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中國水稻平均產量為什麼不如美國?

遇見觀點 發佈 2023-12-22T15:06:13.454457+00:00

有一則新聞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在2021年,美國的水稻平均畝產是1152公斤,而中國的水稻畝產是948公斤。不對啊,中國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種植國,為什麼一畝產量還不如美國呢?是不是我們的稻種太差了?

有一則新聞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在2021年,美國的水稻平均畝產是1152公斤,而中國的水稻畝產是948公斤。



不對啊,中國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種植國,為什麼一畝產量還不如美國呢?是不是我們的稻種太差了?

中美兩國單產差

說到大米,那可是個大補之物,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口都是吃大米的,而吃大米的人又以亞洲居多,而我們華夏就是最大的消費群體。

特別是袁隆平搞出來的「雜種水稻」,用全球百分之七的土地,餵飽了全球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在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的產量也是最高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我國水稻總產量2.1億噸,種植總面積2992.1萬公頃,換算成畝產量948斤。

另一方面,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作物國家,其稻米種植面積只有一百零二萬五千公頃,只占我們國家的百分之三點四,卻只有九千七百四十三萬三千噸。

平均一畝地能產一千一百五十二斤,比我們多出百分之二十一。這很奇怪,美國人,不是不吃大米嗎?為什麼一畝地的產量,比華夏還高?

如果你對美國稻米的歷史有深入的了解,你就能看出這一點。

首先美國幅員遼闊,按照氣候條件劃分出了多個作物種植區域。

本地的農場主們都有一大片的田地,田地里有成百上千的田地,他們可以根據當地的天氣和市場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物。

例如,在大陸中央,一片長達153.6平方公里的大平原,占大陸土地的五分之一,由此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水稻帶」。

這裡的雨水很多,陽光也很充足,正是稻子喜濕的好地方。

在這些地區中,密州,加州,德州,佛州,路州和阿州是其主產區,占美國大米產量的99%。

這些國家的水稻田,都是規整的,從一百多畝,到五百多畝,都是規整的,不像中國南方的水稻田,是一種參差不齊的水稻田,可以進行機械化作業。

美國人在播種前,都會先用雷射平整一下地面,這樣灌溉的時候,水分會更均勻,節約用水,而且還能減少田埂,擴大農田,提高糧食的產量。



平地之後,不象中國的那種俯身栽種的勞動,而是採取了航空直播的方法。

在這些稻田中,百分之八十的稻田都是旱地,播種機的寬度超過7米,每天可以播種1000畝;其中20%的稻田採用水直播方式,一台飛機一天可以播種4000畝,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美國人種完了稻子,還得給稻子施肥、除草,才能收穫。

當然,這一步還是要靠機器來完成。

農場主將利用無人駕駛的農業機械,來監控農田中的氮肥,並獲得關於氮肥的監控報告,以指導農田的施肥。

根據有關數據,從一九五○年起,美國人就已經開始採用機械化作業,現在美國農民僅有一萬五千人,平均每個農民可以耕種一千三百公頃土地。

這對於普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對於機械師來說,卻是輕而易舉。

美國的水稻,因為機械化和大規模的種植,成本很低,而且質量也很好,價格也很高,利潤也很高。

而美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出口國,其對食品的出口主要是為了獲取食品的價格優勢,進而獲取更大的利潤。

而在中國,水稻的平均產量之所以沒有美國那麼高,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地理位置,在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地方,都有可能種植水稻。

但這些地區,都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區,不可能實現機械化生產,所以都是靠人工。

但是,如果是人工種植,那麼就會有很多的影響,比如在播種的時候,稻穀的損壞,在收穫的時候,稻穀的損失等等,都會造成稻穀的增產和減產。

而且,每個地方的種植方法都不一樣,所以產量也是天差地別。

如:東北地區由於氣溫較低,導致水稻一年僅能種植一季;四川盆地土壤濕度高,霧氣瀰漫,光照不足,影響了作物的種植密度;在雲貴高原這樣的高緯度水稻地區,雖然有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種植密度,但是由於地勢的起伏,不利於機械化種植。

所以有的地方,一般的水稻畝產八千到一千公斤,高產的水稻畝產一千三百公斤,而低產的水稻畝產五百到六百公斤,總體來說,產量並不理想。

對了,美國的雜交稻仍然是從中國進口的。

美國「圓環」種子公司於1979年從中國引進三個雜交稻進行試驗,結果表明三個雜交稻的產量比美國的雜交稻高出165-180%,被美國人稱為「東方魔稻」。

第二年,中兩國簽署了「雜交稻種子生產技術轉移」的協定,中國中派遣了一批專家到美進行技術培訓,並迅速取得了成果。今天,在美國,大約有60%的人在種植雜交水稻,每年大約有600,000公頃的土地。

因此從品種上來說,中國人和美國人,其實差別不大。



但是,如果中國的平原上有1000畝的土地,有良好的氣候和水環境,有很好的耕種設備,那麼,他們還會採用機械化的方式嗎?未必。

怎麼會這樣?

首先,1000公頃的土地由美國人來耕種,也許只要兩個人就夠了。

所以他們決定,今年種小麥,明年種玉米。然後是各種拖拉機,飛機,收割機,一切都準備好了。

一千畝地,三百多個農戶,光是劃分區域,就得花不少時間,而且每個農戶的喜好都不一樣,很難達成共識。

像張三種的是麥子,老李種的是玉米,老王種的是棉花,這些農作物的播種和收割,都有不同的季節,所用到的機器也不同。

而且,單一作物的種植,並不是很大,也沒有形成規模,使用機器也不是很方便。

這就像是一輛法拉利在北京的巷子裡穿行,實在是太難了,一不小心撞到了別人,還出了車禍。

然後呢?

所以,他們想了想,還是拿出了自己的老黃牛吧。

中國大部分的農村,都是這樣,還好,國家對此非常重視,正在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希望能儘快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