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下的魚群引熱議,幾十斤鰱鱅到處都是,這是一件好事嗎?

梁雯泊 發佈 2023-12-22T15:50:53.255550+00:00

近日網絡上所傳播的一段視頻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在視頻中三峽大壩下方聚集著大量的魚群,最小的魚也達到了20斤以上,少量的甚至都已經達到了100斤左右,這是鮮有的現象,那麼這種奇象究竟為何產生的呢?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子

長江水域的魚類種類高達350種左右,淡水魚的數量就達到了324種,遠遠比其他水域的淡水魚種群數量多的多,曾經實施禁漁政策後,長江魚群的現狀令人們不禁好奇。

一段航拍視頻中三峽大壩下魚群密集的畫面在網絡上熱傳,不計其數的鰱鱅和鱤魚「群游」水中,該畫面十分震撼。

不少網友看到這樣的現象也表示很驚訝,這樣的現象究竟是不是好事?這樣的現象會不會導致長江資源發生巨變?會不會導致其他魚類資源繼而出現問題呢?

不得已的「禁漁」制度

近日網絡上所傳播的一段視頻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在視頻中三峽大壩下方聚集著大量的魚群,最小的魚也達到了20斤以上,少量的甚至都已經達到了100斤左右,這是鮮有的現象,那麼這種奇象究竟為何產生的呢?

作為我國最長的一條河也是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一條河流,在千百年以來一直都與人類保持著和諧、平衡的關係。

但是這種局面很快便被打破,隨著生態模式遭到了破壞,長江的水域生態環境迅速惡化、水生生物資源也持續性的衰退。

為了捕撈到更多的魚,周遭的漁民們不惜使用多種非法捕撈的工具大肆捕撈,致使許多原本種類、數量繁多的物種達到了瀕危的程度。

早在2003年的時候長江幹流和一些重要的支流會實行春季禁漁,時長大約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當禁漁時間過後,漁民們捕撈的更加嚴重,甚至連僅幾個月的幼魚都不放過。

如果一直不管理,這樣持續下去,很難想像長江會面臨怎樣的下場,為了修復長江的生態系統、環境,中央頒布了禁漁的制度,那麼這個制度所規定的時間又有多長呢?

長江里最常見的魚的種類為青、草、鰱、鱅,他們通常的生長繁殖周期大約在四年左右,光一代是遠遠不夠彌補之前漁民們過度打撈所造成的後果的,起碼需要2~3代的時間。

所以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的建議下,我國將長江禁漁的時間定為10年,在此期限之內,有利於瀕危物種魚類的繁殖,種族數量在顯著增加的同時也有利於長江整體生態環境的修復。

很多人會很好奇,為什麼三峽大壩水下聚集的魚類身影中沒有看到中華鱘呢?它是不是滅絕了?

截至目前為止中華鱘還沒有滅絕,只是相較於以前數量上有所減少,中華鱘被譽為「長江活化石」,是長江里最大的江海洄游魚類和旗艦物種。

在實施禁漁的過程中發現有多名居民對中華鱘進行捕撈,中華鱘的體重和體長十分驚人,在捕撈的過程中是很具有難度的。

為此漁民們專門為它量身定做了屬於它的專屬漁網,在捕撈的時候中華鱘還甚至將漁網差點衝破,中華鱘的市場價格很高,為了得到高收入的部分漁民不顧中華鱘瀕危的風險,依舊大肆捕撈這也就造成中華鱘的數量越來越少。

為了將中華鱘保護起來,決定採取多種綜合性的保護措施,首先建立和管理保護區域,讓中華鱘有穩定的棲息地,讓它們的產卵地點和洄游通道固定,這樣可以增加中華鱘的數量。

第二點便是對中華鱘的捕撈實行懲罰措施,對於違反規定的人進行嚴厲的懲罰,可以保證中華鱘的數量不會得到下降,減少對中華鱘的威脅,第三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人工增殖放流。

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國家對三峽生態環境的管控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對於以捕撈為生的漁民們卻難以理解這樣的做法,覺得國家這麼做完全是斷了他們的生存之路。

甚至有的地方的漁民們還聯合起來寫了聯名信希望可以暫停實施禁漁,給百姓們一條生路,國家自然是不會同意的,那麼全面實施禁漁以後,打漁為業的漁民們該何去何從?

漁民們該何去何從

「水裡一條龍、岸上一蟲」用來形容漁民們最為貼切了,漁民們普遍年紀都偏大,接受的文化教育也不多,只有捕魚這一項生活技能。

像當地的漁民一般都會子承父業,整個家裡的收入都是依賴著在三峽捕魚,但如今政策出台,不得不響應政府、國家,但無一技之長的漁民們究竟該怎麼辦?

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只是少部分漁民,大多數漁民每天所捕撈的數量都是有限的,他們也不想自己自私的行為造成日後自己丟失了「飯碗」,畢竟自己的收入都來源於大自然的饋贈。

但有的漁民們一旦不再捕魚,都不知道自己該去往哪裡,前途是一片黑暗,自己家的收入也面臨直線下降的趨勢,一家人的生計都成了未知數。

身邊曾經的漁民夥伴們都在積極響應,自己在這種時刻如果不響應號召的話,便會被眾人所非議、排擠,但是如果響應了,以後的生活又該從何保證,兩種情況和對未來的迷茫使漁民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中央和地方考慮到漁民們所處的困境,便對漁民們給予了相應的補貼,為了守護長江生態,漁民們從江上打魚人紛紛轉型。

家住四川瀘州蔣灣村的漁民張淀明曾是24年的漁民,在赤水河上一直都過著捕魚為生的生活,在2017年的時候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始大力發展種植業以及水產養殖,一年的收入達到了8萬元左右,比曾經打魚還多出一萬多的收入。

看到自己的收入穩健上升,張淀明也高興得不得了,身邊很多漁民夥伴看到張淀明的生活蒸蒸日上也開始加入張淀明的隊伍之中,一同轉型,也為國家減少了一些壓力。

政府對於轉業的漁民們都秉持著發展產業、務工就業、支持創業以及兜底幫扶的理念和政策,希望漁民們可以在轉型後過的比以前更加滋潤。

除了支持部分漁民的創業想法以外,最多的便是安排合適的崗位給一些需要幫助的漁民們。

在重慶涪陵地區的劉加祥也深受此政策的恩惠,劉加祥捕魚已經40年之久了,加上歲數已經57歲,想在社會上再找合適的工作是很有難度的,為此政府便邀請劉加祥及其妻子加入清漂隊一同工作,清漂隊就是在清漂船上對江上的垃圾進行處理,他們的這個職業也被親切的稱呼為「江上美容師」。

相較於曾經早出晚歸,不規律且收入不穩定的捕魚生活,現在更加穩定了,兩人每個月的收入加在一起有5000多元。

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固定,雖然收入比以前少一些,但是給的福利待遇還是很好的,覺得政府最起碼沒有讓他和妻子失業,有了一定的保障,有的人當起了「江上美容師」,有的人則當起了「長江保衛員」。

陳文學自從轉業以後便配合漁政執法部門對一些非法捕撈的人員進行違規漁具的收繳,在接到群眾舉報後的陳文學會立刻和其餘同事一起,前往事發地點對漁具進行沒收和口頭的教育。

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犯錯的人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會造成生態破壞,從「靠江吃江」變為「守江衛江」,體現了自己對於長江的熱愛和敬畏之情,也響應了國家的號召。

如今三峽壯觀的魚群密集的景象還是因為實行了十年禁漁,那麼現在魚群這麼多會不會再次導致生態失衡呢?對現在的現象到底應該干預還是任其發展下去呢?

魚群泛濫該如何應對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顧慮還是因為鱤魚食量巨大,害怕它會將同水域的其他種類的魚給悉數吃光,鱤魚究竟是什麼魚?會構成這麼大的威脅嗎?

鱤魚屬於鯉魚種類,屬於大型上等的可食用魚,一些鱤魚的體長甚至超過了2米,被稱之為「水老虎」

在視頻中和鰱鱅的比例達到了1:1左右,是長江中的頂級掠食者,擅長以高速追捕獵物。

鱤魚的所到之處都會造成魚群炸水的現象,體型稍小的一些四大家魚很容易成為鱤魚口中之食,那麼人們的擔憂會成真嗎?

從視頻里我們可以看到,在鱤魚附近的四大家魚並沒有被鱤魚所吃掉,鱤魚每天雖然會吃掉其體重10%~20%的魚,卻只會對一些老弱病殘的下手,對於健康的魚並不會構成相應的威脅。

鱤魚將這些魚吃掉,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利於其他魚種發展,其他魚種會發展的更加強壯、健康,鱤魚吃魚也是生態系統中自我平衡的一種體現。

如果沒有鱤魚,四大家魚大量繁殖的話也會造成生態系統不平衡,不如藉此機會讓鱤魚把老弱病殘的其他魚類消滅掉。

在十年禁漁之後,魚群的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的提升,這是好的現象。

長江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其水域中所有的水生生物都是互相制約的關係,魚類的種類越多不代表生態的負擔越重,而是整個系統活力以及穩定性的提高,野生魚類的恢復,有助於我們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畫面。

鱤魚數量增多也只是「短期優勢種群」的現象,當繁殖期和完整生態鏈自我修復和結束以後,便會再一次達到平衡的狀態。

在這樣的環節里,鱤魚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對鱤魚進行人為的干預,反而才是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

對於鱤魚的數量不斷增長我們並不能用極端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要用顧全大局的想法去看待,既要保護鱤魚的正常生長繁殖,又要保護生態平衡,採取適當的措施,實現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雙贏。

結語

如果不實施十年禁漁的政策,現在的長江流域的魚群們很多都可能面臨滅絕,在漁民們的過度捕撈之中不斷的流失。

現在魚群們種類增多的現象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在增多的同時也確實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我們努力的成果,我們要肯定國家實施的政策,這是一件好事。

按下了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加速鍵,鱤魚和鰱鱅等也會保持他們內部自己的平衡,這是不需要我們去擔心的。

大家對於這種現象持有怎樣的看法呢?到底我們應該進行人為干預還是任其發展?

閱讀此文後,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