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拿起相機的自己嗎?

膠片的味道 發佈 2023-12-22T13:55:14.253416+00:00

經常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我應該如何找到我的風格?」「我怎麼樣才能發展出我自己的風格?」問出這樣問題的朋友可能沒有搞清楚,風格是自己的,誰都不能給你答案,自己的風格只能靠自己去創造去發掘。其實大部分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混淆了兩個概念,風格和美學。

經常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我應該如何找到我的風格?」「我怎麼樣才能發展出我自己的風格?」

問出這樣問題的朋友可能沒有搞清楚,風格是自己的,誰都不能給你答案,自己的風格只能靠自己去創造去發掘。其實大部分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混淆了兩個概念,風格和美學。

風格和美學就好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似卻不同。

風格是由內及外的,它和你創作作品的方式有關,是你個人的習慣造就了風格。比方說你喜歡用什麼相機,什麼焦段來拍照;你經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後期;你最喜歡拍攝什麼題材的內容。這些是你風格的體現,別人無法評判。

而美學卻是由外向內的,它來自於觀看者對你的創作的觀感。像是你的作品的色調和對比;你經常使用什麼樣的構圖;你總是會拍攝這樣的主題嗎之類的問題。在這些評價中,觀感占據了決定性的地位,雖然是你個人的主觀的照片,卻以客觀的方式展現在觀看者的面前。

到最後,你想呈現給觀看者的內容,和觀看者自己感受到的內容,其實經常都會截然不同。

美學,在歐洲又叫感覺學,英語裡美學 aesthetics 的詞語來源於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的意義就是「對感觀的感受」。雖然一直到十九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都被定義為研究「美」,但是現代哲學將美學的重新定義,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都不能夠單純的被直接定義為「美」和「丑」,畢竟每一個人的主觀感受都是不同的,現代美學主要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回歸到照片本身,我經常說的「主觀的照片」的概念就說明照片本身並不存在好與壞,拍攝照片是主觀的,閱讀照片同樣也是主觀的,有些人覺得某些照片不好,其實也僅僅只是表示他並未從照片本身從內向外的來閱讀,而是站在個人角度,用自己的主觀感從外至內的去感受。不能夠說他不對,但也只能說他只能代表自己。發表意見本沒有問題,但是語言是一面鏡子,用一些下作的字眼或明示或暗示的對照片本身甚至是拍攝者進行攻擊就足以證明那些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一張照片中所承載的信息,可能僅僅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角,而大量隱藏在深海之中的訊息,除了拍攝者本人,無人知曉,或者說沒有人願意去深入的解讀。大部分人以為自己理解了照片本身,其實也只是理解了照片中顯露出來的視覺層面的一小部分信息罷了,而影像對於觀看者發揮巨大作用力的,恰恰是隱藏在照片背後的內容。

無論是風格還是美學,對於拍攝者而言,都非常重要,拿起相機來拍照,就當然會希望我們的作品擁有視覺吸引力,能夠被觀看者所接受,發表在 weibo、ins 上的照片,都有很多人來評論來點讚。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圖片泛濫的年代,每天都有上億張新照片被上傳到各種社交媒體上,看照片本來就成了一件日常的視覺疲勞,且不說有沒有人能夠看到的你的照片(不管是微博,還是 ins,現在都不用時間軸來處理信息流這件事讓我們的作品的曝光率本來就已經大大降低了),就算是看到了,還會有人仔細閱讀你的作品麼?可能大部分都是眼角一撇然後匆匆刷過,連記憶都不會留下。

除非關注你的人真的喜歡你,不然你辛辛苦苦拍下來「自認為好看到爆」的照片可能都不如小姐姐的一張圖文不搭的自拍來的贊多。

於是拍照成了一場競爭,我們追求最極端的位置,最驚艷的日出,最可愛的孩子,最萌的貓貓狗狗,最漂亮的姑娘,我們追求著一切最流行的內容,拍一切觀看者想看的照片,卻忘了自己最想要拍出什麼樣的照片。

到最後,沒有了自己的風格,也成就不了他人眼中獨特的美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