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學校」變身記——北京西城區以「小而美」探索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光明網 發佈 2023-12-22T11:48:52.517395+00:00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烏夢達、趙琬微北京市西城區處於首都功能核心區,也是全國基礎教育的高地。近年來,西城區義務教育在校人數迅速增加,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尤其是與老城區有限的空間之間形成矛盾,成為影響百姓教育滿意度的「老大難」問題。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烏夢達、趙琬微

北京市西城區處於首都功能核心區,也是全國基礎教育的高地。近年來,西城區義務教育在校人數迅速增加,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尤其是與老城區有限的空間之間形成矛盾,成為影響百姓教育滿意度的「老大難」問題。

為破解教育發展痛點,西城區探索實施「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學校建設,推動19所規模小、社會滿意度有待提升的學校向優質發展,補齊「短板」構建全新教育生態。

北京市西城區炭兒胡同小學學生展示花式跳繩。畢尚宏攝

向教育均衡的「絆腳石」開刀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朱小地沒想到,在西城區還有學校內建築不規範、周邊環境雜亂的情況。「在琉璃廠附近,一所中學在胡同里,東西兩個校區間隔著民房。」他說。

2022年11月,朱小地受邀參加西城區校園改造工作。他調研發現,不少校園建設年代較早,存在教育設施空間資源不足、校園環境老舊、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周邊居民生活都造成了影響。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局長王科介紹,近年來,在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義務教育在校生人數迅速增加,學生需求與教育資源,尤其與老城區有限的教育空間之間,形成了矛盾。

北京市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邢旭東表示,教育優質均衡是百姓的急難愁盼,也是長期積累的「老大難」。這些學校是老城區教育的短板,屬於應該辦但實際很難辦的棘手問題。

為破解老城區教育發展痛點,2022年8月,西城區委區政府通過調研走訪,確定對19所規模小、社會滿意度有待提升的中小學校進行整體提升,力爭經過2至3年時間建設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學校,促進學校優質發展,破解體制機制難題。

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學生參與機器人社團活動。畢尚宏攝

用校外的「大資源」解決校內「小問題」

西城區委教育工委書記王攀介紹,為破解跨部門協調難等問題,西城區「提級調度」,力求實現用校外的「大資源」解決校內「小問題」。西城區四套班子19名領導擔任19個學校的名譽校長。

老城區的學校發展面臨的許多綜合性問題,是學校自身較難解決的。「比如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占地糾紛等問題。」華嘉小學校長胡兵介紹,學校的操場一角被企業長期占地,在名譽校長的協調下得以解決。

為了讓制度落在實處,工作組集中完成了19所學校的前期現場踏勘工作,統一整理各學校的需求和相關檔案資料,通過建立區級領導聯繫學校制度、教育兩委聯絡員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形成「半月報」機制和區級領導下校雙報機制等,提高推進效率。

西城區委書記孫碩擔任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的名譽校長,他多次來到學校調研並將學校「陽光文化」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深化。了解到學校內涵提升的迫切需求後,他協調來自北京教育學院、西城教育研修學院、西城區教科院的專家進行指導。

「2022至2023學年第一學期,教研員課堂聽課指導125節,還有總結研討、專場展示等教研活動。」校長陳真說,在項目引領下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升。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涭水河分校的名譽校長由西城區區長劉東偉擔任,他多次到學校調研,對學校的發展非常重視。」學生家長戴微微說,了解到學校的勞動教育特色後,名譽校長聯繫了「勞模進學校」系列教育活動,為孩子們樹立榜樣。

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紅蓮分校學生在上書籍裝幀課程。畢尚宏攝

在「小切口」下做出「大文章」

在北京,名勝古蹟遍布周邊的什剎海小學並不顯眼。不大的校園內,學生數量從2010年的200多人增長到如今的700多人,辦學空間捉襟見肘。在名譽校長、西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立新的協調下,有關部門將附近一處新騰退的文保單位「三官廟」協調給學校使用。

「四合院為學校提供了寶貴的空間,可以組織社團活動、建圖書室。」什剎海小學校長張東兵說,這個200平方米左右的四合院納入校園使用後,生均面積將提高至0.9平方米。

北京市西城區教委主任蔡冬梅介紹,「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學校建設項目為每所學校研判發展難題,引進發展所需的資源。在項目的牽引下,有的迎來了組團流動的幹部隊伍,有的獲得了課程與教研資源。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兼任「小而美」項目校青年湖小學校長,與他一同流動到青年湖小學的還有北京小學原來的德育副校長、分校副書記和一位數學教師。「組團流動是為了更好解決優質均衡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李明新說,如今學校教師幹勁更足了,教育面貌發生了變化。

月壇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郭彤介紹,依託「小而精」項目學校申請了西城區的教研項目,請來了許多學科的專家進行講座。

「首都師範大學師範生來到學校提供課後服務,為學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郭彤說,孩子們在寫作上的熱情明顯提高。

通過與文旅、商務等部門和高校廣泛合作,項目為19所學校提供課程資源。僅首都師範大學就有14所院系參與,目前首批資源47節課程已對接到19所學校,為學校全面賦能。

構建「各美其美」教育新生態

在琉璃廠附近胡同內的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朱小地設計了一組「空中步行連廊」彌補空間不足,並與老城風貌有所呼應。「建築師很少有機會參與校園改造項目,但大家願意為孩子做點事。」他說。

參與這批建築設計的還有總建築師崔愷、教授邊蘭春、北京建築大學教授胡越、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王小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輝以及張永和、賴軍、馬岩松等知名的建築師。

「邀請建築師可以用高超的設計智慧克服條件困難,在小空間裡做大文章。」王科說。

經過了踏勘、座談、線上線下會議累計240餘次的溝通,這批建築設計師各顯身手。今年暑假,將實施提升類的改造項目共22個,涉及9所學校。

香廠路小學校長高春嶺說,學校將迎來1965年建校以來最大一次改造,老師們很振奮。「我們雖然面積小,但學校課程和教師隊伍建設都不錯,尤其是特色體育有一套辦法,三年級武術、四年級跳繩、五年級踢毽、六年級跆拳道。建築師為我們設計了漂亮的高架操場,大家非常期待。」

香廠路小學的名譽校長是西城區政協主席程昌宏,他了解到學校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後,協調引進了「智慧筆」項目——學生用智慧筆即可在作業紙上書寫,老師在後台實時查看進度、正確率等。

「當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到了補齊短板、各美其美、生態優化、共同發展的新階段。」李明新說,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推進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是肩上的一份責任。針對規模小、底子薄的學校,集中力量打造成為教育有特色、發展有品質、校園有顏值、辦學有風格的精品特色學校,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劉慧說:「項目在高校與中小學課堂中架起橋樑,由高校向資源相對缺乏的學校提供優質的課程和教學,進一步激發了教師專業成長,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

西城區委書記孫碩表示,西城區將持續推進「小而精」「小而美」項目,通過「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集中力量補短板,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