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二十年!如今發展還是有學無城麼?

茅廬見識 發佈 2023-12-21T16:24:20.859069+00:00

廣州大學城,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街道,城區分布在珠江兩岸,面積為34.4平方公里。一期進駐地為小谷圍島,島內面積18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建設於2003年1月正式啟動!


廣州大學城,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街道,城區分布在珠江兩岸,面積為34.4平方公里。一期進駐地為小谷圍島,島內面積18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建設於2003年1月正式啟動!2004年9月1日,一期進駐十所高校,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的兩家985都入駐了大學城,分別是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同時還多所211也入 駐了廣州大學城。那經過了這差不多20年的發展,廣州大學城現在如何呢?算是成功的典範麼?

交通方面:

在2004年首批學生入駐大學城後,大學城的交通還是相當不方便,出島的交通都需要在小洲村那邊的矮橋出瀛洲,再進入市區,或者是南沙港快速幹線出去廣州。當然大學城南邊是有輪渡到新造,目前這個輪渡還在。2005年大學城的地鐵開通,當時是新造到萬勝圍,轉接2號線這有十幾萬的師生可以通過地鐵出行。到後面的7號線地鐵直接把大學城和南站連接起來,整體的公共運輸出行已經比較完善。路面交通方面,到2011年,官洲隧道開通後,進入大學城的車輛終於和北邊的廣州市區打通了,通過官洲隧道,可以10分鐘就抵達科韻路和市區連接。目前連結大學城的在建交通有金光東隧道、還有西邊的連結洛溪的過江隧道,等這些都完成了後,大學城不再是一個孤島,交通將四面八方都連結起來,正真融入廣州一小時生活圈。

資源整合方面:

大學城雖然是10所高校都在一個島上,學校和學校之間是獨立的片區,所以基本上每個學校所有的功能都是獨立的。其實就是把10所高校建在一起,前期沒有進行一些資源的整合。例如每個學校有自己獨立的運動場、獨立的圖書館、獨立的醫院以及獨立的小商圈等等。其實在建設大學城的時候,要是能把一些公共資源最大化的整合還是方便各個學校進行學術交流和研究的。例如,各個學校保留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而一些公共領域的書籍是否可以通過整個大學城單獨建立一個獨立的超大型圖書館,供所有的大學城裡面的師生共用。再如體育場,是否可以考慮在公共區域增加共用的體育設施,這有有助於學生的資源共享,同時也能承辦各種社會的體育賽事。


科學技術沒有孵化基礎:

大學城集中了廣東最優秀的院校,經過了差不多20年的發展,但是島內卻沒有一塊區域提供給大學生的創業創新的基地。正常來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學校園就是未來尖端科學的產生基地,但是目前廣州大學城沒有孵化出任何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或者是人才都往外面走了。但是整個廣州政府好像在區域高新技術或者其他的一些科技城、科學城或者知識城的建設當中都不考慮廣州大學城這一島內十幾萬的大學生。放眼世界各地,以大學的知識人才為主要的科技街或者是科技城都有成功的例子,如美國的矽谷、北京的中關村這些都是一些成功的典範。


當然現在廣州市政府好像也發現這一弊端了,所以在建造大學城二期,也就是大學城南邊的江對面,這裡會入住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國際大學國際校區。特別是華南理工國際校區一是在地國際化,全英文授課,不用出國,就在這個校區,也能享受到國際頂尖大學的資源,聽說他們已經和劍橋、哈佛、南洋理工等大學在合作了,這種辦學模式,很新穎。同時會有金光東隧道和目前的大學城連接。華南理工國際校區的進駐,不僅會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還會帶動周邊片區基礎設施、商業配套、教育資源、居住環境的升級。希望依託著大學城這個板塊,讓更多的科學技術研發出來服務社會。

綜合以上所述,廣州的大學城是不是就是有學無城呢?本人認為就按照目前大學的情況,基本上就是把幾個大學放在一起,相當於方便了大家的上學和管理,所以是真的有點有學無城,學校一堆,但是學校發揮帶領整個科學技術的前沿沒有。也沒有像樣的孵化出一系列的高端技術的或者科技的企業。同時大學城原先有的一些空地都是給了房產開發商,用做商品房開發,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給到了房地產。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