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對話| 中國雜交水稻專家 紮根馬達加斯加十幾年

大風新聞 發佈 2023-12-24T11:44:19.679196+00:00

在距離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里外的馬義奇鎮,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試驗田裡,65歲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專家胡月舫正與當地農民們一起搶收本季的最後一批水稻。

5月的馬達加斯加正值金秋。在距離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里外的馬義奇鎮,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試驗田裡,65歲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專家胡月舫正與當地農民們一起搶收本季的最後一批水稻。

「這兩天雨水多,溫度低,必須儘快收割完。」胡月舫戴著寬沿草帽,草帽下面是黝黑的臉龐和脖子。

水稻是馬達加斯加的主要農作物,占該國農業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然而,受制於種子質量、種植技術、基礎設施等多重因素,馬達加斯加的稻米產量始終無法完全滿足本國民眾口糧需求,仍需依賴進口。為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自2007年開始,馬達加斯加與中國展開雜交水稻技術合作。

2008年底,胡月舫離開湖南益陽老家,以雜交水稻技術專家的身份來到這座非洲島國。剛到不久,胡月舫就意識到,這裡的自然環境與中國國內大相逕庭,照搬國內的研究經驗並不現實。馬達加斯加氣候條件複雜多樣,有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半乾旱等多種氣候。同時,高、中、低海拔地區不同的溫度和降雨條件,也給雜交水稻的適應性研究提出嚴峻挑戰。

從事水稻研究,需要常年駐紮在偏僻的農村地區。住農戶家的草棚子,收集屋頂鐵皮瓦上的雨水當飲用水,徒步去十幾公里外的市場購買生火做飯的木柴……為了找到適應性最好的雜交水稻品種,十餘年間,胡月舫和他的技術團隊幾乎跑遍了島上所有的水稻種植區。

2010年,胡月舫帶領團隊成功培育出三個適應當地高、中、低海拔地區的雜交水稻品種,在馬達加斯加全國推廣種植。「這三個雜交水稻品種每公頃的產量是馬達加斯加常規稻的三到四倍。」胡月舫說。

在胡月舫和其他中國技術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累計推廣面積已達5萬多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7.5噸左右。馬達加斯加距離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邁近了一大步。

據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執行主任張立軍介紹,中心希望依託中國雜交水稻領先全球的技術,通過中非雜交水稻技術合作,助力非洲早日實現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

來源:新華社 K2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