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齊國到底做了什麼,讓五國諸侯來淄博?

靈臺發佈 發佈 2023-12-22T15:21:32.079190+00:00

前段時間,淄博燒烤把淄博這個本來有些低調的城市帶火了。於是,網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段子,比如上次這麼多人去淄博,還是五國伐齊的時候。所謂五國伐齊,是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的一次戰爭,當時燕、趙、韓、魏、秦五國聯合攻打齊國,五國聯軍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

前段時間,淄博燒烤把淄博這個本來有些低調的城市帶火了。於是,網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段子,比如上次這麼多人去淄博,還是五國伐齊的時候。


所謂五國伐齊,是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的一次戰爭,當時燕、趙、韓、魏、秦五國聯合攻打齊國,五國聯軍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但之後只有燕軍長驅直入,攻克了齊國都城臨淄(今淄博臨淄區)。我們知道,在戰國七雄中,齊國本來比燕國強大不少,那麼,燕國到底是如何發動並打贏這場戰爭的?


戰國諸侯形勢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要說燕、齊兩國的恩怨,要從一個奇葩國王燕王噲開始說了。


戰國前期,儒墨兩家都比較推崇禪讓制,禪讓學說一時風靡,據說好幾位國君都有禪讓給大臣的想法,但真正落實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燕國國君燕王噲。公元前315年,燕王噲被鹿毛壽和縱橫家蘇代洗腦,想效仿聖君堯舜,把王位讓給相邦子之,出發點可能也是政治改革。但這樣一來,引來了以太子平為首的貴族不滿。公元前314年,太子平聯合將軍市被進攻子之,結果被子之反攻,太子平與市被都死於亂軍之中。


燕國內亂的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在位的是齊宣王,就是成語「濫竽充數」中喜歡聽合奏的那位。齊宣王的父親是齊威王,威王任用相邦鄒忌進行改革,並在桂陵、馬陵兩場戰爭大敗當時最強的魏國,齊國從此躋身為超級強國。宣王野心勃勃,他決定趁火打劫,派名將匡章統兵進攻燕國。五十天後,燕國都城被攻克,燕王噲被殺,子之也被活捉處死。但齊軍在燕都的暴行引發廣大燕國臣民反抗,迫使齊軍不得不撤離。


影視劇中的鄒忌。來源/電視劇《風雲戰國之列國》截圖


燕王噲之子王子職本來在趙國當人質,齊軍撤走後,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將王子職護送回國,燕國大臣立王子職即位,即燕昭王。燕昭王痛定思痛,決定發憤圖強,變法強國。他設下黃金台招攬名士,因為燕國的兩番動亂,客觀上倒是掃清了不少改革的障礙。所以不少外地人才也慕名前往燕國。其中最有名的兩位,一位是魏國人樂毅,曾在趙國為大臣;一位是東周人蘇秦,以縱橫為業,早年貧困潦倒,後來學有所成,也想施展一番抱負。


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閔(湣)王,也就是成語「濫竽充數」中喜歡聽獨奏的那位。齊閔王與父親一樣野心勃勃,並非昏庸無能之君。更要命的是,齊國與趙國、秦國還同盟了。秦國實力就不用說了,趙國則是三晉的首領,還帶著韓、魏兩個小弟。可見,齊、趙、秦三個國家,單獨一個就足以碾壓燕國。能幫燕國對付齊國的,算來算去,只有楚國。但燕國和楚國一個在最北,一個在最南,聯合起來都困難,對齊國造成的威脅更有限。


不過,蘇秦研究的就是合縱連橫,借力打力。既然楚國太遠依靠不上,就只能借秦國和趙國的力。但秦國和趙國都與齊國是盟國,怎麼辦呢?蘇秦敏銳地發現了一點,三國看起來風平浪靜,但都對一塊肥肉——宋國虎視眈眈。宋國都城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因為地處中原要道,定陶在當時是不亞於臨淄的樞紐。三國裡面又以齊國離宋國最近,也就是說,齊閔王奪取宋國的欲望最為強烈。


蘇秦與燕昭王一番策劃後,決定進入齊國當臥底,也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謂的「死間」。這種間諜非常危險,因為身處國外,所以一旦被發現,小命很可能不保;但蘇秦為了施展抱負,同時也感激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卻義無反顧地答應了。前295年,燕昭王封蘇秦為相邦,爵為武安君,出使齊國。蘇秦在出使之前,吹捧齊閔王比當年齊桓公還賢明,自己則是齊閔王的管仲。然後,主動提出齊國攻打宋國比攻打燕國好處大,燕國願意幫助齊國。


之後,蘇秦又見了齊國相邦韓珉。韓珉本是韓國人,也是縱橫家出身,一直主張秦齊聯合。他與秦昭襄王關係較好,齊閔王任命他為相邦,本身也是為了聯合秦國。蘇秦曾與韓珉談話,得知韓珉擔心齊國攻打宋國,趙國會對齊國不利。而蘇秦對韓珉打包票,說如果您讓齊國看重我,我就能讓燕國侍奉齊國,齊、燕聯合,韓、魏自然會跟隨,到時候如果趙國有動作,就一起進攻它。這番話說服了韓珉,於是燕國派將領張㢑率領兩千兵入齊。


蘇秦畫像


不過發生了一些意外,張㢑與閔王居然發生矛盾,結果張㢑被閔王處死。這也許是閔王有意為之,提醒燕國只能是齊國的僕從。這自然讓燕昭王覺得屈辱,但經過大臣勸說後,還是又派蘇秦去齊國請罪,才維持了齊、燕聯盟的局面。沒有趙國插手,卻換成燕國幫助,這對於齊閔王來說並不是壞事,因為秦、燕都不與宋接壤,攻下宋國的好處當然是齊國自己;但趙國卻是離齊國最近的強國,如果聯合趙國進攻宋國,趙國勢必要分取一杯羹。


齊國準備攻打宋國的消息,自然也傳到了趙國朝堂。對於這件事的應對方式,趙國大臣分為兩派,一派代表是將軍韓徐為,他認為齊國擅自攻宋,撕毀盟約,就應該以眼還眼,所以他聯合魏國相邦田文,試圖策反燕昭王,一起攻打齊國。田文就是鼎鼎大名的孟嘗君,本來是齊閔王的堂兄弟,卻因不和而被閔王驅逐,在魏國擔任相邦。他對齊國也一直懷恨在心,一直希望能夠反攻回去。


趙國相邦李兌的看法卻不同。他主張繼續與齊國聯合,因為在此之前,齊閔王曾經派遣過使者到達趙國,承諾把滅亡宋國後的蒙邑送給李兌作為封邑,但自蘇秦進入齊國後,閔王就翻臉不願意給了。所以,李兌不願意得罪齊國,放棄蒙邑這塊肥肉,但又不願齊、燕就此聯合。所以他乾脆揭露了韓徐為企圖聯合魏、燕攻打齊國的計劃,並一針見血指出這是燕國的陰謀。蘇秦一看李兌也不是善茬,居然懷疑到自己頭上,只好勸說閔王暫停攻宋。


蘇秦一看趙國搞不定,就決定又潛入趙國,從趙國內部再破壞齊、趙關係。但他本身就是個明星人物,所以很快又被人察覺。李兌和韓徐為本身就非常厭惡他,於是趁此機會把他囚禁起來。之後又是燕昭王派使者來求情,因為蘇秦與齊國關係匪淺,趙國自然也不敢貿然殺掉蘇秦,也就只好把蘇秦放了。雖然齊、趙表面盟約還在,但經過蘇秦反覆攪混水,兩國關係明顯搖搖欲墜。這下又吸引了秦國相邦魏冉的注意。


影視劇中的蘇秦。來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截圖


當時的北方實際上是秦、趙、齊三足鼎立的局勢,其中趙國又夾在秦、齊中間,又接受韓、魏朝拜;而秦、齊關係又最融洽。所以,魏冉提出一個計劃,就是秦、齊兩大國聯合燕、韓、魏三小國一起,把另一大國趙國消滅。這樣一來,秦、齊就是兩雄並立。為了表現秦國的意願,魏冉還提出「東西互帝」的盟誓。因為當時大家都是王了,王的上面那就是帝。所以秦昭襄王先稱「西帝」,然後魏冉親自前往齊國,請齊閔王為「東帝」,並發出了五國滅趙的邀約。


有秦國撐腰,又能夠瓜分趙國一半土地,對齊閔王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於是,閔王先稱了「東帝」,並接受了秦國邀約。這個消息當然也傳到燕國。如果五國伐趙真的實現,那麼趙國則危若累卵。如果趙國真的滅亡,齊國實力大為膨脹,燕國復仇自然更加無望。那麼,應該怎麼救趙國呢?只能說服齊閔王和秦國決裂。於是,蘇秦建議齊閔王,不如取消帝號,這樣一來,秦國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然後順勢聯合大家攻秦,這樣才能趁火打劫滅宋。


蘇秦的這個謀略可謂一箭雙鵰。一方面,齊國不能因為滅趙而更加壯大,從而威脅到燕國;另一方面,齊國與鐵桿盟友秦國的關係也破裂了,那麼齊國才真的成為眾矢之的。其實說起來,滅趙國對齊國利益更大,但趙國畢竟是大國,真要啃下來也並不簡單;而且齊閔王對宋國蓄謀已久,突然要更改主意,可能也不太情願。公元前288年,齊閔王決定接受蘇秦的建議,取消了「東帝」的稱號,先吞下宋國再說。


趙國本來一直仇視蘇秦,結果被蘇秦救了一命,得知秦國想吞併自己,自然也樂於相助。於是趙王與齊王會見,約定一起進攻秦國,而蘇秦自然是主要聯絡人。為了突出蘇秦的地位,齊國、趙國也都以蘇秦為相邦,並封武安君,和燕國待遇一樣。當然,蘇秦這個相邦,其實是沒有實權的,武安君也只是個虛封,並沒有實際封地。但在名譽上,蘇秦確實身兼三國宰相,同時又拉攏到韓、魏。


公元前287年,五國按照計劃準備伐秦。燕昭王又派遣兩萬軍隊,進入齊國協同作戰。而蘇秦則從燕國出發,先後到達魏、趙,督促兩國進軍。但這次聯合攻秦行動,本來就有些莫名其妙。果然,聯軍還沒會合,大家就相互猜忌。李兌、田文本來就知道齊閔王的心思,而閔王為了爭取楚國支持,還特意邀請楚王相會。這下李兌更加懷疑閔王想通過楚國向秦國講和,方便獨吞宋國。這下,趙國、魏國都不幹了,尤其是離宋國最近的魏國。


儘管五國聯軍當時已經會合,但齊國又同時開始攻打宋國。蘇秦建議閔王,許諾把宋國的陶邑送給李兌,把平陵送給田文。但田文不同意,反而出兵攻宋,還與趙徐為合謀攻齊。這下,五國聯軍無法繼續攻秦。面對這樣的形勢,蘇秦只能勸齊閔王,暫時放棄攻宋,否則天下之兵都會離開秦國,而前來與齊國爭奪宋國。閔王無可奈何,只能退兵。五國聯軍這時候就非常尷尬,而秦國也就是順水推舟,取消帝號,與五國講和,之後又割地給趙、魏。


五國軍隊各回各家後,趙國將軍趙梁進攻齊國,當然,這只是試探性的小戰,沒有掀起太大波瀾。雖然將軍韓徐為是堅定的伐齊派,但相邦李兌仍然認為秦國威脅更大。當時,韓珉已經不在齊國,但他仍然上書齊閔王,希望重新召回他為相邦,讓秦、齊兩國再度聯合。同時,秦國內部也有人支持秦、齊聯合。這當然也符合閔王的利益,於是閔王又重新任命韓珉為相邦主持攻宋。秦國同意齊國獨自吞併宋國,同時齊國也答應秦國進攻魏國安邑。


影視劇中的齊閔王。來源/電視劇《風雲戰國之列國》截圖


取得齊國支持後,秦國即開始攻打魏國。魏國害怕齊國也來攻打,就想先和秦國講和。如果秦、魏一講和,魏國自然又能騰出來和齊國搶宋國了。於是,蘇秦又前往魏國,勸說魏王不要講和。但魏王很快發現,齊國早就同意了秦國吃掉安邑。魏王非常生氣,就把蘇秦關了起來。後來經過蘇厲勸說,才把蘇秦釋放。據說蘇家有五兄弟,都是縱橫家,老大就是勸燕王噲禪讓的蘇代,蘇秦則是小弟。此外還有蘇辟、蘇鵠,名聲不顯著。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終於如願以償吞了宋國。然而,禍患也就接踵而至。齊國滅亡了宋國,國力迅速上升;並且深入中原,給三晉帶來不少壓力。但三晉礙於秦、齊聯合,除了趙國試探性進攻過,不敢輕易動手。因為齊國滅宋實力大增,對秦國東出自然也造成了很大障礙。田文趁機去聯合魏冉,而魏冉也想把陶邑據為己有;趙國的金投也極力撮合秦、趙伐齊,韓徐為對齊國更是咬牙切齒。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搖身一變,反而成了五國伐齊的盟主。


公元前285年,秦將蒙驁統兵,向韓、魏借道,攻取了齊國九個城。之後,秦昭襄王親自前來,與魏、韓兩君相會。此時,燕昭王也開始放棄偽裝,進入趙國與趙王相會。就這樣,秦、韓、魏、趙、燕五國達成聯盟,又推舉燕國的樂毅作為聯軍統帥。樂毅本是趙國人,熟悉趙國情況,此時兼任燕、趙兩國相邦,表示趙國對其的信任。蘇秦當時還在齊國,上書勸說趙王不要與秦國結盟。這當然只是表面工作,不符合蘇秦的內心想法,趙國當然也已經箭在弦上。


同年,五國聯軍浩浩蕩蕩,攻取了齊國的靈丘。齊閔王這時也慌了,派觸子率領全國主力軍隊,在濟水迎戰聯軍。其實,齊軍本來可以藉助地理優勢以逸待勞,但齊閔王卻急於求勝,讓觸子速戰速決,威脅說如果不出戰就殺光你的族人,毀滅你的祖墳。觸子只好硬著頭皮渡過濟水,結果臨陣交戰即鳴金退兵,大概還沒有布陣完畢就遭到攻擊。五國聯軍趁機挺進,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齊閔王終於發現了蘇秦的真正身份,以反間罪將蘇秦車裂於市。


這正是燕國報仇的最佳時刻,樂毅辭退了四國的軍隊,獨立率領燕軍攻向臨淄。而齊軍殘部由達子統帥,駐紮在臨淄西門以西的秦周,作為臨淄的最後一道屏障。此時,達子見將士士氣低沉,要求齊閔王發出賞金,但閔王又吝嗇了起來,或許還沉浸在齊軍百戰百勝的舊夢裡。而燕軍當時正士氣昂揚,與齊軍一交手果然大勝,齊統帥達子也戰死沙場。此時,齊國主力已經損傷殆盡,而臨淄近在眼前。


樂毅畫像


此後的故事就沒有懸念了,臨淄被攻破,齊閔王本人也逃了出去,之後又與前來援助的楚將淖齒發生矛盾,齊閔王被淖齒所殺。之後樂毅在齊國五年,先後攻下七十多城,只有莒縣(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青島區)沒能拿下。之後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不信任樂毅。在即墨的齊國大臣田單趁機施展離間計,讓燕惠王用將軍騎劫代替樂毅,之後又施展火牛計擊敗燕軍,殺死騎劫。田單又到莒縣接回閔王太子法章,立為齊襄王,齊國才得以復辟。


綜觀五國伐齊之戰,可以發現最精彩的並非戰爭過程,而是事前的合縱連橫,蘇秦則是這一切的總導演,儘管最終因為間諜任務敗露被殺,但他仍完成了使命。當時不少人看不起他,認為「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以致導致後世蘇秦事跡混亂,這是不公正的。《史記·蘇秦列傳》關於蘇秦合縱攻秦的記錄,基本上都是小說家言,不能算數。所幸西漢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學者才從中鉤沉和考證了真正的蘇秦往事。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