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盛世中的迷途者

中華書局 發佈 2023-12-23T03:13:08.121783+00:00

這首《早寒江上有懷》,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嘆賞,但是大多把焦點集中於首聯。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首《早寒江上有懷》,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嘆賞,但是大多把焦點集中於首聯。比如清代著名詩論家沈德潛就評價這一聯:「起手須得此高致。」

相比之下,「迷津」這兩句似乎不太受人關注。或許是因為,這一句雖然暗藏典故,但這典故在古人看來,有些稀鬆平常,平常到不必理會。然而,要了解孟浩然的一生,體會孟浩然的心境,今天的讀者恐怕還要從「迷津」這兩句入手。

[清]王翬《孟浩然詩意軸》局部

「津」,是渡口的意思。《論語》中記載,有一次孔子外出,找不到渡口,正好看到兩個人在田地里耕作,於是就讓子路去「問津」,也就是打聽渡口在哪兒。其實這兩位農人都是隱士,他們不僅沒有正面回答子路的問題,還對孔子奔走四方、積極用世的態度作了一番嘲諷。

孟浩然在詩中使用這個典故,實際上是在說自己不知道人生的路途該往何處去,反映了他在出仕與歸隱兩種生活之間彷徨的心態。

如果我們翻開孟浩然的詩集,就會發現,他的詩句中經常提到「問津」這個典故,而「迷」這個字眼更是反覆出現,比如:

余復何為者,棲棲徒問津。(《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

誰憐問津客,歲晏此中迷。(《游江西上留別富陽裴劉二少府》)

負郭昔雲翳,問津今亦迷。(《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

……

縱覽孟浩然一生的行跡,用「迷途者」這個詞來形容他,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選項。

《孟浩然詩集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1

孟浩然是襄陽人,生於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青年時期的孟浩然,在鹿門山一帶隱居,有時也到各處漫遊。從年輕時起,孟浩然就流露出對文學的熱情與才華。正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說:「晝夜常自強,詞翰亦頗工。」(《書懷貽京邑同好》)「少年弄文墨,屬意在章句。」(《南歸阻雪》)

四十歲之前,孟浩然一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不過,在此之前,他也與一些地方官員有過交往,這一點從他詩集中的作品可以看出。著名的《望洞庭湖上張丞相》,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從「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兩句可以看出,此時的孟浩然已經有用世之志。

四十歲這年,也就是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終於來到京城參加科舉。當時的孟浩然已經名滿天下,正如李白所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又據盛唐詩人陶翰記載,孟浩然初到京師,「京師詞人皆嘆其曠絕也」。

《李太白全集》(中華國學文庫)

然而,這次應考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關於失敗的原因,我們今天也難以詳細知曉,只是從他相關的詩作中隱約看出,無人舉薦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比如他在《留別王維》中寫道:「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在《田園作》中,他又說:「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誰能為楊雄,一薦《甘泉賦》。」

離開長安後,孟浩然曾到吳越一代漫遊,之後便回到故鄉隱居。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署孟浩然為從事,孟浩然由此跟隨張九齡巡查各地,祭祀山川,並多有唱和。這算是孟浩然一生中僅有的官場履歷。

《張九齡集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2

關於孟浩然為何官場失意,古代筆記小說中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與王維及唐玄宗有關,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當孟浩然遊歷京師時,王維已經是「待詔金鑾殿」,於是邀請孟浩然入內署談論文學。誰知唐玄宗突然造訪,孟浩然慌忙之間藏入床下。王維害怕得罪,於是將實情稟明玄宗。

唐玄宗早就聽說過孟浩然的大名,因此不怒反喜,還召見了孟浩然,並讓孟浩然吟誦一下近來的詩句。於是孟浩然吟道: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弊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這幾句出自《歲暮歸南山》,本是孟浩然的名作,然而詩中的一個「棄」字卻惹惱了唐玄宗。唐玄宗一向以明主自居,聽到孟浩然這兩句詩中隱然抱怨自己不舉賢才,於是怒道:「明明是你自己不求上進,怎麼反而誣衊朕?」從此以後,孟浩然再也沒有得到出仕的機會。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其實,上面所說的這個故事,經過現代學者的考證,一般認為是不足為信的野史傳說。因為它既不符合王維、孟浩然二人的行跡,也與《歲暮歸南山》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不甚契合。

然而,這個故事在古代卻極有市場,很多筆記、詩話都轉相抄錄。宋人魏泰就說:「世傳如此,而《摭言》諸書,載之尤詳。」由此看來,雖然我們不能將這個故事作為孟浩然宦途失意的真實原因,但它背後所流露出的某種文化心態,卻值得重視。

或許,古人只是需要一個解釋,需要有一個故事來告訴他們,為什麼在那個號稱「開元盛世」的時代,像孟浩然這樣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最終只能成為一個「迷途者」。

《唐代科舉與文學》(傅璇琮文集)

3

在唐代,科舉制度逐漸發展,給了文人們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也帶給了他們更多的希望。因此,在唐人的詩集中,隨處可見他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讚頌。比如李白就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王維也說:「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然而,機會和希望並不一定能轉化為成功。有唐一代,詩名顯赫而終身沉淪者,同樣俯仰皆是。而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代表。同為唐人的殷璠,在他所編選的《河嶽英靈集》中,有這樣一番感慨:

余嘗謂禰衡不遇,趙壹無祿,其過在人也。及觀襄陽孟浩然罄折謙退,才名日高,天下籍甚,竟淪落明代,終於布衣,悲夫!

殷璠的這段話,或許道出了唐代文人們的心聲。當他們在感嘆命運對孟浩然的不公時,或許也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

李白一生的偶像

《孟浩然詩集校注》(中華國學文庫)

[唐]孟浩然 撰 李景白 校注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6115-1

58.00元

內容簡介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詩風平淡自然,為盛唐山水田園詩開風氣之先,深受李白、杜甫、王維景仰,與王維並稱「王孟」。

李景白先生《孟浩然詩集校注》,校勘仔細,徵引富贍,對難詞、典故、史實、人名地名等作翔實注釋,詳明本源,標註出處,兼疏通詩句義蘊,通俗易懂,同時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多種孟浩然集注本中成就較高、具有特色的一部。

《校注》以明刻四卷本為底本,參校宋蜀刻本、明活字本等十餘種版本,詳列異文,並力求通過分析文字及詩意,進行是非優劣判斷,以求古本之真。並輯錄古人相關評語,附在每首詩之後。卷末附錄歷代評論、傳記資料和唐本孟浩然集的原序。

目 錄

<<<滑動查看本書目錄>>>

內頁欣賞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