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考作文,如果讓王小波、莫言、村上春樹來寫

長安羽林郎 發佈 2023-12-21T16:46:39.478535+00:00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上午十一點半的考試結束鈴響後,語文作文題目再次登上熱搜,引發關注。整體上看,今年的 7 套考題多元而發散:有的側重技術價值,討論「技術發展與人的關係」;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上午十一點半的考試結束鈴響後,語文作文題目再次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整體上看,今年的 7 套考題多元而發散:有的側重技術價值,討論「技術發展與人的關係」(全國甲卷);有的側重成長體驗,「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新課標ll卷);有的談及理想和認知,「探索陌生世界僅僅因為好奇心嗎?」(上海卷)...

對此,不少吃瓜群眾表示:大致一看,不難。讓寫,不會。

在高中語文階段,作文的遣詞造句一定少不了引用名言。那麼,靠文字吃飯的作家們,如果他們遇到今年的考題會怎麼答呢?

我們從 4 位作家曾經的演講、書信和雜文中,分別摘出可以對新課標I卷、全國甲卷、天津卷和上海卷作文考題作答的文字,看看他們的寫作是否是一個滿分答卷?

新課標I卷

使用省份:山東、廣東、湖南、湖北、河北、江蘇、福建、浙江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答題人:莫言

講故事的人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母親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製棉衣時,我忍不住把白天從說書人聽來的故事複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裡冒不出好話來。但我複述的故事漸漸地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派活,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地,我就不滿足複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複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眾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為我的聽眾。

後來輟學之後,我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裡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我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地進行著的牛車上,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庭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我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我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成為我的寫作素材,我當時只是一個迷戀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聽著人們的講述。那時我是一個絕對的有神論者,我相信萬物都有靈性,我見到一棵大樹會肅然起敬,我看到一隻鳥會感到它隨時會變化成人,我遇到一個陌生人,也會懷疑他是一個動物變化而成。

其實,我該幹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說書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爺爺奶奶、村裡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說,講述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誰會是我的聽眾,也許我的聽眾就是那些如我母親一樣的人,也許我的聽眾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親身經歷,譬如《枯河》中那個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紅蘿蔔》中那個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孩子。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湧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兒,都在我的作品裡出現過,還有很多的我們的鄉親,也都在我的小說里露過面。當然,我對他們,都進行了文學化的處理,使他們超越了他們自身,成為文學中的人物。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節選自莫言《講故事的人——在瑞典學院的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講》

全國甲卷

使用省份:雲南、四川、廣西、貴州、西藏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僕人。

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答題人 :雷·布拉德伯里

我不害怕機器人,我害怕人類

❖—1974年,英國作家布萊恩·西布利給著名科幻小說家雷·布拉德伯里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表達了對於迪士尼樂園裡設置大型電子機器人的疑惑。西布利後來解釋,「我可能讀了太多講讓機器人接管人類世界是如何危險的科幻小說——當然也包括一些雷寫的——因此把這種嘗試視作災難,而非一種溫和的體驗。」布雷德伯利的回信很棒,寫得豪邁而精彩。信末附言中,他用他獨有的方式,優美而詩意地向西布利對機器人的恐懼提出疑問。

❖—編者註:這篇文章也許是對「技術發展與人的關係「這個話題的另一類解答。至於是否切題,由讀者朋友們來評判?

親愛的布萊恩·西布利:

我必須長話短說,抱歉。

迪士尼是個夢想家,也是個實幹家……當其他人都在談論未來時,他建造了未來。他在迪士尼樂園教給我們的關於街道規劃、遊客流動、舒適感、人文感等事,將會影響下一個世紀的建築師、設計師、城市規劃師。因為他,我們會讓城市變得更人性化,會重新規劃方便居民們彼此聯繫的小鎮,這也使我們更容易了解我們投票選出的公務員,實現靈活運作的民主。他遠遠地走在了時代前面,我們需要花費接下來的50年來追趕他的腳步。你務必要來迪士尼樂園,來收回你的話,來吞下你的疑慮。

說這些就夠了。快來這裡吧。我會把你拋進叢林遊船,讓你坐上火車,開往明天、昨天和遠方。

祝你好運。別站在遠處看兩眼就妄下評斷,你沒有資格這樣做。迪士尼身上有過失、悖論、差錯,也有美、生命力和洞察力。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對嗎?我們都是光明與黑暗共存的謎。世上沒有純粹的保守派、自由派等等,只有人類本身。

致以良好祝願

雷·布

再及:忍不住要評論你對迪士尼機器人的恐懼。那麼,你為什麼不害怕書籍呢?當然事實上,古往今來,的確有人害怕書籍。它們是人類的延伸,而不是人類本身。任何機械、任何機器人,都只會讓我們更好地使用它們。為什麼不拆掉所有自動照相機裝置,拆掉所有複製影像的機器,拆掉在電影院裡的叫作放映機的東西?電影放映機是一台非人形機器人,再現我們灌輸給它的真相。它是非人類吧?是的。它是否時常投射人類的真相,使我們更通人情?是的。

我們可以找到藉口燒掉所有的書籍,因為有些書是劣質的。

我們可以碾碎所有的汽車,因為有人駕駛不慎,發生了車禍。

我們可以焚毀所有的影院,因為有些電影是垃圾、廢物。

最後來談談你害怕的機器人。為什麼要害怕某樣東西?為什麼不用它來創造?為什麼不造出機器人教師去學校幫忙,教授那些所有人都討厭教的科目?為什麼不讓柏拉圖坐進你們的希臘語課堂,回答關於理想國的有趣的問題?我願意這樣嘗試。我不害怕機器人。我害怕人類、人類、人類。我希望人類保有人性。我願意幫助他們保有人性,智慧而善意地藉助書籍、電影、機器人,和我自己的頭腦、雙手與心靈。

我害怕天主教徒屠殺新教徒,反之亦然。

我害怕白人屠殺黑人,反之亦然。

我害怕英格蘭人屠殺愛爾蘭人,反之亦然。

我害怕年輕人屠殺老年人,反之亦然。

但是…機器人?天啊,我愛它們。我會人道地使用它們,來教化以上所說的那些人。它們會替我發聲,而那會是個無比美好的聲音。

致以良好祝願

雷·布

1974年6月10日

節選自《見信如晤 : 私密信件博物館》 [英]肖恩·亞瑟,湖南美術出版社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處讀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擔當。一個世紀前,在津求學的青年周恩來撰寫了這副對聯,在交友處事與讀書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讀此聯,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任選角度,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徵明顯;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 答題人:王小波

對待知識的態度

我年輕時當過知青。當時沒有什麼知識,就被當作知識分子送到鄉下去插隊。插隊的生活很艱苦,白天要下地幹活,天黑以後,插友要玩,打撲克,下象棋。我當然都參加——這些事你不參加,就會被看作怪人。玩到夜裡十一二點,別人都累了,睡了,我還不睡,還要看一會兒書,有時還要做幾道幾何題。假如同屋的人反對我點燈,我就到外面去看書。我插隊的地方地處北回歸線上,海拔兩千四百米。夜裡月亮像個大銀盆一樣耀眼,在月光下完全可以看書——當然,看久了眼睛有點發花——時隔二十多年,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如今,我早已過了不惑之年。舊事重提,不是為了誇耀自己是如何的自幼有志於學。現在的高中生為了考大學,一樣也在熬燈頭,甚至比我當年熬得還要苦。我舉自己作為例子,是為了說明知識本身是多麼的誘人。當年文化知識不能成為飯碗,也不能誇耀於人,但有一些青年對它還是有興趣,這說明學習本身就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將來,他生活在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假如你什麼都不學習,那就只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一個小圈子裡,狹窄得很。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來舉個例子。

在歐洲的內卡河畔,有座美麗的城市。在河的一岸是歷史悠久的大學城。這座大學的歷史,在全世界好像是排第三位——單是這所學校,本身就有無窮無盡的故事。另一岸陡峭的山坡上,矗立著一座城堡的廢墟,宮牆上還有炸藥炸開的大窟窿。照我這樣一說很是沒勁,但你若去問一個海德堡人,他就會告訴你,二百年前法國大軍來進攻這座宮堡的情景:法軍的擲彈兵如何攻下了外層工事,工兵又是怎樣開始爆破——在這片山坡上,何處是炮陣地,何處是指揮所,何處儲糧,何處屯兵。這個二百年前的古戰場依然保持著舊貌,硝煙瀰漫——有文化的海德堡人絕不只是活在現代,而是活在幾百年的歷史裡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常聽人說,人有知識就會變聰明,會活得更好,不受人欺。這話雖不錯,但也有偏差。知識另有一種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過去、未來和現在,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趣。這其中另有一種境界,非無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沒有直接的好處,都應該學習——持這種態度來求知更可取。大概是因為我曾獨自一人度過了求知非法的長夜,所以才有這種想法…

當然,我這些說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對我的人會說,就算你說的屬實,但我就願意只生活在現時現世!我就願意得些能見得到的好處!有用的我學,沒用的我不學,你能奈我何?…

假如執意這樣放縱自己,也就難以說服。羅素曾經說:對於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他的本意恰恰是勸人不要放棄求知這一善行。抱著封閉的態度來生活,活著真的沒什麼意思。

節選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對待知識的態度〉》

上海卷

寫作(70分)

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 答題人:村上春樹

再見,現實世界

我第一次踏上土耳其大地是在七年前的夏天。當時我去的是庫沙達瑟。那是面臨愛琴海的港城。從那裡乘大巴去看有名的以弗所遺址。那天熱得要死。大巴上沒有空調,我們一個勁兒出汗。男導遊向我們解釋說:「我國現在石油短缺,所以汽車禁止使用空調。希望各位理解這方面的情況,忍耐一下。」那是石油危機的餘波仍未平息的年代。可是就算能夠理解,熱反正是熱的。熱得腦袋發昏。看完遺址在海邊游一會。沒有就勢在土耳其住下,而返回了希臘。

但自那以後,我就對土耳其這個國家懷有強烈的興趣。原因我也不大清楚。吸引我的,我想大概是類似那裡的空氣的質那樣的東西。我覺得那裡的空氣含有不同於其他任何地方的某種特殊的質。膚感也好氣味也好色調也好大凡一切都有別於迄今我所呼吸過的任何空氣。那是不可思議的空氣。那時我想,旅行這東西在本質上無非就是吸入空氣。記憶會消失,明信片會褪色,但空氣會留下來,至少某種空氣會剩留下來。

後來很長時間裡我一直記著那空氣,記得在那空氣中發生的幾件日常性及非日常性(那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的事情。其後我去了很多國家,呼吸了很多空氣。然而惟獨土耳其空氣的神奇性不同於任何地方的空氣的質。至於何以土耳其的空氣那般吸引我的心,我無法說明,因為那不是能夠說明的。它類似某種預感。預感只能在其變得具體的時候才能說明。人生途中會出現若干次那樣的預感,次數不多,若干次而已。

那麼,土耳其這幾個地區中哪個最有意思呢?當然是頂糟糕的安納托利亞東部。在那裡逗留期間,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氣惱、疲勞、罵人、冒冷汗。所到之處全都髒兮兮目不忍視,道路幾乎全部處於成為道路之前的狀態。人們的生活一看就知窮困潦倒,街頭到處是警察、兵和牛羊。

不過希望不要誤解。我雖然寫得這麼差,但決非出於惡意。我也以我的方式享受在此旅遊的樂趣來著。說享受也許過分,但至少不枯燥。從有意思沒意思這個角度看,顯然有意思,有意思得很。這裡有獨特的空氣,有生存實感。人們有存在感,眼睛生龍活虎閃閃發光。在歐洲和日本很難碰見那般鮮活生猛的目光。那眼睛裡沒有囉囉嗦嗦的保留事項,沒有「不過」和「但是」,有的只是誠實和坦蕩。那裡大多數事物都無可預料,條理在很多時候被吸入虛無之中。簡單說來,就是沒有章法。但旅行的妙味也就在那裡。

節選自村上春樹《雨天 炎天 : 希臘、土耳其邊境紀行》,上海譯文出版社

稿件來源:鳳凰網讀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