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了,終於有電影賺錢了?事實證明,「偷盜」殺死了韓國電影

令狐伯光 發佈 2023-12-22T14:17:20.213500+00:00

注意不是韓劇而是韓國電影,從《貞伊》《英雄》《交涉》《殺死福順》,再到《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下一個素煕》等等,這些韓國電影撲街的原因也很簡單。

文|令狐伯光

2023年以來,韓國電影一直在撲街。注意不是韓劇而是韓國電影,從《貞伊》《英雄》《交涉》《殺死福順》,再到《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下一個素煕》等等,這些韓國電影撲街的原因也很簡單。

商業片都是裁縫外國電影的爛片,而口碑好的電影都比較文藝票房有限。

到現在終於有一部韓國電影在本土沒有撲了,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今天發布數據,這部電影上映韓國吸引47萬877名觀眾,排在了韓國單日票房榜第一位。上映至今已吸引共169萬5069名觀眾,即將突破作為盈利分界點的180萬觀影人數。

美國電影《速度與激情10》與《小美人魚》昨天分別吸引12萬5834名觀眾和11萬1620名觀眾,分別排在了單日票房榜第二位和第三位。這還是幾天前的數據,到本帖發表的6月4日顯然已經賺錢了。

這部電影就是馬東錫的《犯罪都市3》,由於這部電影中國沒有上映也沒有上線網絡,看不到就不分析電影如何了。其實之前也寫過好幾篇文章分析過今年以來韓國電影為什麼撲街,這裡還是再分析一下吧!

「歐洲三大」獨苗,網友卻吹上天?韓國電影憑什麼「制霸亞洲」

韓國電影確實非常的繁榮,但是韓國電影對於世界影史貢獻有限,這是韓國電影衰落的根本,畢竟太娛樂化了,根本走不遠。韓國世界級文藝片大導演有林權澤、金基德、李滄東和洪尚秀等人。

他們在歐洲三大的獲獎數量稀少,我相信不少人肯定會有兩個問題。

一是韓國電影拍敢如何如何,敢拍和藝術並不掛鈎,韓國電影藝術是真的不太行。

我認為電影藝術這個東西也能從兩個層面看,古代和近代城市化前的傳統文化藝術,城市化和現代化過後的當代藝術。

古代東方傳統藝術:日本有黑澤明,中國有胡金銓、張藝謀(是不是都定義東方傳統美學)。韓國是林相澤和金基德,金基德還學了不少日本導演,他們的電影對於東方傳統美學藝術影響力有限。

金基德是韓國傳統藝術代表性大導演,2020年去世前獲得過歐洲三大的認可,但和張藝謀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導演,更別提黑澤明了。

現代城市化電影藝術:小津安二郎的城市電影,是否類似侯孝賢之於東方城市電影的影響力。我倒不覺得賈樟柯類似楊德昌,但是也能大概類比一下。

韓國城市化導演最大成就我認為是李滄東,然後是洪尚秀。前者藝術成就不錯,但是作品太少,藝術成就差了點。後者產量太高,藝術成也就那樣了。

韓國世界級類型片大導演就兩個半,一個是「復仇三部曲」的朴贊郁,對於復仇片影響力較大。另一個是《殺人回憶》《寄生蟲》的奉俊昊,對於韓國犯罪片影響力較大。還有半個我認為是《追擊者》《黃海》《哭聲》的羅泓軫,但是差了點。

剩下的韓國導演都是商業類型大片導演,有些導演成就也不錯,像《太極旗飄揚》的姜帝圭,再到《看見惡魔》《好傢夥、壞傢伙、怪傢伙》的金知雲。

另外像《新世界》《大叔》《特工》《南山的部長們》《國際市場》等導演。

但這些電影還是商業類型大片,也就是商業娛樂爽片。上面列舉的已經是非常成熟,以及非常優秀的商業類型片了。但是他們本身對於類型片藝術,類型片風格探索不足,所以影響力也就有限。

一邊走上世界,一邊嚴重衰落?韓國電影怎麼突然不行了

韓國電影衰落的問題之前都是從經濟發展,人口消費能力,再到市場規模,還有美國平台扶持對於韓國創作者虹吸效應等外部角度的分析,這裡從韓國電影內部角度分析一下。

韓國電影過於娛樂化,過於商業化,過於爽片化,藝術追求不足導致電影的影響力有限。根據我的觀察,這電影電影有兩個層面做到巨大的突破,它就能夠穿越時空,受到新時代觀眾的喜歡。

一是對於思想哲學表達上的突破,觸及人類各思想哲學領域的越是長久。

因為電影理論哲學和基礎科學一樣發展早就到了瓶頸期,後面的電影就很難避過這些思想哲學上面的表達。

相反,這個「文本」背後當時社會的人文思想,除非你達到巔峰成為時代的代表,否則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會發生變化,這種「文本」思想也會過時,過氣。

二是對於光與影,還有敘事、剪輯、鏡頭調度和服化道等等電影技術理論基礎。

其一是電影終究還是影像,光與影、視與聽占據了絕對位置之一。其二是電影時長終究是有限的,電影敘事節奏怎麼搞,像「蒙太奇」這種怎麼剪輯也占據了絕對位置。

相反,像現在大家以為的「特效」的技術,除非你的電影美學達到頂峰,並且和某種達到電影哲學級別的電影概念綁定,否則同樣會過氣和過時的。

這裡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1968年東西方都出現對於後世影響很大的大導演,與一個達到哲學級別的類型大片。西方是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東方是同一年胡金銓的《龍門客棧》。

結果就是在電影純粹技術層面,庫布里克的《太空漫遊》的服化道和特效場面至今都有人在學。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和後來的《俠女》在表現輕功,武俠片打鬥的剪輯,動作設計等就過時了。

當然,後來的吳宇森、徐克、包括李安和張藝謀在拍武俠片的時候,都在胡金銓這個美學和動作設計,剪輯等基礎上面學習、繼承、改良、最終發展出了新武俠片工業技術。

胡金銓在武俠片美學、武俠片光影,武俠片敘事,以及武俠片哲學表達上面是巔峰。下一代的華語導演要麼學習他,要麼像吳宇森、徐克、許鞍華等就是他的弟子。

90年代末,台灣大導演李安拍武俠片《臥虎藏龍》要學他,張藝謀拍武俠片《十面埋伏》要學他。2010年後華語武俠片已經非常式微了,唯一拍純粹武俠片徐浩峰,還有《繡春刀》還是得學習胡金銓。

韓國電影輸在哪一點呢?除了文藝片不行,導致電影藝術成就不高。

韓國類型片也非常缺乏像庫布里克,胡金銓這樣有藝術追求的類型片大導演。上面說過,大概只有犯罪片朴贊郁、懸疑片奉俊昊,以及《追擊者》《黃海》的羅泓軫等少數幾個,剩下韓國導演基本上都是商業娛樂爽片導演。

這些電影藝術成就有限,影響力很有限。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題材更新換代太快。

2016年,《釜山行》大獲成功過後,韓國電影開啟由之前全面學習,融合,甚至是抄襲香港電影和日本電影,變成開始全面照搬美國電影;喪屍片,驅魔片,超能力片,現代軍事動作片和國際動作片等等。

零星還是有幾部經典作品,但更多的還是觸碰到現實格局上限,文化和題材上限的爛片。而且,這幾年的韓國電影越來越商業化,越來越娛樂化,所以爛片也就越來越多,最終造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韓國電影走下神壇?2022年8部止損,2023年或是分水嶺

韓國電影本身發展還是好的,娛樂觀眾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文藝首要目標是服務於人民的精神需求,而不是追求藝術去拿獎,因為真正追求藝術的導演從來都是極少數的。該拍什麼樣的電影,才足夠打動觀眾的「體驗型消費」需求,這很好。

韓國電影還是死於現實國家太小,人口有限,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掣肘。

中國觀眾還是少一些電影對於輿論,對於大眾的「教化」的作用吧!再這樣成天批評「三觀不正」禁來下去,人們觀影意願的疲軟會更甚,影院這個商業地產會死的更快,中國將更快的提前進入VR觀影的時代,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未必是什麼好事情。

中國電影現在放開標準是最好的,文藝片,類型片,商業大片廣泛湧現才有希望。

首先,商業類型大片足夠娛樂的作品來帶熱電影院,修復電影市場的活力,提振觀影人群的意願,觀眾只會喜歡看讓人爽的娛樂大片,說教,苦大仇深和過於嚴肅的電影真的沒有吸引力。

其次,現實題材和黑深殘的作品要更多,更深刻,更豐富了。多一點《藥神》才是中國電影當下的正路。畢竟,服務於中國人民的文化娛樂需求,這才是回歸電影的本質——體驗型消費的市場行為。

最後這個成熟龐大的電影市場,他才能養得起追求藝術的文藝片,追求風格化的類型片。

韓國電影倒不能說是中國電影的前車之鑑,畢竟兩國電影市場天差地遠。但還是值得借鑑,當然,現在中國電影被低估的是文藝片,奈何大眾不看文藝片,商業片由於糟糕的市場風氣,跟大多數認知的那樣。

韓國電影發展最好的還是商業片,前十年是韓國商業大片的巔峰,因為沒有足夠的市場支撐,現在韓國市場被好萊塢占領輸出嚴重,今年整個5月韓國電影的票房,加起來都打不過一個《灌籃高手》。

《犯罪都市3》能夠終於止損,並且開始賺錢,除了馬東錫巴掌俠打人看得爽。

如果你和2023年年初其它韓國商業大片比較,你就會發現原因不值一提,這部電影是一個成熟的系列,它是裁縫美國電影最少,韓國學習香港電影,但是本土化已經非常成功的現代警匪動作大片。

韓國電影,確實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