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飢餓,永遠不要再來,哪怕半次也不要

詩道駿言 發佈 2023-12-23T13:02:33.921753+00:00

老夫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的人,對於那時普遍的飢餓有親眼目睹,更有切身感受。1958--1959年,大煉鋼鐵,農民各家砸了鍋,大家吃集體食堂。

作者:詩道駿言

老夫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的人,對於那時普遍的飢餓有親眼目睹,更有切身感受。

坐標河南北部農村。

聽母親講,1958--1959年,大煉鋼鐵,農民各家砸了鍋,大家吃集體食堂。剛開始伙食還不錯,有白面饅頭,甚至有肉吃。但是,沒過兩個月,集體倉庫見底,伙食變成了紅薯麵糊糊加干紅薯葉,黑窩窩頭。到1960年,普通農家幾乎家家斷糧,靠吃樹葉、野菜、榆樹皮勉強續命。餓的雙腿浮腫的人比比皆是,老弱病殘因此死掉的,也屢見不鮮。我的三奶奶,徒步走20多華里,去漳河灘采捋榆葉、槐葉,回來的路上餓得昏死過去。被村民發現,通知她上小學的兒子,學生們七手八腳把她抬回家。學校的校長,同情她一家無米無糧,讓她的兩兒子把學校一籮筐爛掉的紅薯提回家。三奶奶把爛紅薯削掉爛的部分,洗乾淨,用小石磨磨成漿子,做了一鍋涼粉,全家吃了一次飽飯。二十年後,三奶奶提起那個經歷,還感念是馮校長救了她一家的命,馮校長是好人。

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主食是紅薯面窩頭,小米稀飯,紅薯麵糊糊,白蘿蔔醃製的老鹹菜。只有在麥收季節,從生產隊分到了新麥子,才可以吃十天半月的白麵條。

因為飢餓,小孩子們想方設法找吃的東西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挖田鼠洞,從裡面挖出發霉的糧食,如果挖到了,那高興勁兒無異於發財!打到麻雀,用泥巴包裹上,然後用火燒烤,烤熟了掰開吃。在野外找野鳥的窩,如果有鳥蛋,也會把鳥蛋吃掉。

春天夏天到果園偷青澀的杏子、桃子吃,到菜園偷茄子吃;秋天,偷玉米、紅薯,在野外燒著吃。甚至鑽進生產隊羊牛馬的馬棚里,偷馬吃的黑豆,偷牛吃的豆餅,都是是經常事兒。

如此種種,並非個別現象,所有不良行為都源於一個原因——餓。

六、七十年代的貧窮和飢餓,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場噩夢,對我也是。

希望那種日子永遠不要再來,半次都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