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國後期的形勢,趙國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歷史風暴 發佈 2023-12-24T14:31:57.541145+00:00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掃平六合統一天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1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者。但是在秦始皇之前,雖然經歷了秦國六代國君的努力,秦國相對於山東六國而言優勢其實並不明顯。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掃平六合統一天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1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者。

但是在秦始皇之前,雖然經歷了秦國六代國君的努力,秦國相對於而言優勢其實並不明顯。

即使到了戰國末期,秦國想要滅掉南方的諸侯國楚國,也必須把全國的可用之兵集中起來,經過累月經年,還得必須有王翦這樣的名將指揮才能取得勝利。

在函谷關以東,當大秦勇士面對和他系出同源的趙國時,即使王翦親率秦軍主力作戰,由趙國第1名將李牧所率領的趙軍照樣能讓秦軍一籌莫展,只能依靠反間計殺掉李牧之後才能取勝。

「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趙匆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

把時間再往回推到長平之戰時期,假設秦國沒有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讓趙國為了這場戰爭損失一代人,那麼秦趙雙方誰能夠統一天下更是一個未知數。

長平之戰前的趙國有多厲害?

趙國在戰國中期之前,一直是一個比較平凡普通的諸侯國,不僅在戰國內部的戰爭中經常處於從屬的位置,在面對北方蠻族入侵的時候也往往一籌莫展,直到趙武靈王繼位。

趙武靈王發現,趙國在面對北方蠻族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笨拙。

蠻族衣服短小利落,而趙國士兵穿著寬袍大袖,行動起來非常不方便。蠻族士兵騎馬打仗,而趙國士兵主力駕駛著笨重的戰車。所以,雙方對抗的時候趙軍經常吃虧。

趙武靈王決定向北方的胡人學習,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

趙國管轄的雁門、代地一帶,在春秋時期本來就是遊牧農耕混合區,有大量的養馬場提供優質戰馬。所以,給了趙國充足的戰馬儲備。

以趙國的條件,學習胡人不難,最起碼在物資上是充足的。

於是,在趙武靈王的努力下,趙軍迅速組建了一支數萬人的騎兵部隊。

對於中原的農耕諸侯國來說,相比遊牧民族往往是機動性的不足,一旦在機動性方面處於同一水平,農耕民族在武器裝備和組織方面的優越性,就能形成對遊牧騎兵的降維打擊。

於是趙國開始興起,擊退了婁煩、林胡等遊牧帝國,保衛了北方邊境。

在趙國胡服騎射的時候,其他諸侯國還在以戰車作戰為主,於是趙軍又對農耕諸侯國有了機動性方面的優勢,滅掉了中山國。

經過幾次大戰,趙國的國力增加一倍有餘,治下的人口超過300萬,在總體戰的情況下大約可以徵召60萬戰兵。

同時,趙武靈王還積極運作滅秦戰略,企圖從草原繞道黃土高坡,然後南下突襲咸陽,對秦國實施斬首行動。

這個時候,雖然秦國在吞併了巴蜀之後相對趙國有比較明顯的綜合國力優勢,但是體現在戰場上雙方仍然打的有來有往,而且差距不大,所以當秦國決定吞併上黨的時候,趙國才敢於虎口奪食。

於是,雙方爆發長平之戰。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只要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沒有失敗,甚至只要確保主力的安全,在未來仍然有機會吞併天下一統中原。

如何不敗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長平之戰趙國贏得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慘敗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首先,說趙國沒糧食了是個偽命題。

轉年邯鄲之戰爆發,趙國依託邯鄲城牆整整防守了三年。

在這三年中,趙國只能依靠邯鄲的糧食儲備來支撐。

考慮到邯鄲作為當時趙國的首都,人口幾十萬,三年所消耗的糧食是一筆天文數字,就算每人每天一斤口糧,三年下來也有好幾億斤。

這些糧食拿出一半來支持長平前線,至少可以讓前線的守軍守個半年沒問題。

退一步說,如果發現長平前線後勤補給線過長,趙軍也可以在廉頗的指揮下向邯鄲方向退卻。

放棄長平平原,依靠太行山脈的險峻地形抵抗秦軍進攻。

在地形的加持下,趙軍還可以減少一線的兵力部署,又能省下一大批軍糧。

而秦軍補給線又延長了幾百里,使秦軍持續作戰能力進一步下降。

同時,駐紮在雁門、代地以及太原一代的趙軍可以南下臨汾,威脅秦軍後方補給線。

到這裡,秦軍就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仰攻公太行山峽谷,不僅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太行山百里峽谷每一處都可以修建阻擊秦軍的堡壘。

同時,秦軍還需要擔心太原方向的趙軍騎兵部隊在後方的騷擾。

所以,用不了多久秦軍就只能知難而退。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肯定會付出如下幾個代價。

  • 1、丟掉一些北方領土。

如果雁門、代地的趙軍南下,當地的防守必然會陷入空虛。

這個時候北方匈奴人已經可以達到單次戰役集中十幾萬騎兵,發現雁門一帶趙軍減少,必然會大規模南下奪取一些邊境的城市。

  • 2、丟掉長平

秦軍將領王齕最大的優點就是穩紮穩打。

所以,就算秦軍撤退,也不可能給趙軍進攻的機會,長平一帶必然會被秦軍牢牢控制住,秦趙雙方的邊境將會退守到太行山一帶。

  • 3、人員的損失

考慮到長平前線雙方的力量對比,就算老將廉頗退守太行山,在秦軍的攻擊之下損失仍然有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估計至少能達到10萬級別。

但是好就好在沒有傷筋動骨,至少保留了30萬青壯年,為下一步和秦國爭天下保留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而且,如果長平之戰僅僅以秦軍推進到太行山一線作為結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邯鄲之戰。

秦軍注意力將會投到魏國、韓國和楚國這三個倒霉蛋身上,趙國就可以利用這個窗口機恢復實力,為10年之後統一天下做準備。

10年之後的天下形勢。

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在隨後的四年時間裡,秦國換了3位君王。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但是由於年齡過小,國政由呂不韋和趙姬兩個人把持。

所以,從公元前251年到秦始皇嬴政繼位之前,這段時間秦國總體上處於內部比較混亂,對外開拓力量不足的階段。

而且,在秦始皇繼位之後,考慮到趙姬、呂不韋與趙國的關係相當可以,趙國能獲得和秦國之間難得的一段蜜月期。

也就是說,趙國有差不多10年的時間可以用來擴張,而不至於引來秦軍的大規模干涉。

接下來趙國需要做的。

此時,趙國實力尚存,而且手中有4位優秀將領和大約50萬戰兵。

  • 第1位將領,廉頗。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除了面對秦國的時候有時候吃癟,其他任何一國軍隊在廉頗眼裡都不值一提。

  • 第2位將領,樂乘。

和廉頗年齡相仿,估計也是趙武靈王時期訓練出來的宿將,在趙王的眼中他的水平僅次於廉頗。

  • 第3位將領,趙括。

趙軍中的新生代代表,軍事理論天下無人可及,實戰水平還略顯稚嫩。

在長平之戰中中了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但能保證趙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保持建制,說明他的水平還是可以的,假以時日能力未必不如他的父親趙奢。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 第3位將領,李牧。

年齡和趙括相仿,也是趙軍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常年在北方和匈奴人對抗,曾經一戰消滅匈奴十幾萬人,也曾經率領趙國殘軍力矩王翦,是戰國四大將領中指揮能力最強的一位。

4位將領的安排。

樂乘是4位將領中指揮能力最差的一個,但是讓他坐鎮邯鄲足以確保首都的安全。

  • 第1步,滅燕

廉頗率領十萬趙軍北上攻打燕國。

燕國必然會傾全國之力南下抵抗趙軍的進攻。

然後,李牧率領北地騎兵突襲燕國國都,也就是把趙武靈王當年滅秦的戰略用在滅燕國身上。

以廉頗的水平,10萬趙軍很輕鬆就能打敗60萬燕軍,這個時候國都又被李牧占領,除了少部分人有可能逃到遼東一帶,燕山以南大部分地區可以傳檄而定。

趙國獲得200萬人口和30-40萬戰兵。

  • 第2步,滅齊。

在攻燕的同時,派趙括率領15萬戰兵向東南攻打齊國。

目的,防止齊國出兵干涉滅燕行動,調動齊軍主力遠離首都臨淄。

就在齊軍主力和趙括打成一團的時候,李牧、廉頗率領大軍從燕國南下,直取齊國首都臨淄。

齊國滅亡。

趙國又可得300萬人口和50-60萬戰兵。

這個時候趙國的總人口超過800萬,軍隊超過100萬。

  • 第3步,滅韓。

韓國在經歷了秦國的多次打壓之下,國土面積只剩下以潁川為核心的小部分地區,是七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

趙國四大名將隨便派一個都能輕鬆滅韓。

  • 第4步,滅魏。

滅韓國的時候很有可能會遭到秦國、楚國的聯合干涉。

沒關係,趙國的幾位將領都能獨當一面。

李牧率領趙軍主力正面硬剛諸侯干涉軍,廉頗從齊國南下,奪取以及蘇北一帶。

趙括出太行山拿下臨汾,威脅秦首都咸陽。

諸侯聯軍必然會一鬨而散,而李牧則趁機奪下魏國。

  • 第5步,滅楚。

這個時候趙國的人口達到了1200萬,可動用的兵力超過120萬。

李牧、廉頗兩人分別從北東兩個方向進行滅楚戰爭,秦國必然不敢出兵干涉。

因為,此時如果秦國出兵干涉,趙括就會越過黃河攻打關中一帶。

這個時候的趙括最大優勢是嘴炮,以前人們說他紙上談兵,現在戰績已經向人們表明這是理論、實踐相結合。

只要趙括對著秦國一頓噴,秦國就會嚇得不敢出兵。

廉頗、李牧兩人順利滅楚。

這個時候,趙國國土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500萬,軍隊超過150萬,占據了天下的3/4。

秦始皇就算再英明神武,想要翻盤也難了,更不要說他現在還是個生瓜蛋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