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被視為十八世紀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改變了歐洲的局勢

辛德拉觀世界 發佈 2023-12-21T10:53:35.640467+00:00

文/辛德拉觀世界編輯/辛德拉觀世界七年戰爭可以被視為十八世紀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改變了歐洲的局勢, 也為北美洲帶來了自由的機遇。七年戰爭削弱了法國人在歐洲的力量,同時也引發了一個新的威脅——英國統治歐洲的可能性。

文/辛德拉觀世界

編輯/辛德拉觀世界

七年戰爭可以被視為十八世紀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改變了歐洲的局勢, 也為北美洲帶來了自由的機遇。七年戰爭削弱了法國人在歐洲的力量,同時也引發了一個新的威脅——英國統治歐洲的可能性。

英國海軍的統治地位對歐洲各國 的貿易權利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其公海上的搜查權主張造成了許多的敵意與怨恨,尤其是在法國、西班牙、荷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也是後來許多國家形成武裝中立的一個主要因素。

法美同盟

七年戰爭對於北美的影響則完全不同。法國對於殖民地的威脅始終存在,聖勞倫斯河以南的狹長海岸,被法國領土、加拿大北部以及法國人手中廣闊的未開 發地區所包圍著,同時這片地區又有著法國人的貿易站。

他們可以聯繫印第安部落,並利用他們來對付英國人。這種潛在的威脅在某種程度上確保了殖民地與英國的友好附屬關係,並確保了殖民地人民在任何英法戰爭中對英國的支持

但七年戰爭之後,法國被驅逐出加拿大,其對於殖民地的威脅也被消除了。這種威 脅的消除導致了英國保護對殖民地的重要性的下降,而這種脫離危險的自由很快就在殖民地孕育了一種新的獨立精神。

同時,戰爭對英國財政產生了顯著影響,英國通過了一系列對殖民地的徵稅法案,例如1764年的《糖稅法》、1765年 的《印花稅法》以及1773年的《茶稅法》等。而此時殖民地也逐漸發展出了鄉鎮自治和人民主權原則。

這一高度自治的市民社會的出現更加激發了殖民地人民對於自由與權利的追求。

在獨立戰爭期間,北美殖民地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開展國際外交以尋求與英國作戰所需的國際支持。殖民地人民希望獲得法國援助。

因此大陸會議迅速成立了秘密通訊委員會,由委員會成員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寫信給法國的聯繫人,鼓勵他們更多地宣傳殖民地的抵抗戰爭。

法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持續博弈給了殖民地人民巨大機會,法國剛在七年戰爭中被英國打敗,並根據1763年的巴黎條約失去了北美領土,一直在尋找削弱英國的時機。

因此當法國政府在英國北美殖民地的叛亂中看到機會後,立即通過特工開始向美國提供秘密援助。殖民地人民在獨立戰爭期間取得的最重要的外交成功就是他們與法國建立的關鍵聯繫。

美國於1776年正式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後,派出由富蘭克林率領的幾位委員組成的小組與法國談判結盟

當獨立宣言的發表和隨後英國撤離波士頓的消息傳到法國時,法國外交部長查爾斯·格拉維爾,維爾熱訥伯爵(Charles Gravier,Count of Vergennes,1719-1787)決定與美國結盟。

然而戰事的反覆以及西班牙模糊的態度阻撓了結盟的進程。直到1777年12月,英國在薩拉托加戰役中投降,維爾熱訥聽到英國秘密向富蘭克林提出和平提議的 「謠言」後,決定不等待西班牙的支持,而是向美國提出一個正式的法美聯盟。

1778年2月6日,班傑明·富蘭克林和另外兩位委員,亞瑟·李(Arthur Lee,1740-1792)和西拉斯·迪恩,與法國簽訂了《同盟條約》(the Treaty of Alliance) 和《友好通商條約》(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同盟條約》包含美國專員最初要求的條款,但也包括禁止任何一個國家與英國單獨簽訂和平條款, 以及允許西班牙或其他歐洲大國加入同盟的秘密條款。

根據條約規定,未經另一方的正式同意,雙方均不得與英國達成休戰或和平協議;雙方相互承諾不放下武 器,除非美國的獨立得到條約的正式或默認保證,以終止戰爭。

《友好通商條 約》促進了美法貿易,並承認美國為獨立國家。1778年,法國人開始向陷入困 境的大陸軍提供補給、武器和彈藥、制服,以及最重要的部隊和海軍支援。

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中,法國海軍運送了增援部隊,擊退了一支英國艦隊,並保護了華盛頓在維吉尼亞的軍隊,也最終促成了英國的投降。

《巴黎條約》的簽訂

約克鎮戰役勝利後,儘管已經與法國達成同盟,美國仍與英國進行了獨立談判。英國一直試圖在獨立的和平談判中挑撥同盟國之間的關係,但維爾熱訥和富蘭克林成功地維護了統一戰線。

1782年,富蘭克林拒絕了英國提出的非正式和平提議(該提議將在大英帝國內為十三個州提供一定程度的自治權)。雖然富蘭克林希望與英國通過談判結束戰爭,但其堅持要求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並拒絕考慮拋棄盟友法國而單獨與英國簽訂和平條約。

1782年9月27日,和平委員約 翰·亞當斯(John Adams,1767-1848)和約翰·傑伊(John Jay,1745-1829)加入了富蘭克林與英國的正式談判。兩個月的艱苦談判達成了初步的和平條款。

其中英國接受了美國的獨立和邊界劃定,解決了紐芬蘭捕魚權和戰前欠英國債權人的債務等難題,承諾歸還美國人在戰爭中損失的財產,並規定英國軍隊從北美十三個州撤離。

英美雙方還約定,1782年11月30日在巴黎簽署的初步條款僅在英法簽署類似條約時生效,因此法國外交部長維爾熱訥也迅速與英國進行談判。

1783年1月20日,法國與英國簽署了初步和約條款,隨後美國與英國、法國和 西班牙於9月3日共同簽署了《巴黎條約》。戰爭此時才正式結束,英國也最終承認了美利堅合眾國完全的獨立地位以及新的邊界。

1783年9月的《巴黎條約》結束了美英兩國的戰爭狀態,也確認了美國的獨立地位。該條約承認美國對密西西比河以東土地的占領,並以北緯31度為美國的南部邊界,以大湖區和聖克羅伊河為美國的北部邊界。

然而,英國和美國從未就聖克羅伊河在加拿大和美國邊境的位置達成一致,只是由於該地區定居者較 少並未涉及直接的利益衝突,爭議就暫時被擱置了。

41這一爭議最終在《傑伊條 約》的談判中再次被提出,並列為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條約組建的委員會進行裁判。

《巴黎條約》之後

條約簽訂後,美英兩國的關係並未因此而有所緩和。英國未能完全履行條約 約定的義務,始終抑制著美國向西部的擴張及發展。英國既沒有從美加邊境的據 點撤軍,也仍舊壟斷著與印第安人進行的皮毛交易,並且拒絕和美國簽訂與貿易友好往來有關的任何條約。

美國已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原先的貿易特權也不再享有,此時英國對於美國的敵對態度將美國置於了更加艱難的境地

同時,英法關係的惡化以及美國內部黨爭的激化,使得美國面臨著重重挑戰和艱難抉擇。

18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發現自己被夾在兩個超級大國——英國和法國之間,這兩個國家都試圖操縱美國的政策,使之有利於自己。美國仍然與法國保持著1778年的聯盟關係,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華盛頓政府並不願意介入歐洲事務。

1793年4月,法國向英國和荷蘭宣戰。雖然絕大多數美國人仍然同情法國和它的革命,但他們也希望在政治上與歐洲隔離,以獲得對外貿易的商業利益及最為重要的和平。

英國和法國之間重新爆發的戰爭也使英美關係進一步緊張。一方面,由於皇 家海軍需要水手,英國開始從美國商船上徵召所謂的「逃兵」。

另一方面,為了 削弱法國經濟,英國對違禁品進行了廣泛的定義,並開始扣押前往法國港口的船 只和貨物。

相比之下,美國對違禁品的定義很窄,僅指武器和彈藥,也一直認為「自由的船就是自由的貨」,即中立船上的交戰國財產不受扣押。

但此時美國 政府並不想要開展戰爭,因此華盛頓總統在1793年4月22日的《中立宣言》中宣布「責任和利益」要求美國「對交戰國採取友好和公正的行為」。但是英國 並未理會《中立宣言》,始終拒絕承認美國的中立權利。

同時,在《巴黎條約》 簽訂的十年後,英國仍未履行該條約的許多規定,其仍然持有西部的要塞,支持印第安人對美國邊境定居點的戰爭,對美國船隻關閉西印度群島貿易。

美國海上貿易受到英國極大的限制,其中立權利也得不到保障,英美關係急速惡化,甚至可以說是逐漸走向了戰爭的邊緣。

參考文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