招娣媽讓眾人給先生捎話,讓先生回來看看招娣。

——對女兒的心事洞察的很仔細,了解女兒,並很用心的維護女兒的少女情懷,這樣的母親,真好!

拋開一切來說,招娣的成功並不是意外。 「先生回來了,先生是為了你回來的啊!

招娣醒來,再次跑到學校,熟悉的聲音如雷貫耳,父親出來,和母親對視的那一剎那,鏡頭定格於此....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但是注意,整部電影,父親母親沒說過一句情話,甚至手都沒拉過。

但是誰都能看出兩個人的感情堅定,越簡單,越純粹,越認真。

這部電影給經歷過那個時期的老一輩的人看,他們的觸動會有這麼深呢?那個時候男女之間可以自由戀愛嗎?女子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嗎?結局大多也很理想嗎?會不會有極個別碰到負心郎悲劇收場的呢?

結尾送葬這一段,電影重點是突出人們對"我"的父親這麼一位奉獻農村學校幾十年教書先生的尊重和愛戴,因為後來請的人都並沒收錢,而且老師桃李滿天下了,學生從各地自發趕回來送別老師最後一程。

張藝謀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真實的場景與"我"陳述的父母愛情分別以黑白和彩色來展現,導演已經很明確的告訴觀眾了——這是個有浪漫濾鏡的電影。

電影以母親奔跑的背影加字幕結束——這種安排真好,很多人想起這電影,就想起章子怡奔跑的樣子——同時音樂響起,我被這部拍攝於98年的電影感動得淚流滿面。

沒說的!它確實是一部浪漫,真摯,唯美的愛情片,故事簡單,但是很治癒。

尤其是,它是一步由音樂帶起來的電影,一個優秀的配樂,是這部電影的成功所在!為啥這部電影咋就那麼賺我眼淚,也是在於當時的我很脆弱,很傻很天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