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熊貓狂」:被篤信的謠言,被圍攻的科普

北青深一度 發佈 2023-12-20T23:00:48.636885+00:00

起初,我們把大熊貓「丫丫回家」掀起的風波看作是一起輿論事件,在採訪過熊貓粉絲、科普博主,以及生物學者之後,我們嘗試剔除那些被情緒洪流扭曲的事實、在信息繭房下形成的刻板認知,最終發現,這場紛爭折射出的仍然是我們該以何種心態、何種方式與另一物種共處的複雜命題。

記者/ 李晶晶 實習記者/趙萱

編輯/ 劉汨


起初,我們把大熊貓「丫丫回家」掀起的風波看作是一起輿論事件,在採訪過熊貓粉絲、科普博主,以及生物學者之後,我們嘗試剔除那些被情緒洪流扭曲的事實、在信息繭房下形成的刻板認知,最終發現,這場紛爭折射出的仍然是我們該以何種心態、何種方式與另一物種共處的複雜命題。

越刷越多的「虐待」信息

和刷到的所有熱點一樣,起初一切都是偶然的。今年1月份,鄒倩在短視頻平台看到了那個視頻——一隻看起來髒兮兮、瘦骨嶙峋的熊貓倚靠在石頭旁,頭望著天,配文寫著「丫丫快點回家」。

「有點髒、有點瘦,但沒想太多,大熊貓是國寶,怎麼也不會對它太壞吧。」鄒倩一邊想,一邊划過了這條視頻,接下來還是她喜歡的貓貓狗狗。

到2月初,她又刷到了一條「樂樂突然倒地去世」的視頻,灰暗的監控畫面、悲愴的音樂,配文寫著「不要讓樂樂被養死的悲劇重演!呼籲丫丫回家!」。這次鄒倩多花了一些時間,原來樂樂是和丫丫一起在2003年被送到孟菲斯動物園的另一隻熊貓,於2月1日去世,距離租借期滿回國不到兩個月。

在萬里之外的美國,留學生程哲是旅美熊貓的原創視頻拍攝者之一。從1月份開始,他做街采的帳號里就有很多人說「求求關注一下丫丫吧。」他從紐約坐飛機去了孟菲斯動物園,3月14日第一次見到丫丫,覺得它可憐,「確實很瘦,背上的毛都脫落了。」在他發起的直播里,丫丫趴在熊貓館的石頭上不怎麼動彈,不遠處是已經去世的樂樂的場館,擺著一張它的黑白照片和一個小花圈。

一隻不符合自己常規想像的瘦弱、毛髮脫落的熊貓,已經足以讓程哲相信「動物園沒有照顧好它」,周圍的信息和聲音更加深了他的這一認知。

他在紐約時代廣場做街采,有美國人舉著牌子呼籲關注丫丫。他採訪當地動物保護者,對方說,不希望有動物再來到孟菲斯動物園,「他們不懂得如何餵養動物。」

程哲在發布視頻的配文中,同樣代入了自己的情緒,「你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的嗎?」評論里,大家都說「看一次哭一次。」「要以我微弱的力量成為照亮丫丫的一盞燈。」他用自己的帳號發起了一個投票活動「你覺得筍筍夠嗎?」98%投票的人都認為,熊貓的竹筍不夠吃。

像很多被熱搜、熱榜帶入熊貓「議題」的博主一樣,程哲往常視頻的點讚量是幾千,與熊貓有關的都在兩萬以上。「說我蹭流量,也沒什麼不對。給大家呈現真實的熊貓狀態,起碼能獲得到更多的關注。」

很難考證,類似的視頻內容經過了多少輪傳播,最後出現在鄒倩這樣的國內受眾眼前,但效果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黃色醒目字體和悲愴音樂告訴她,這是一件很嚴重的、迫不及待需要去關注的事情。「丫丫瘦骨嶙峋,跪地乞食,出現刻板行為」「希望樂樂的死為丫丫換一張機票」......推送里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消息,大概占了總量的三分之一。習慣睡前玩手機的鄒倩看到這些視頻會哭,「我怕丫丫也撐不到回國,就被養死了。」

她一一關注了發布類似內容的博主,並加入了十來個群聊,每個群都有三四百人,大家熱切討論著怎麼能幫助這些受到「虐待」的熊貓。有人不斷往群里扔視頻「希望大家一起救助熊貓」,有人丟直播連結「xxx又去守護熊貓了快點關注」,有人發了中動協和國內各家動物園的電話,倡議大家不停打電話反映訴求,有人發來國外聲援熊貓請願回家的網站連結讓大家投票......

鄒倩被這種氛圍感染著,她把自己的帳號改名「為旅美大熊貓丫丫發聲」,這個之前沒有發過任何內容的帳號,也開始出現各種觸目驚心的視頻和圖文內容,很快獲得了幾十條評論點讚。

鄒倩還在家裡列印了傳單、車貼——「不要讓我們的國寶受苦」「呼籲旅美大熊貓回家」。她一有空就去小區掃樓,連續發了600多份傳單。在一個關注群中,有人提議:紐約時代廣場已經有一些呼籲熊貓回家的視頻,自己的家鄉內蒙古還沒有什麼人關注這件事,想要在省會市中心廣場投屏。鄒倩早前就做過志願者,給養老院捐物資、舉辦生日會、為老人剪指甲、幫助尋子家庭申請補助......她覺得自己也是懷著同樣的公益心,為這次投屏製作了視頻。

「這20年,食物只有老竹竿,我得了皮膚病沒人為我治療。」她在視頻中以丫丫的第一人稱口吻進行了描述。2月底,這段視頻出現在內蒙古某商圈的屏幕上。這件事被當地媒體報導,很多當地商家找上門來,願意幫忙免費投屏,她愈發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4月26日,丫丫啟程回國。程哲從早上7點就守在孟菲斯動物園門前,一路跟去了機場,直播了飛機起飛的畫面。丫丫歷經16小時飛行抵達上海,鄒倩一下班就盯著直播,當看到飛機落地的那一刻,她和主播一樣,又哭了,「國寶受苦了,終於回家了」。


被圍攻的科普


「樂樂眼睛被挖,一隻賣了60萬」「旅美大熊貓被電擊取精、直腸露出」「樂樂生前身上疑有兩個血洞」......在一些關注旅美熊貓的群中,這樣的信息層出不窮。

深一度記者試著找到信息的出處,聯繫了一位發布「樂樂背上有血洞,受到虐待」的視頻博主,這條視頻目前已有幾千條轉發。他回覆說,已經忘記信息的來源了,只記得是在別的博主那裡看到,就順手發到了自己的內容里,「但是丫丫肯定受到了虐待」,他語氣篤定。

野生動物科普博主「樓長」和很多有影響力的博主一樣,2月份開始,就在評論區頻繁收到「為什麼不關注丫丫」的問詢,這樣的音量越來越大,讓更多側重爬行動物的他,也開始更多留意相關信息。

他去問那些聲稱丫丫受到虐待的人有什麼證據嗎?對方發來的基本都是一些監控視頻和網上流傳的小視頻,但那只能說明丫丫年邁、皮膚狀態不好。他去問了一些飼養員朋友和長期關注熊貓的愛好者們,這些人發給了他更多關於丫丫皮膚病、家族譜系的論文和過往官方報導。

經過半個月的調研,整理了14GB的素材,4月2日,他在B站發布了一期42分鐘的「旅美熊貓究竟有沒有被虐待」的視頻,贏得了500多萬的觀看和48萬的點讚。

在視頻中,他例舉了一些最常見的流言並做了解釋,比如:樂樂生前身上有血洞,其實照片上的壓根不是樂樂;添添被電擊取精直腸露出,其實熊貓的肛門本來就長那個樣子;飼養員故意把竹子放到高處,不是故意不給吃而是行為訓練的需要;說樂樂眼睛被挖,其實只是陽光下拍攝角度的問題......

同時,他也發現了一些亂象——動物園不接受私人捐贈的竹子,但有人以此名義騙取捐款;有人在學校張貼海報、散發傳單,寫作歌曲《丫丫回家》讓老師教小學生傳唱;還有人組織線上「樂樂追悼會」不斷製造對立情緒。

視頻發布後,「樓長」感慨,做動物科普這麼多年,第一次有這麼高的關注度。他收到了數千條私信和評論,有人認真感謝他,「謝謝,早出來這期視頻,少哭一個星期。」也有質疑攻擊,「你有心嗎」「晚上睡得著嗎」「洗地機」......

「樓長」總結質疑者們的依據,視頻畫面讓他們篤信旅美熊貓遭到虐待,「肉眼可見」是他們最常見的理由。「樓長」覺得,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就像有皮膚病的丫丫已經年邁、毛髮脫落一樣,和孟菲斯動物園有沒有虐待並沒有因果關係。我們要允許在動物園裡的熊貓也會老、也會病。」

2021年初,孟菲斯動物園在一份情況說明中表示,「丫丫」沒有營養不良或其他醫學問題,會出現毛髮季節性稀疏。2023年2月,中方赴美大熊貓專家組抵達孟菲斯動物園後,與美方專家共同完成了對大熊貓「樂樂」的屍體解剖,初步判定心臟病變是其死亡的原因。「丫丫」除皮膚病導致的毛髮脫落外,食慾良好,糞便性狀正常,體重穩定。」

根據《北京動物園大熊貓繁殖記錄》,丫丫的媽媽老樂樂是北京動物園第二代人工授精的大熊貓。在丫丫的家族裡,其孕育的12個子女中,唯有丫丫活到了23歲,相當於人類80多歲的年齡,而剩下的子女幾乎沒有活過10歲半。十幾個兄弟姐妹中,丫丫最長壽。

北京動物園原飼養員楊毅曾經飼養過丫丫的母親「老樂樂」一年半,他證實了官方調查中的「皮膚病」問題:「老樂樂同樣患有皮膚病,這種皮膚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斑塊更為嚴重。而丫丫的蟎蟲眼在出國前就有,身上的皮毛從2006年開始出現異常,隨年齡增長越來越稀疏。」

但這些信息的發布,引起了更大的不滿,「中動協有內鬼」「和美國穿一條褲子」「不管國寶」的聲音四起。在相關群組中,當一條來自官方和機構的聲音出現時,往往跟隨者連串的質疑,「虐待沒虐待,難道我們沒有眼睛嗎?」

「眼見為實」在這時變成了一個複雜的問題。一位在美國華人說,自己曾去過孟菲斯動物園看丫丫,在視頻里表示丫丫「情況不太好、孟菲斯動物園沒有好好對待丫丫」,評論由此覺得她「有良心」。她也去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探訪了其他旅美熊貓的狀態,在視頻里說「小奇蹟和美香其實看起來狀態還不錯,沒有網上傳說『有腹水』這種狀況」,立刻被指責是「洗地」「它們過的不好」。

她不解,「難道不站隊就要被稱之為洗地嗎?」她決定不再關注這件事情,退出了所有關於熊貓的群聊,帳號也停止了更新。


過度的「擬人化」和「共情」

提起去世的樂樂,鄒倩還是會哭,在通話里,她一邊哭一邊說「大熊貓們過得太慘了」。她自稱為熊貓的「姨姨」,覺得對待熊貓應該像對待小孩一樣細心,「毛色柔亮,眼裡有光,會粘著飼養員,有蘋果吃,有盆盆奶喝才算是養得好啊。」

在深一度接觸到的眾多關心熊貓命運的普通人中,這是一種有代表性的心態:擬人、共情,把熊貓看作孩子,他們最常說的是「如果你是熊貓,你不餓嗎、你不疼嗎?」

這種情緒來自對熊貓外型和舉止的解讀。哪只熊貓不理另一隻,會被說是「渣男」;因為向飼養員撒嬌,有的熊貓被說是「心機婊」;還有關於哪只熊貓待遇更好的爭論,有的熊貓被認定成了飼養員的「親兒子」。隨著「明星熊貓」的產生,一種「飯圈文化」也在慢慢生長,頂流熊貓不僅擁有自己的「站姐」,還擁有龐大的粉絲後援團。

過去幾個月里,伴隨著熱搜榜上熊貓「人設」話題的居高不下,各地動物園大熊貓館和繁育中心都迎來了比以往更多的客流。五一前後,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外的隊伍套了一圈又一圈,他們為了那隻曾經嘗試外逃的「西直門三太子」萌蘭而來。萌蘭之前換地方居住,粉絲送的玩具沒有帶過去,結果動物園收到了一波集中投訴。

四川大熊貓繁育基地的大熊貓和花(也叫花花)也被冠上了「頂流女明星」的名號。它因為長得矮沒脖子、行動遲緩不會爬樹而爆火,筍常常被別的熊貓搶走吃、愛粘著飼養員。四面八方趕來的粉絲們將和花的「家」圍得水泄不通,景區保安只能拿著高聲喇叭勸說:「這裡這麼多大熊貓,你們就看這一隻嗎?」

「擬人化」、「萌寵化」的情感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2月,iPanda熊貓直播發布了一段熊貓抱飼養員大腿的視頻,在微博上被播放5600萬次,Facebook上也有1.2億的瀏覽量。

粉絲樂於看到熊貓與人類相處時的「親密、依賴」,數位接受深一度採訪的科普博主和動物專家都提到,這實際是圈養所帶來的「附加效果」。

研究員王放感慨,「在圈養狀態下,讓飼養員與大熊貓完全不接觸是不可能的,有些熊貓媽媽一生下來就在動物園裡,缺乏獨立帶孩子的能力,因此需要幼崽過程中人類的介入。但毫無疑問,這會在未來野化工作中,影響熊貓對人類的感情。」

科研工作者燕申發微博說,熊貓花花所謂的憨態是發育不正常的表現,那不是「不爭不搶」或者「呆萌」的良好品質。「它不能爬樹,相當於人的腿殘疾,說明這隻熊貓在反應和捕食的方面缺乏天賦,會威脅生存;行動遲緩不搶食也是老實,那相當於人類的智力缺陷。」燕申的這些言論一出,他同樣被打上了「侮辱、惡毒攻擊」的標籤。

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試圖在微博上進行糾偏——我們必須清楚且清醒地認識:大熊貓是野生動物,是猛獸,是經過八百萬年殘酷競爭生存下來的「活化石」。大熊貓飼養管理是一項科學嚴謹且專業的工作,哪怕是專業人士也無法僅憑「網絡看診」就能判斷一隻大熊貓健康與否,公眾過度擬人化和過度共情會幹涉正常飼養管理工作。

在這條微博下面,緊跟著有人發問:最近網上有人說熊貓添添只剩下三顆牙了,是真的嗎?

在動物園做了20年飼養員、養過近60種動物的楊毅注意到,將動物擬人化的宣傳方式被很多繁育基地、動物園和媒體長久沿用,樹立「萌寵熊貓」、「明星熊貓」的形象來吸引人流參觀。楊毅說,「大多數遊客是不懂動物的,但他們是來掏錢的。動物園感到壓力,去迎合這種非科學的口味,好像不拿大熊貓當寵物養、不去宣傳它的『萌』反而是不對的。」

但客流量大意味著收益高,又會讓動物園的軟硬體設施變得更好,楊毅形容,動物間也有「三六九等」,所有場館中,最先有空調的就是大熊貓館,「誰不沾點兒大熊貓的光呢?」

楊毅曾經收到過不少「為什麼不給大熊貓吃蘋果」「為什麼不跟它玩」的投訴。他覺得,大熊貓的形象更受人喜歡是一方面的原因,長久以來萌寵化宣傳也容易讓大家把情感更多投射到大熊貓身上,喜歡的是它和人親近的部分,而不是關注這種動物在自然狀態中的樣子。

他舉例說,熊貓是獨居動物,大概在一歲半到兩歲,就會離開母親獨自生活,不需要飼養員陪它玩,所以網傳旅美大熊貓小奇蹟到了兩歲多和美香分開完全是遵循自然規律,不存在「母子分離」的慘狀。

孟菲斯動物園的飼養員曾在接受採訪時稱,「每天早上會給丫丫餵一塊甘蔗。它最喜歡葡萄,不過只會給它100克左右。」這也被有人解讀成不願意給大熊貓吃好東西的「罪證」。

「誰都愛吃甜的,就像一個小孩求爸媽要糖吃,爸媽不給是為了健康,但是家裡突然來客人了,看到孩子哭鬧求糖的畫面,就可能會認為父母對孩子不好。」楊毅解釋,大熊貓的主食是竹子,蘋果、葡萄這類是零食,不能把零食當做主食,這不利於排黏。

楊毅不願意人們用「萌」這個字眼去定義大熊貓,「明明就是野獸,不用把人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這種輿論導向和宣傳方式都是不對的。」

北京動物園從2003年到2016年,一共發生4次大熊貓傷人的事件,每一次都是因為遊客侵入了熊貓的領地導致的。被傷的有企圖與大熊貓合照的女大學生,被熊貓咬傷右腳掌及踝部,也有想撫摸大熊貓頭部被咬傷雙腿的12歲男孩。

即不害怕人也不親近人,這才是楊毅覺得飼養員和動物最舒服的距離。他琢磨的,是怎麼在動物園有限的條件下呈現動物最自然的狀態。他不和動物過分親昵,隔著籠舍,在一定安全距離下,使用目標棒、響板、口令和手勢,做好該有的行為訓練,配好吃的、打掃場館後,就讓動物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吃飯睡覺,而不是「整活兒」「耍寶」或者和人摟摟抱抱。


分化的立場、複雜的認知


在深一度所接觸、觀察到的熊貓粉絲群體中,呈現出比想像中更複雜、更分化的立場認知。

有人已經喜愛大熊貓多年,學習相關知識,去做志願者,還會關注動物園中動物的福利狀況並提出建議。在這次風波中,他們也曾嘗試進行科普,同樣遭到圍攻,最後選擇緘默。還有人更多是被熊貓的可愛「擊中」,像飯圈應援那樣,為自己關注的熊貓「愛豆」拍萌照、打榜、維護話題,把關注熊貓當做餐中睡前尋求治癒的解壓方式。

有些人則是在最近幾個月的輿論熱點中被感染,他們的情緒表達更加激烈,同時摻雜了更多的民族情感。還有一些人激烈表達對包括圈養、人工繁育等做法的反對,認為應該把所有大熊貓放歸野外,給予它們完全的「自由」。

在如何保護熊貓種群的問題上,幾乎很難找到一種不會遭遇反對聲音的做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幾十年,一些決策和歷史機緣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熊貓種群的命運。

根據公開信息,自1941年我國向美國民間機構贈送大熊貓伊始,熊貓開始變成外交國禮。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有9個國家獲贈24隻熊貓國禮,最著名的就是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帶走的那一對「破冰」意義的建交禮物。

1982年之後,鑑於大熊貓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我國停止向外國無償贈送熊貓,「熊貓外交」的形式也由「贈送」變為「租借」,接收國需向中國支付1000萬美元,每隻熊貓每年的租金平均為50萬美元,2隻大熊貓起租,租期最低10年起,而在國外產下的幼崽,到了3歲也必須送回國,租借的國家還要再補繳60萬美元。除此之外,申請國家還需要建設達到大熊貓生存條件的館舍,以及適合它們食用的食材。目前,中國旅外大熊貓超過60隻,分布在全球的18個國家和地區。

而「熊貓租借」的經費又會反哺到野生大熊貓的保護上來,實現了20多年國內外研究熊貓繁育的良性發展。一開始,圈養的大熊貓很難做人工繁育,新生幼崽不斷夭折,為了維繫這個圈養群體,只能從野外捕捉,這對野外種群的破壞嚴重。中美科研合作,幫助中國解決了熊貓育幼難的問題,迎來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快速增長。目前,我國圈養熊貓數量突破了600隻,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也達到了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國內資深專家、被稱為「熊貓之父」的胡錦矗生前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採訪時提到,「圈養大熊貓的好處,就是人工繁育成功後,人不從野外抓了,再加上棲息地保護和反盜獵,野外種群就上去了。」

當然,近親繁殖、基因疾病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圈養熊貓。比如不會爬樹的網紅大熊貓「花花」,就可能很難在野外生存,會被熊貓媽媽拋棄。作為科研人員,王放覺得,如果在圈養狀態下加強科研,更加了解野外大熊貓面臨的疾病和生理生化狀況,然後在某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控制圈養的規模,增加野外放歸的力度,才是圈養最終的目的——支持大熊貓野生種群的恢復。

人類的意志左右著熊貓種群的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動物園乃至人類存在「原罪」的觀點也由此出現。科普博主「樓長」談了自己的理解,「我們保護野生動物,本質上是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因為是在保護資源,所以維護種群要高於維護個體,我們需要修復熊貓凋落的種群。」

王放覺得,近期的熊貓熱和自己所處的野生動物保護世界仿佛是平行的,人們愛動物園中的熊貓明星,但並不了解野生熊貓的生存狀態。「野外的大熊貓是一種矯健的、充滿野性生命力的大熊,跋山涉水,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圈養的懶洋洋的大熊貓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王放從2005年到2014年的時間裡,在大熊貓棲息地進行研究工作,他一共見過三次野生大熊貓,這三次加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兩分鐘。他只能靠大熊貓啃過的竹子、糞便,和竹林那頭熊貓的撕咬、山谷中的吼叫,來確定它的蹤跡,或者隔著山谷和一隻「嗯嗯」叫著的大熊貓短暫「對話」。但對他來說,那才是自然界中動物和人的相處應該有的狀態——彼此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互不打擾。

王放希望,熊貓粉絲能把熱情分一點出來,投到野生大熊貓和過著艱苦生活、拿著微薄工資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身上,去荒野體驗一下,真正感受野外大熊貓的生存狀態。「如果你見過野外的熊貓,會覺得他們更有魅力,那才是一個物種最自然最自由的狀態,你會更尊重它,更敬畏生命,而不是類似於寵物的疼愛。」

眼下,熊貓的熱度還在燒著。北京動物園的玻璃牆外,很多主播每天占據著最佳位置,直播萌蘭「整活」,萌蘭出鏡的時間段也成為主播們打賞最多、流量最大的時間段。

5月29日,丫丫結束了一個月的隔離檢疫,北京動物園透露,丫丫需要靜養,不再對外展出。在網絡上,丫丫仍在被各種標籤消費,「受盡苦難20載」、「判若兩熊,月增24斤」......

丫丫回國後,鄒倩也沒有停止呼籲,社交媒體記得她的愛好和使用習慣,信息流依舊為她推送著「旅美大熊貓美香有腹水癱倒不動」「大熊貓添添下體紅腫」的信息。鄒倩決定開始守護「美香」,並將自己的帳號名改為了「旅美大熊貓美香一家回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鄒倩、程哲為化名)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著作權所有人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