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諸多大學發展有何顯著特點,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

夕顏talk 發佈 2023-12-22T16:02:16.234236+00:00

文 | 夕顏TALK編輯 | 夕顏TALK歐洲的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大學,它的傳統和模式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它的精神也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它的影響力也很大,就象瓦爾特.呂埃格所指出的那樣,在歐洲沒有一所學校能夠把它的影響力擴大到全世界,歐洲的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文 | 夕顏TALK

編輯 | 夕顏TALK


歐洲的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大學,它的傳統和模式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它的精神也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它的影響力也很大,就象瓦爾特.呂埃格所指出的那樣,在歐洲沒有一所學校能夠把它的影響力擴大到全世界,歐洲的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歐洲「中世紀大論」對當代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樣的來說的話,其實對歐洲中世紀的大學發展特徵進行分析與整理,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的發展壯大:宗教和政府的博弈

歐洲的大學都是在沒有什麼財產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甚至連一棟單獨的教學樓都沒有。那時候,學校里的課堂、寢室,其實都是租給城裡居民的房子。因為沒有民族、國家等進入學校的要求,學校里的同學們,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在風俗習慣等問題上,總是與當地的居民發生矛盾,所以,老師和同學們,在最初的課堂中,都是處在劣勢的位置。但是,在歐洲,由於大學的發展與擴大,以教宗為表徵的教會力量,以及以君主為表徵的世俗力量,都開始意識到了它在維持自己的權威方面的巨大作用。因此,兩個組織都採取了行動,通過簽訂「契約」,從各個角度向大學靠攏,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對大學的保護,但實質上,卻是一場對學校的掌控權之戰。

12世紀末,羅馬教會發布了一條關於師生居住權利的法律,那就是在沒有得到學生和學生的允許之前,不得再要求師生居住在自己的房間裡。另外,在教會力量的協助下,學校授予教授執照的權力也得以落實和落實。教宗何諾利斯三世在巴黎頒布了一條法令,凡是符合一定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張教學許可證,這就打破了教宗只能得到一張教學許可證的傳統。教宗尼古拉斯四世發布了一條法令,這條法令不僅保證巴黎城的所有學生都能得到一張教學許可證,而且還將這條法令推廣到了全世界。它為歐洲各國的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為歐洲各國學者的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以王室為首的非正統力量,在這場對學院的爭奪戰中,也毫不遜色。

公元1155年羅馬國王腓特烈一世發布了一項《安全居住法》,這是他第一次以合法的方式,賦予了學生們在這座城市中生活的權利,這也為學生們在這座城市中生活提供了最好的保護。這一點,從《安全居住法》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名學生因為生意上的糾紛而被指控,那麼被指控的學生就有權利請求將被告帶到自己所在的大學裡,或者請求將被告帶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裡的大法官面前,這就是所謂的大法官和大法官的權力。而在14世紀中葉,法國王腓力四世的統治,也開始慢慢放寬了學校的稅收和軍餉,不僅禁止學生們騷擾學生,還禁止學生們敲詐學生,而且還允許學生們隨身攜帶的所有東西,包括日常用品,都可以免稅。

在不斷的鬥爭與奮鬥中,歐洲中世紀的各大學院逐步取得了諸如居住權,免稅,免稅權,頒發執照,司法自治權,罷課權,遷徙權,完全改變了學院原來在地方上的不利處境,從而奠定了後來歐洲中世紀的繁榮發展的基石。

二、大學職能的轉變軌跡:由單一走向多樣

從歐洲中世紀的大學誕生之日起,它的功能或者說它的任務就成為了一個在整個高教發展史上永遠不變的話題。至此,「育才」、「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功能論,以及「四項功能論」中新增的「文化傳承」功能論,均已形成一種範式。但是縱觀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其功能在現實生活中卻呈現出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變化趨勢。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並為後世所借鑑,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開拓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更傾向於把研究和社會服務放在一起。查普林曾經對此做出了如下判斷:雖然有一些老師在其所在地區任職,而且其目的也包括了尋求真相,但是,它的首要任務並不是為人所知,它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學,不管是什麼級別的教育,它都是以教學為主的。

事實上,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在其產生之初,其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學生。就學校的本質而言,它以職業教育為主,比如薩拉諾大學以醫科為主,而博洛尼亞大學則以法律為基礎,以專業為基礎,以實踐為基礎。大學畢業後,他們的就業方向也反映了他們的教育功能,大學畢業後,他們通常會從事秘書、公證和法官等工作,而在大學畢業後,他們則會為教會、世俗政治或城市服務。所以,在歐洲大陸地區,在中世紀早期,大學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

到了中世紀後期,由於一個民族國家的出現,早期的大學所享受到的自由越來越少,為了保證自己的存在,大學已經成為了一種工具,特別是在歐洲中現代的大學思潮以及它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之後,它更多地承擔起了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服務的責任。

在柏林大學功能演變過程中,其創始人洪伯格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人文主義的指導下,他主動成立了學院,開啟了學院研究的先河。正是這種科研功能的建立,使得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才得以在絕望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可以看出,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大學的功能是不斷地被建立起來的,從中世紀早期的單純的教學功能,慢慢地發展到了教育、社會服務和科研研究等多種功能,這就為近代大學功能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大學自治的大致發展脈絡:興起一繁盛一衰落

歐洲中期高校自主性的出現,與其對高校的重視程度是分不開的,即「協會」是分不開的。歐洲中現代大學的自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的行業自治,它的主體是師生,這就產生了「教師大學」與「學生大學」這兩種模式。巴黎大學是一所「教師大學」,它的特點是:老師們可以選舉校長,可以分配教學任務,也可以管理所有的事務。

博洛尼亞大學是「學生大學」的典型,從學期開始,到課程安排,到學費的選擇,甚至是導師的選擇,都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歐洲後來建立的一些大學,主要是以這兩個模型為藍本。但無論這種自我管理的方式如何,都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學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它擁有制定章程、聘用教師、招收學生等權力,實際上,它與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歐洲中世紀,大學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實力還很弱小,後來因為教會和國家的插手,他們才能利用自己的特點,在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比如,高校有專門的法院,只有在高校法院才能對學生的犯罪進行審判,其他組織和人員無權干預;在學院中,不但老師和同學享有免稅,而且所有與學院有關的人,例如書商,書本的訂書匠,以及敲鐘的人,都享有免稅的權利;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介入到學校的管理之中,還可以享有一定的公共權力,這也是為什麼中世紀的大學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的原因。

可是由於教會和國家對大學的掌控力越來越強,過去以開放、國際化為目標的中古時代,大學逐漸地走向地方化,以前可以在大範圍內自由活動的教師和學生,現在卻成了一個狹隘的空間,他們的學術影響力一天不如一天。到了中世紀後期,由於「大學」已經徹底落入了「政府」的掌握之中,「大學」的自主性逐漸喪失,甚至一些重要的大學直接成為政治力量,在各階層的鬥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高校對政治的直接干預,使其逐步背離了學術之正軌,從而導致高校走向滅亡。曾經被查理五世尊稱為「國王的大公主」的巴黎大學,隨著它與大學的分離,它所獲得的一切權利也隨之煙消雲散,巴黎大學從「大公主」變成了一個「女僕」。由於巴黎大學的自我管理能力被削弱,中世紀的大學自治也隨之消亡。

四、大學教育目的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求實致用性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以培養醫生、律師和牧師為主要目的,以培養出一群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性人才為目的。就民族而言,其目標在於培育具有專業知識與文化素質的公務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想要在學校里學到一些東西,以滿足社團的發展。美國教育歷史學家布魯柏克曾經給歐大陸上的大學以「職教」的地位進行了界定。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歐洲中古時期的大學,其教育宗旨是培養具有一定知識的專門人才,具有世俗性和求是致用性。

歐洲中世紀大學注重求是致用性的辦學宗旨,主要表現在學科設置、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在中世紀,博洛尼亞大學就是一所法律類的學院,薩拉諾大學就是一所醫學類的學院,而巴黎大學就是一所神學類的學院,這三所學院都是以法律類、醫學類和神學類的學院為主要課程。歐洲中古時代的大學,除開設四個主要科目之外,還有《幾何學》、《天文學》等有關人類身體與大自然的科目。

歐洲中世紀各高校人文學科的課程程,包括「七藝」,亞里士多德邏輯,普利士興語法等等。所謂「七藝」,就是歐大陸在希臘和羅馬時期,所開設的一門普通課程。可以說,民法和教會法是法學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課程,教材以《民法類編》與《古代法令》為主體。其中,以《熱症編》、《飲食篇》等為代表性的醫療教科書有《醫門的律例》;而《意見集》與《聖經》是經典的神學教科書。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歐洲中世紀的高校因其追求實用而具有鮮明的特色,從而使其在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教材選擇等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實踐特色。

五、大學教學方法的特點:經院式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教育方式極為單一,以學院型為主,以授課與畢業論文為代表。當然,中世紀大學的授課方式與近代的授課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有著一定的程序性,要求老師首先朗讀並對經典作者的原著進行詳盡的講解,之後才能對關鍵的章節進行點評,而學生之間的討論依然是基於老師的提問。很顯然,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而老師則是決定授課速度的關鍵。為了讓學生們對課程更加熟悉,更好的記錄,老師們上課的時候,都是放慢速度。

在歐洲,學校教學有兩類,一類是常規教學,另一類是臨時性教學。所謂「一般教學」,其基本要件有三個:第一,在教學體系中有明確的內容;二是有相應的教學資質證書的老師;三是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通常安排在早上,地點多局限在校園內。短期授課並不在本校的系統之內,一般是在午後,由還沒有拿到正規教育執照的見習老師負責。雖然這兩種講授方式在表現形式上有差異,但是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以老師的解釋與指導為主要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掌握。在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等條件下,學院派的授課方式在中世紀的大學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爭論是歐洲中世紀的一項重要教育手段,曾經一度盛行於各大高校。論證教學作為教學手段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有著重大的意義與功能。辯論賽不但能協助老師解答課堂上遇到的疑難問題,更能給同學們一個實戰平台,讓同學們能適時地把理論與理論付諸於行動。

爭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在教室里就某個問題展開的爭論,通常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來討論,也可以是自己從正面和負面兩個方面來討論。二是自由討論,通常是在四月齋或聖靈節之後進行討論,討論的話題已不限於學術性問題;場地擴展至公開場合,並不限於課間。辯論不常公開自據,參會者已不限於師生,人人皆可參與,且無任何條件。但是,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爭論,都應該遵循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所規定的邏輯原則。

老師們採取的是兩種主要的授課方式,一種是講授,另一種是辯論,在與同學們一起探索疑問的同時,老師們不但可以提升同學們的思辨、推理能力,還可以讓同學們逐步養成通過探討、辯論等方式來尋求知識和真相的思考方式,從而養成不迷信權威,善於辯論,追求學問的良好的學習氛圍。

結語:

中世紀的大學是專業化的、國際性的、行會性的高等學府,它的產生與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貴族階級的興起和對世俗化教育的需要,是推動歐洲中世紀大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育的重新興起,不僅為近代西歐的高校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學術根基,而且在近代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追求學問之風。在這一時期,各大都市工商階級之間所形成的各種行業協會,成為了歐洲中世紀大學出現的主要機構。它誕生以後,很快就在歐洲地區的文明交流和文學復興,宗教改革,啟蒙等諸多方面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瓦爾特·呂埃格.歐洲大學史[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8、89.

【2】張斌賢,孫益.西歐中世紀大學的特權[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8、l9.

【3】E·P·克伯雷.外國教育史料[M].華中師大教育系,等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170、17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