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的軌跡:希臘文明的興起

聰聰扒歷史 發佈 2023-12-21T16:32:12.205709+00:00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希臘人成了東地中海的主人公元前1200年前後,多利安人進人希臘南部,征服亞該亞人,在學會了航海技術後,又渡海征服了克里特島和愛琴海上的其他海島。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希臘人成了東地中海的主人

公元前1200年前後,多利安人進人希臘南部,征服亞該亞人,在學會了航海技術後,又渡海征服了克里特島和愛琴海上的其他海島。

公元前1300至公元前1000年間,進入海島的各族群分別占領了希臘各地,多利安人占領了希臘南部,愛奧尼亞人占領了中部,伊奧尼亞人占領了北部。

自此,希臘人成了東地中海的主人。新入侵的希臘人持鐵製武器,他們戰勝了持銅製武器的當地人。他們的勝利,正是鐵器時代取代青銅時代的證明。

從多利安人入侵到公元前8世紀,希臘經歷了數百年的混戰時期,史稱「黑暗時代」。邁錫尼被摧毀後,建立起了一些小王國,但像邁錫尼那樣凌駕於各小國之上的至高王權不復存在。

公元前800年前後,希臘經濟恢復活躍,希臘文明真正拉開了帷幕。希臘人南遷後逐漸定居,改務農業,建設村落

遊牧時代的部落首領變為統治部落的王。日久夭長,相近的村落組成小型的城市,人口從數百至數干不等,自成獨立的城邦。王的堡壘居於高處,可供民眾戰時避難,稱為衛城。城市有城牆,城內有神廟,還有既作為休息場所,又是城邦政治、商業活動中心的廣場,城牆外則是農村。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法律、軍隊和神祗。

希臘地域狹窄,土地並不肥沃,當人口發展得過於擁擠,往往會遷往別處另建新城。海外殖民的浪潮自多利安人人侵時即已開始,邁錫尼舊民在外族人侵之下有相當一部分移居海外,或遷往其他已建立的殖民地,或開闢新的殖民地。

遷居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小亞細亞。早期希臘殖民者在小亞細亞西部海岸建立了許多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是米利都,這個城邦後來成為希臘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第一個中心。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間,出現了第二次殖民浪潮。希臘人一方面向西地中海移民,主要地趾為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高盧西部、伊比利亞半島沿海地區和北非(利比亞昔蘭尼加地區),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眾多,因而被稱作「大希臘」

另一方向是向北,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定居於黑海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黑海四周已遍布希臘殖民地,成為希臘穀物進口的一個重要來源。

希臘人移民,主要是為了尋找安家落戶的新土地,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

但同時,也是要在重要的運輸線上建立中繼商站,以便利貨物交易,開闢新的市場。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地星羅棋布,在整個地中海及沿岸地區構成了一張密集的貿易商站網絡,這是希臘貿易擴張的一種基本方式。

但移民也有政治原因,這主要是由於城邦內部政爭引起的分裂,或是被判處政治流放後的流亡。新殖民城邦建立後,仍與母邦保持聯繫,但卻獨立自主,並不從屬於母邦。

初期的城邦劃分為貴族、平民、奴隸三個階級。城邦有王,但軍事和防務往往由貴族擔綱。王並無絕對權力,其權力是宙斯賦予的。

不久,貴族演化為執政者主持邦政。當希臘人占領全境後,除少數城市仍保持王制外,幾乎在所有地方,貴族都取代了王,形成了大地主和軍人專權的貴族統治。這就是所謂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寡頭政治

公元前8至公元前7世紀,希臘經濟的活躍使小農變得富有,成為小財主,由於商品貿易在希臘城邦之間,以及埃及、黑海沿岸與地中海地區之間變得十分頻繁,還出現了商人階級。

發生變化

公元前8世紀末,希臘沿海城市的一些精明的商人和銀行家開始鑄幣,並逐漸廣泛使用,以物易物的交易變成了以貨幣為基礎的商業,源於古巴比倫的銀行、保險、股份投資,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制度也在希臘萌芽,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推動。

經濟社會狀況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與政治生活仍被一些大貴族所控制的現象,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和衝突。而一種更高程度的聯合作戰方式——重裝步兵方陣的出現,加速了政治局面的演變。

重裝步兵主要由自耕農即擁有土地和一定經濟實力的自由民組成。方陣一般縱深為8列,每列士兵並肩列隊,左手持盾,右手持矛。

盾牌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同伴的右側。這種集體作戰方式加強了參戰者的團隊精神,全體公民參戰也使他們要求更廣泛地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決策。

這種狀況激化了城邦公民與貴族執政者之間的矛盾,在眾多城邦引發了政治衝突和危機。

面對這一局勢,一些城邦選出「立法者」兼調解宮,將城邦內部各種關係通過立法予以確定,建立以法律為依據的制度,並促使所有人都遵守這些原則和規定。

由此導致了某些成文法的出現。如在斯巴達,來庫古制訂了城邦憲法;在雅典,德拉孔制訂了以嚴厲著稱的「法典」。最著名的立法者是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的梭倫。

在許多城邦出現了另一種情形,即某個貴族利用平民的不滿攫取權力,形成了所謂僭主政治,即僭主的個人統治。

僭主為了爭取民眾的支持,往往打著維護手工業者和農民利益的旗號向大地主和上層市民開戰。他們採取的措施往往是重新分配土地、興辦大型工程等。在希臘城邦歷史上,僭主政治往往導致民主政治的建立,雅典就是一個顯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政治人」或「政治動物」的古希臘人,在政治社會實踐中嘗試了治理城邦的各種可能的模式,從國王統治(君主政治)到擁有土地的貴族統治(寡頭政治),再到奪取政權的個人的統治(僭主政治),最後是人民治理國家(民主政治)。

希臘城邦眾多,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為多里安人所建,農業發達,是個陸上強國。斯巴達依憲法(來庫古憲法)立國,由出自兩個貴族家庭的雙王共治,他們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宗教和軍事方面。

除國王外,還有雙王加28名年過60、經選舉產生、終身任職的元老組成的元老會,和年滿30歲的公民都可參加的公民議會。元老會握有實權,公民議會並無實權。還有每五年一次經公民議會選舉產生的五名監察宮,其職責是監督雙王,監察公民,確保傳統和法律得到嚴格遵守。

後來,監察宮的權力日益擴大,在城邦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這是一種少數人統治的貴族寡頭制,或貴族共和制,但也不無一些民主的因素。

作為一個奴隸制城邦,斯巴達人不按希臘的傳統方式將戰爭中的俘虜賣往他地,而是留作本邦的奴隸。為鞏固對人數十倍於己的奴隸的統治,斯巴達人將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軍營。

在斯巴達,奴隸從事農業,被征服的希臘外邦人(被稱為「希洛人」)從事貿易和手工業,斯巴達人只從事一件事,即軍事。斯巴達因此成為一個軍事化的國家。

公民的孩子從七歲起就接受戰爭技能的嚴格訓練,並被灌輸為本邦服務的思想。因此,斯巴達人往往較其他希臘人體魄更加健壯,而且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因而也更勇敢善戰。

斯巴達人個性堅毅、節儉樸素,他們重視集體、崇尚武力,卻蔑視智慧,不重視教育,在文化藝術領域毫無建樹。

雅典所走的是與斯巴達不同的道路。雅典是個大城邦,占地2650平方公里,公元前5世紀最興盛時,有約50萬居民。它地處阿提卡半島,臨近海岸,因此海軍強大,商業也在希臘首屈一指。雅典實行直接民主制,而達成這一結果,則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

公元前594年起,梭倫實行改革。梭倫改革的目的,是限制貴族權力,改善貧困者狀況,以恢復雅典社會的活力。

為此,他發表「解負令」,取消債務,廢除債務奴隸制。他還規定,不再按照家族的地位,而依據財產的多寡,把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作為他們不同程度參與政治活動的標準。他還成立了所有公民都可參與的人民法庭。

梭倫的改革並未解除貧困者的所有不滿,也未消除貴族派系之間的紛爭,但他推進的「政治革命」(恩格斯語)深刻地改造了雅典社會,他的改革標誌著雅典走向民主的第一步。

公元前546年庇西特拉圖建立僭主政治。他以支持平民的姿態出現,運用自己的權力,延續了梭倫的改革措施。

他將沒收的被流放貴族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還向小農產者發放貸款。他的另一重要政績,是大力促進雅典的文化生活,使過去屬於貴族的文化為大眾所有。

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當政,推動雅典走向民主,因而克氏有「雅典民主政治之父」的稱號。正是他建立了以平權為基礎的民主制度。

他以區域而不是宗教或族群為標準,把雅典劃分為10個行政區,稱為10個「部落」,每個部落以抽籤方式選出50人參加雅典的「五百人委員會」,年滿30歲的男性公民均可參加。

每個五十人委員會輪流主持邦政十分之一年,即36天。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均可每年約40次到大廣場上參加公民大會,參與制定法律,決定重大事項。

為防止僭主或野心家再現,還制定了陶片驅逐法,被公民大會半數以上公民在陶片上寫下名字者,將被放逐十年,但仍保留其公民資格和財產。

雅典的民主政治到公元前5世紀的伯里克利時期達到巔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