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18世紀,古文獻記載中的哈薩克大玉茲歷史的發展過程

歷史情曝局 發佈 2023-12-21T23:58:55.828339+00:00

18世紀時,哈薩克大玉茲在哈薩克汗國處於特殊地位,這體現在其統治者世系方面,也體現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

文|木木

編輯|觀星


18世紀時,哈薩克大玉茲在哈薩克汗國處於特殊地位,這體現在其統治者世系方面,也體現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

國內學界對於哈薩克大玉茲歷史的認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之處,有待於進一步揭示其首領人物間的關係及其歷史發展過程。

通過參閱國內外文獻和研究成果可知,阿比里斯並非阿布勒比斯,其父為卓勒巴爾斯,大玉茲統治者家族世系來源更為多元複雜,部分統治者或源自布哈拉汗國。

大玉茲在18世紀經歷了變遷、瓦解和重組的過程,既受到準噶爾部的影響,又受到和卓勢力的牽制,這也導致該部地位的衰落。

一、哈薩克汗國

哈薩克汗國源自金帳汗國,約建立於15世紀中期,滅亡於1822年。哈薩克人也是活躍於古代新疆及中亞地區的一個重要民族。

與河中地區各汗國、我國新疆地方政權、清朝、俄國等都產生過較多聯繫。且清朝統一新疆之後,哈薩克成為清朝的西北藩屬。

一部分哈薩克人最終落居我國新疆,成為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歷史上哈薩克人主要為遊牧民,其歷史傳承更多依據口耳相傳的史詩或傳說,故本民族所留下的歷史文獻較少,這也就增加了研究其民族內部歷史的難度。

18、19世紀,漢文、俄文等文獻對於哈薩克歷史有著較多記載,這也是開展哈薩克歷史研究的主要歷史文獻,國內外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多圍繞著哈薩克與周邊政權的關係來展開。

國內外學者已就哈薩克汗國的歷史進行了諸多研究,我國學者更多探討了哈薩克與中國的關係。

以蘇北海、王希隆、厲聲、阿拉騰奧其爾、張榮、陳海龍、郭文忠等為代表的諸多學者,已經集中較多精力,搜集和整理了漢文及部分滿文文獻。

對中哈關係中的外交、朝貢、封授、經貿、邊防等各方面都做了較多研究,推動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發展。

就哈薩克大玉茲歷史研究而言,國內學者較少加以專題研究,上述研究者多在中哈關係史的研究中提及部分有關哈薩克大玉茲的歷史文獻,並加以一定闡釋,較少進行細緻探究。

蘇北海曾以專文論及俄國對哈薩克大玉茲的侵略過程,對大玉茲的歷史變遷過程有部分論述,不過未系統地闡述大玉茲的首領人物及其內在歷史過程。

孟楠所著的《哈薩克三玉茲歷史考略》主要介紹了俄文文獻和清代文獻對三玉茲歷史的一些記載,發現了漢文文獻記載中的一些不足。

認為俄文和漢文文獻可以相互補充,但未深入地討論三玉茲的歷史。

楊雷在《論哈薩克斯坦三玉茲的關係》一文中,主要討論當代哈薩克斯坦三玉茲之間的矛盾,雖對三玉茲歷史有部分追溯,但尚不深入。

國內學者主要圍繞著中哈關係史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討,但對外文文獻的利用尚有不足,在哈薩克汗國內部歷史研究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

誠如潘志平先生所言,國內對哈薩克三玉茲的研究,還十分薄弱。哈薩克斯坦作為我國重要的周邊鄰國,也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合作夥伴。

在國內學界的區域與國別史研究方面,諸多研究圍繞著當代中哈關係及哈薩克斯坦的當代史展開,對歷史上哈薩克汗國歷史的研究尚存在缺漏。

如對哈薩克中玉茲歷史和人物的關注較多,對哈薩克小玉茲和大玉茲內在歷史的深入研究存在明顯不足。

國外學者中,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在《卡爾梅克史評註》一書中,整理和詮釋了漢文文獻對哈薩克歷史的部分記載,專就《新疆識略》所載的哈薩克王公世系表加以部分解讀。

佐口透在其新疆史研究中,較早地整理了漢文文獻,運用了部分外文文獻,對哈薩克歷史做了一定研究。

近年來,以維吉尼亞·馬丁、傑尼特·瑪麗·基利安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更多地以哈薩克與俄國關係為中心研究哈薩克歷史。

日本學者小沼孝博、野田仁,致力於充分發掘和利用多語種文獻,對中哈關係、俄哈關係等做了更為深入的研究,體現了較高學術價值。

哈薩克斯坦學者在哈薩克史料整理、編纂、闡釋等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

尤其是以葉羅菲耶娃為代表的學者,系統收集了諸多俄文文獻、編修了相關論著,這無疑有助於推動哈薩克歷史的研究。

不過,來自日本、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外國學者,雖然在哈薩克汗國史研究方面作出了諸多貢獻,但對哈薩克汗國內部歷史的認知仍然存在不足。

在哈薩克汗國部落歷史及人物關係研究方面,或存在著一定爭議,或不夠深入、系統,故有必要結合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國內外學者鮮就本文所涉主題進行專門研究。

在既往有關阿比里斯身份的研究中,學者多將阿比里斯簡單地等同於阿布勒比斯,並未細緻深入地探討這兩位人物之間的差別,也未在此基礎上就大玉茲歷史作專題研究。

如伯希和、佐口透、厲聲、郭文忠等學者,皆認為阿比里斯即阿布勒比斯,也並未專門考證阿比里斯的身份和其所在家族的世系。

通過追根溯源,可以發現這兩位人物並非同一人,甚至可以看出以後所編修的部分史籍就已開始混淆這兩位首領間的關係。

野田仁雖指出了阿比里斯身份的特殊性,但未深入論證和說明,也未就相關文獻記載進行考訂。

本文以18世紀哈薩克大玉茲首領人物及該部歷史作為研究對象,對該時期哈薩克大玉茲內部歷史作深入研究。

旨在進一步彌補國內學界相關研究的不足,深入揭示其內在人物關係和歷史演變過程,並藉此考訂相關文獻記載,就相關史實做更為深入的理論闡釋。

二、哈薩克大玉茲在文獻中的記載

有關哈薩克汗國歷史的記載,主要存在於以漢文、俄文等文字寫成的歷史文獻之中,就漢文文獻而言。

《清實錄》、「方略」等官方文獻以及《西域圖志》《新疆識略》《新疆圖志》等方志文獻,皆記載了諸多哈薩克史料。同時,滿漢文檔案文獻中,也記載了一些關於清哈關係的歷史。

就俄文文獻而言,18世紀初期以來,隨著俄國逐步吞併哈薩克汗國,一些俄文文獻也記載了哈薩克汗國的歷史。

其中,列夫申、瓦里漢諾夫等學者記錄了較多哈薩克汗國的歷史細節,而俄文檔案文獻則就俄國對哈薩克的直接統治過程加以更具體記載。

近年來,哈薩克斯坦學者先後整理了多卷本的《俄文文獻中的哈薩克斯坦史》。

對相關俄文文獻加以梳理、註疏和編纂,該套叢書無疑是了解18—19世紀哈薩克汗國內部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以葉羅菲耶娃為代表的哈薩克斯坦學者,還根據相關史料,以俄文或哈薩克文編寫了多部著作,專門論及哈薩克汗國歷史上的部落、人物、事件等。

雖然未能系統深入地考證哈薩克汗國的歷史細節,諸多問題也存在爭議,但相關著作仍值得參考。

在哈薩克汗國內部,組成哈薩克族的諸多部落,按照部落系譜被劃分為三個玉茲或三帳,玉茲用來指大群體或部落聯盟所占領的在傳統上或多或少已經界定了的領地。

至於玉茲的起源,有說法稱其源自阿拉伯語,意思為「一部分」或「一個分支」。亦有說法稱其源自突厥語,表示數字100。

霍渥斯認為,頭克汗在位時期,哈薩克分為三玉茲,它們最初僅為行政單位,可能是從突厥烏古斯那裡繼承而來。

頭克汗分別任命了三位代理人以管理三部,大玉茲由吐里、中玉茲由卡孜別克、小玉茲由艾特克分別予以管理。

霍渥斯認為三帳在頭克汗在位時期才產生,並不準確,實際上,無論是有關哈薩克的口述史料,還是19、20世紀的俄國與蘇聯學者,皆未能明確說明哈薩克三帳的具體產生時間。

美國學者吉格爾·加尼別爾通過回顧和引用諸種相關歷史記載以及近現代學者的研究。

指出哈薩克三玉茲興起於15世紀後期,但當時尚不成熟,俄文文獻在1616年才首次出現對玉茲的記載。

哈薩克三帳劃分為三個獨立自主的譜系、領土及政治單元的過程,直至17世紀中期才得以完成。

玉茲由軍事單位發展為民事單位,玉茲在15世紀中期作為部落構成的基礎單位,軍事性質並不凸顯。

直至17世紀下半期,哈薩克人因遭受到厄魯特蒙古的侵略,才逐漸經歷了向宗譜、政治和地理單位的轉變和過渡。

故而,哈薩克三玉茲的形成有較早的歷史根源,正式形成歷經多個世紀。

我國學者厲聲指出,探討哈薩克三玉茲的形成非常困難,學界眾說紛紜,哈薩克汗國在形成過程中,其內部各部落之間即有歷史沿革下來的親疏關係。

此外,它們歸入哈薩克人聯盟或汗國的時間是不同的,不同的部落聯盟或部落集團就是在這些基礎上形成的。

部落聯盟或集團內的各部落在經濟上以遊牧為主導,在政治上採取對外一致的舉措,並有相對統一的領導集團和領袖人物。哈薩克汗國形成後,內部一開始就缺乏統一的中央集權。

政治體系上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某一個或某幾個強大的部落聯盟或集團及首領的威勢。

這種建立在草原分散遊牧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權所共有的特點,正是哈薩克汗國三玉茲形成的內在原因。

厲聲先生認為,16世紀初期哈斯木汗死後,哈薩克內部缺乏像他這樣的領袖人物,最終導致了多個部落聯盟或集團割據。

在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期,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分別形成。厲聲先生也強調哈薩克汗國內部較早就因親屬或政治、經濟關係結為不同的聯盟。

而三玉茲的形成也經歷了多個階段,最終在17世紀初期形成。總之,學界並無一致說法,相關討論有助於進一步推斷哈薩克三玉茲的形成過程,其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

在內外因的推動下最終完成。三玉茲之中,大玉茲又稱大帳或烏拉克玉茲,中玉茲又稱中帳或鄂圖爾玉茲,小玉茲又稱小帳或啟齊玉茲。

其中,大玉茲主要活動於烏孫故地,即巴爾喀什湖南部以及從伊犁河到錫爾河之間的廣闊地區,屬部以烏孫部落為基礎。

包括康居、杜拉特、札剌亦兒、阿勒班、素宛、錫爾克列、伊斯帖、烏沙克特、恰甫拉什特、千希克勒、博特拜、契莫爾、錫依克木等部落。

札剌亦兒、烏沙克特、杜拉特為其中較為古老的部落,而博特拜、契莫爾、錫依克木則是杜拉特部的分支部落。

中玉茲位於錫爾河北部,主要部落包括克烈、乃蠻、瓦克、阿爾根、弘吉剌惕、克普恰克等。小玉茲領地為現在的西哈薩克斯坦。

當頭克汗在位時,哈薩克汗國仍然保持著較強統一性,但當頭克汗離世之後,統一的汗國走向瓦解,哈薩克三帳之間彼此分立,湧現出較多首領人物,各自為政。

中帳內部也出現了多個首領人物,如頭克汗之子色莫柯依、博羅特,博羅特之子阿布勒班畢特及其所在世系的多位成員、阿布勒班畢特之侄阿布賚及其家。

另如都爾遜之子庫楚克、巴喇克及其為數眾多的後裔等。小帳內部,除了阿布勒海爾及其子努喇里、額拉里等外,還包括哈依甫汗及其子巴圖爾、其孫哈雅布等。

相較於此,大帳內部的歷史記載更為模糊,大帳、小帳的首領,均並未被載於《新疆識略》的《哈薩克世次表》中。故而,大帳、小帳的歷史均有待進一步揭示。

三、清朝對哈薩克的了解

1755年以來,在清朝統一新疆的過程中,清朝了解到哈薩克的一些基本概況。

其中,據《西域圖志》載,哈薩克由左部和右部構成,左部由阿布賚、阿布勒班畢特所主宰,右部則由阿比里斯統領。

阿比里斯不掌管具體事務,而是交由其下屬的三位巴圖爾管轄,包括吐里拜、輝格爾德、薩薩克拜。較之中玉茲,清朝文獻對大玉茲的記載相對較少。

《清實錄》《平定準噶爾方略》提及一些大玉茲首領的事跡,如阿比里斯、汗巴巴等,但並未明確記載相關人物之間的關係及家族世系。

也未記載大玉茲同中玉茲的著名首領阿布賚、阿布勒班比特等之間的關係。

《西域地理圖說》系一部稿本方志文獻,於20世紀80年代之後才被發現和整理,該著約成書於清朝統一新疆之初,以漢文、滿文著成。

據該書的整理者推斷,該書約成書於1757年,或為旗人所著,因該方志成書較早,對清朝對新疆及其沿邊的早期見聞均有記載,其中對外裔部落的記載有特別之處。

該著對於哈薩克諸部有以下記載:自吹、塔拉斯屬喀拉布拉地方往西北去五日、入哈薩克地方,哈薩克亦系另一派回人,方今受我皇王恩寵,俱有龍蟒衣服。

其部落分上中下三枝:一曰烏魯羽斯,二曰鄂托蘭吉羽斯,三曰科起克羽斯。

上部落之頭領名喀拉回克兒第,屬下七千餘戶,遊牧於葉帖乾啻地方,有小城一座,中部落之頭領名多斯滿伯特,屬下五千餘戶,遊牧於雅塔乾地方,平川其百餘里。

下部落之頭領名孟克巴圖,屬下三千餘戶,遊牧於准貝斯地方,平川五百餘里,以上三部,俱屬該總目圖里野比、阿布賴等二人統轄,近因其牲畜力茂。

則究其舊憤,言霍罕北鄙塔什罕地方,有城一[座],原系伊屬,被霍罕劫占,欲奪獲此地,連年興兵征剿,霍罕伯克額爾得呢受擾不過,允給一半。

現今此城連地,以東西二門為界,門北城地俱屬圖里野比等屬,門南城地仍為額爾得呢所屬。城內有兩部落頭目帶領本屬民戶居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