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往哪走?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點在哪裡?一場午餐會給出答案

鳳凰網財經 發佈 2023-12-21T16:23:32.525762+00:00

「血液有沒有到肌肉裡面去?有沒有到末梢裡面去?」問題由此而生,站在「一行一局一會」的新起點上,中國金融業應當如何支持經濟復甦和高質量發展?

「血液有沒有到肌肉裡面去?有沒有到末梢裡面去?」滴灌通集團創始人、主席李小加在「鳳凰網財經午餐會」上,將金融比作經濟的血液。

血液周流全身,身體才能健康;金融持續精準發力支持實體經濟,方能推動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二十天前,中國金融監管體系剛剛迎來了歷史性時刻: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揭牌,標誌著我國邁入了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為主導的全新時代。

問題由此而生,站在「一行一局一會」的新起點上,中國金融業應當如何支持經濟復甦和高質量發展?

6月7日,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鳳凰網財經、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鳳凰網財經午餐會」,在第三屆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IFCII)期間舉辦。午餐會匯聚了多位國內外的知名學者、ESG領域的先行者、資深金融行業專家,圍繞金融業改革的新局面、新領域、新機遇,輸出專業觀點,進行深入探討,展開智慧碰撞。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總結辭中,將中國金融業改革進程歸納為三個階段:一是銀行的改革,二是資本市場的建立,三是現階段——普惠金融的發展。他認為,普惠金融將改善經濟結構,成為支持經濟復甦和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舉。

金融業改革的方向在哪裡?

「金融業本身是中國一個大行業,金融業的GDP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到8%左右,其實已經跟美國等一些金融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差不多了。」儘管金融業對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產業界同金融界的隔閡仍然存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分析,高利潤率與低開放度,即掙得多但難進入,是隔閡的最大成因。

中央提出金融要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他認為正是金融改革的要義所在,既是社會的呼聲,也是產業界的呼喚,更應當是金融界的自覺。

與高利潤伴生的是高風險。「我們今天探討社會責任投資,大家普遍認為要更加重視社會價值的同時,當然不能沒有商業價值。但是社會各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是不一樣的,投資金融行業比投資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更高,但它的風險也相對更大。」寧吉喆講到,金融改革、金融發展、金融防風險是結合在一起的,處理好三者間的關係極為重要,這也是近年歷次金融會議必要談及的議題。

針對大眾最為關心的房地產行業,他指出,投資房地產業或許比投資金融業的利潤更高,房地產雖然和建築業、磚瓦、沙石密切相關,但在中國是高度依賴金融貸款的。

主要行業之間同樣存在三個方面關係的處理問題。「前兩年工作會議提出處理好金融業、房地產業、實體經濟三者的關係,包括房地產監管的幾條紅線都是從金融下手。未從金融下手時力度不夠大,一從金融下手就狠了,房地產業就有一些硬約束了。」寧吉喆說。

他將其總結為協調發展的關鍵:某一行業不應比其他行業出現利潤率差別過大的現象,這種差別的存在,往往是制度性的結果抑或是高風險的反映。

寧吉喆同時給出金融改革的另一重思路——走出去。他的觀點是,金融已經支持了中國的貿易走出去、資源走出去、基礎設施和產業走出去,現在則需要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隨其他產業一道,共同走出去。

中國金融業如何從大到強?

中國金融體系之大,有目共睹。IFCII聯席主席,執行理事屠光紹舉了三個最為顯著的例子:中國的金融行業總的資產規模在全球名列前茅,中國的綠色信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全球最大。

大而不強,是指中國的銀行業至今仍是以間接融資為主。

真正實現由大到強,屠光紹認為,根本在於全面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需要在「上、下、外」三個維度上付出巨大的努力:

向上走——金融要服務於科技創新與產業現代化,支撐產業向高端發展;向下走——金融業要接地氣、觸及草根經濟,服務於小微企業;向外走——要跟上對外貿易和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同步實現金融走出去。

屠光紹此外提到,金融服務還應向新領域進行拓展,包括科創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等新「域態」,和服務實體經濟相輔相成,「才能夠真正使中國的金融從大到強,才能更好地服務中國高質量發展;反之,如果脫實向虛,金融便將失去其存在價值。」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十個年頭,「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學院正教授級研究員生動地形容為:從「大寫意」到「工筆畫」,意即從宏觀概念到具體落實,其實面臨著諸多挑戰。金融業也是其中之一。

很多行業存在同樣的博弈問題。萬喆以「房住不炒」為例,認為中國與美國相似之處在於,房地產在各自的經濟結構當中均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房地產業如何發展,同「一帶一路」具有相同邏輯,即要統籌好質量和速度的關係,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談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萬喆著重強調「平衡」二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平衡,金融化之後財富分化和共同富裕的平衡,問題的關鍵是金融效率。她的判斷方法簡單明了:實體經濟的最終落點在於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務;而金融效率如果是高的,則一定是為實體服務的。

「我們非常強調要為人民的福祉——共同富裕而服務。過去講普惠金融的時候,非常強調它的可得性,可能在一些大城市、在富有的人那裡比較可得;而現在,普惠金融隨著科技的發展實現了進一步融合,覆蓋範圍越來越廣、可得性越來越高,新的問題便出現了——金融認識的問題。」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浪潮中,萬喆認為,包括機構、個人以及社會各領域,都要解決金融認識問題,因為無論是對於金融化還是數位化的認識,仍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例如金融如何服務,金融工具怎麼使用,金融概念如何應用服務於普羅大眾?普惠金融在其中可以發揮更多的作用。

萬喆還另外談到,如今在強調中國特色的同時,也在越來越多地強調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所謂中國特色,應該是集大成的特色,既不脫離規律和常識,比如金融行業的市場規則,同時又能在實際操作中加入我們的經驗優勢。

房地產的未來,有什麼新的玩法?

將金融比作血液的滴灌通集團創始人、主席李小加,又將實體經濟類比為身體的哪種結構呢?

「實體經濟是長在骨頭上的肌肉,肌肉裡面要有血管,血管流到末梢,末梢就能讓肌肉更強大,肌肉強大保護著骨骼,身體就健康了。」

其中,李小加同樣重點談到了自己極為熟悉的領域:房地產。

在支持實體經濟之前的多年間,金融系統最大的載體是房地產,而房地產基本是資本增值的玩法。他不否認這種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因其帶動了一系列行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多年以來,大家關心的都是資本的增值,買房子也好,建項目也好,做商業也好,最終是要把這個東西賣出去,房地產遠遠大於其他形式的回報。」

但他也向在座嘉賓拋出了一個現時性極強的問題:

在房地產已經不能在增值上做大量文章的時候、房子不能賣出去的時候,如何仍然利用房地產基礎骨架的功能來支持實體經濟?金融不能隨之大幅周轉的時期,有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以企業案例現身說法,李小加將技術介入金融和地產之間,用數位化手段實現破局。嘗試以每日收入分成方式,讓投資者得以直接投資於中國大量的小微門店,並從門店獲取透明的每日投資回報,是滴灌通的創新之舉。

他表示,此舉最終可以使地產轉型,而不再是天天追求賣高價。「踏踏實實把實體生意做好,需要一個好的租約,能夠把風險交給資本市場去定價,進而讓全體人民都得到實惠的好處。如果這麼幹,地產行業就可以走下去。」

本次「鳳凰網財經午餐會」雖然時間短暫,但是應邀嘉賓在金融業界地位舉足輕重,專業理論觀點信息量充沛,富含遠見卓識與智慧成果。

正如鳳凰網副總編輯張濤在開場致辭中所言,這雖然只是一場閉門交流的盛宴,但其實涉及到了國內與國際若干重要經濟議題。「就像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行業的責任一樣,為不同聲音和真知灼見做好傳播報導服務,便是我們媒體的社會責任所在!」

鳳凰網財經持續多年在國內外重大財經會議期間舉辦的高端、國際、閉門交流午宴、晚宴。多次在達沃斯論壇、博鰲亞洲論壇、陸家嘴金融論壇、進博會、APEC等會議期間成功落地,活動為各方搭建開放包容的討論平台,邀請財經頂級嘉賓,產生最具影響的政策解讀及市場研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