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協聯合北京衛視《大先生》推出530特別節目,攜手科技工作者們「點亮精神火炬」

北京衛視 發佈 2023-12-24T17:41:23.480425+00:00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於2016年11月25日設立,時間為每年5月30日,中國科技界第一次擁有屬於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節日,旨在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責任,切實擔負起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瞄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創新報國,引領發展。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於2016年11月25日設立,時間為每年5月30日,中國科技界第一次擁有屬於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節日,旨在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責任,切實擔負起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瞄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創新報國,引領發展。

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為「點亮精神火炬」。

一、厚植家國情懷

葉培建:

2019年1月,科學家決定讓嫦娥四號在月背著陸。由於地球對月球的潮汐鎖定,億萬年以來,月球一直以正面朝向地球,世界各國也從未在月背進行過任何探測。嫦娥四號的成功登陸,讓全人類看到了月亮背面的樣子。而為了解決在月背的通信問題,中國率先發射了一顆聯通月背信號的中繼衛星,名為「鵲橋」。

2020年11月,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成功返回地球,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從舉頭望月,到深空往返,中國航天人一步步實現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嚮往。中國探月工程中的每一次突破,背後都有葉培建的身影。

在這看似屢戰不敗的中國深空探測背後,我們的探索其實從來就不是一路坦途。嫦娥四號發射之前,在月球正面軟著陸的觀點占了上風,因為這一方案安全、有把握。但葉培建卻主張做更難的事情——飛向月球背面,因為月球背面的地質、資源、天文環境都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當時全球還沒有哪個探測器落在月球背面,在他的堅持下,月背方案最終得以被採納。

葉培建之所以一次次甘冒風險,敢於突破,是源於他從小就建立起的家國情懷。葉培建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在他小時候,父親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那時對比美軍的裝備,中國十分落後,中國志願軍是靠著血肉之軀和頑強的氣概贏得了戰爭,於是葉培建從小就立志將來要搞國防事業,考大學時他堅定地選擇了航空院校,他認為國家要強大必須努力進步,小步跟是不行的,必須要大步前進。一腔熱血,只為祖國更加強大,是葉培建多年來航天曆程的真實寫照,說到自己的中國夢,葉培建表示:「我就是要為祖國的強大再做一些貢獻,過去要做,現在要做,未來也要做。」

王乃彥: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局勢風雲詭譎,能否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關乎國家生存、民族獨立。

1964 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王乃彥當時正在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從大使館得知這一消息後,激動難抑,夢想能回國參與核武器研製。1965年他回國後不久就被調到九院(現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參與核武器研製工作,去了青海金銀灘基地,沒想到他想參與國防建設的願望竟然成真了。

1966年,在青海草原,王乃彥的小組匯報氫彈試驗方案時,鄧稼先、于敏對他們提出了要求:「老王,如果試驗成功,那是皆大歡喜。但是成功了,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成功;退一步想,如果試驗失敗了,也要知道為什麼失敗。」核爆炸反應激烈,整個過程發生在零點零幾秒的瞬間。王乃彥和他的同志們必須捕捉到這一瞬間的爆炸信息,得到支撐核武器試驗的準確數據。為了這一瞬間,他們已奮戰了幾百個日夜。此刻,記錄著爆炸關鍵數據的膠捲就在地下工號里,但是爆炸威力超乎想像,工號已經在爆炸中被嚴重破壞,這些膠捲隨時可能因為污染而報廢。但因為剛爆炸完現場放射性劑量太大,為了安全起見,暫時不允許人進去。可對於當時的王乃彥來說,個人的安危遠沒有試驗數據要緊。王乃彥心急如焚,每天給指揮部打電話,催問何時能進去回收膠捲。直到十天後,他才被批准進入。終於拿到的試驗結果,不僅證明了當時的理論設計,而且知道了原因。當他再次向于敏匯報時,于敏特別高興,握著王乃彥的手說:「老王啊,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我心裡還有點不放心。現在我心裡終於踏實了。」

1967年6月17日,我國的氫彈空爆試驗成功,擁有了自己的氫彈核武器。外界看到的是蘑菇雲騰空而起的壯麗,卻不知背後的驚險。

曾慶存:

上世紀70年代,曾慶存留蘇回國後又一次服從安排,接手中國氣象衛星研製工作,在當時,氣象衛星設計和衛星氣象遙感研究工作在國際上剛剛興起,中國在該領域尚是空白的,這同樣是一件從零開始的事情,難度超乎想像,從確認方案到1988年第一顆氣象衛星上天整整走過了18年時間。

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A 星成功升空,意味著中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關鍵性節點。1990 年,曾慶存參加了世界氣候變化討論會議。面對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異常激烈,曾慶存等中國專家陷入被動,根本說不上話。回國後曾慶存立刻給國家科委,也就是現在的科技部寫了一封信,「人家打我們的東西,不研究不行。」

在大氣物理所成立了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後,2007年,包括曾慶存在內的科學家就萌生建立中國自己的地球系統模擬裝置的想法。風雨兼程、歷經十五載,終於在 2021、2022年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寰」的建立和驗收。如今,耄耋之年的曾院士依然保持著對氣象科學的濃厚熱情和興趣,從自身點滴出發,推動我國氣象事業不斷前進,為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倪維斗

1932年, 出生於上海市,童年的他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親眼目睹了上海淪陷,國土遭踐踏,為了逃難,他和母親流亡了5個月,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必須強大,他在內心定下了一個宏偉的目標,要做有學問的人,將來報效祖國。

大學時期的倪維鬥成為了第一批留學蘇聯的留學生,他一直記得出國前夕周總理對學生們說的一句話:「每一個留學生的學費要25個農民才供得起。」為了不辜負國家的培養,第一次赴蘇近6年的留學生涯,倪維斗一次都沒有回過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只為了回國能好好發展我國的機械工業。

倪維斗一生,將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矢志不渝的報國之志,都轉化為了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成為了真正的能源泰斗。

姜宗林:

「一代風洞、一代飛行器」,風洞是空天飛行器研究的最可靠的實驗手段,在這項研究中,中國是絕對不能缺席、不能落後的。

1949年,當錢學森得知新中國成立急需科研人才時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到祖國,然而這個決定卻受到美國政府的無理阻撓,不僅在港口攔下了錢學森一家人,更將他們監禁在一個海島上,在歷經被逮捕、審問、軟禁長達5年之久後,終於在1955年,通過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錢學森才平安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國後,錢學森立刻投入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籌建工作中。1956年1月,陳毅副總理批覆力學研究所成立,任命錢學森擔任所長。

1956年2月2日,錢學森親筆給郭永懷寫了一封飽含情意的信,邀請他來力學所工作。在這封書稿中,短短數言,渴望之情卻溢於言表。「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這裡才是真正科學家的樂園。」看著錢老的筆跡,我們想像不出郭永懷先生讀到這裡時,臉上浮現出的表情,但我們知道,就因為這一封信,他當即放棄了外國的優渥待遇,衝破阻礙,最終輾轉回到祖國,與老友錢學森一起創建力學研究所,制定了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規劃和目標,為我國力學發展布下全局。

「因為國家需要,所以熱愛這份事業。」作為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背後的科研團隊,他們雖然不能在大眾面前實現功成名就,但卻秉承著「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須有我」的信念,繼續默默無聞的在科技的海洋中繼續探索。

二、勇於創新爭先

孫寶國:

上世紀80年代,「肉味十足」的食品香料價格堪比黃金,其中代號為030和719的兩種香料只能依靠進口,價格每千克分別高達14萬元和16萬元。而當年一千克黃金的市場價,也不過8萬元左右,進口肉味香料的價格竟比黃金更加昂貴。

究其原因,就是我國當年無法生產出此類高檔香料,不但只能任由賣方定價,還隨時可能面臨進口受阻的風險。為了擺脫這種「落後就要挨宰」的局面,1986年,還在讀研究生的孫寶國參加了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研究「030」香料的合成技術。

那時的孫寶國每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當時的實驗條件比較艱苦,實驗室通風設備不足,無法將實驗室中的異味及時排除,而他研究所需的含硫化合物在濃度高的時候,味道特別臭,這種物質在皮膚和頭髮上的吸附性特別強,即使實驗後洗澡換衣服,依舊走到哪裡身上都有這個味道。他每天實驗結束後經常已經嗅覺疲勞聞到不出味來,別人聞到總會躲著他。當時,他的同事調侃他說有一種味道叫「孫寶國味」。

孫寶國還凝練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國特色肉味食品香精製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為主要原料的天然級肉味食品香精製造技術,奠定了中國天然級肉味食品香精製造的技術基礎。

王中林:

1995年,王中林剛到新的學校任職,研究啟動經費只有30萬,但是他需要研究的一台顯微鏡設備卻需要100萬,為了推動研發,他買了一台二手設備,為了拓展這台設備的功能,他親自完成了實驗改裝,將這台透射顯微鏡改造成了一台納米測量儀器,至此,王中林正式和納米結緣。

「在我們這個時代,科研不僅要上書架子,還要上貨架子。」王中林始終努力將自己的發明變成服務於人的產品,他用了11年時間開發出了自驅動心臟起搏器,主要利用人的呼吸發電,每次呼吸發電的能量可驅動心臟起搏器兩次,從而實現自驅動,克服一般的心臟起搏器3-5年就要換一次電池,最怕遇到突然斷電等缺陷,再也不用擔心更換電池的問題。

「人生,不在乎你做了什麼選擇,選擇了以後做到極致,你就是這方面的大專家。沒有哪個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通過努力把選擇變成最正確的」。王中林也正像他說的那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質疑和阻礙,都要鑽研下去,把看似錯誤的選擇變成了機遇。2007年,在王中林發表納米發電的成果不久後,他的成果遭到了德國學者的強烈質疑,他們在國際會議上公開質疑王中林的研究成果是錯誤的。面對糟糕的外部環境,他用了四年時間堅定地研究下去,最終用事實說話,成為了該領域的開創者。

王義遒:

遠在60年前,中國原子鐘零的突破這一重大目標,對於從未接觸過原子鐘相關研究的王義遒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當時中國基礎科學較弱,國外很多高端設備禁止向我國出口。沒有成品原子鐘作為抓手王義遒只能從最基本的原理入手,通過各種渠道搜羅國外所有原子鐘相關文獻,爭分奪秒的逐字學習。而隨後,一個巨大的難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彼時,國外研製原子鐘所使用的是性能較為穩定的銣元素,而國內當時還不具備生產這種銣元素的條件,只能通過繁雜的手續和長時間等待從國外進口。而這等待在王義遒看來,相較於國家對於原子鐘需求的急迫程度,根本等不起。所以,為了儘快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原子鐘,他最終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用銫元素來替代銣元素。

「別人能做出來,我們也可以。」秉持這個信念,王義遒最終通過數次實驗,突破了銫元素代替銣元素的關鍵難題。然而,想要研製出一台原子鐘,除了突破物理研究,還需要精密製造工藝的支持。而讓王義遒倍感焦慮的是,當時國內大部分工廠根本不具備生產精密元器件的能力。為了找到合適的生產廠家,他四處打探,用幾個月跑遍十幾個城市的速度,為原子鐘製作工藝的突破,最大限度的壓縮時間。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義遒克服重重困難與時間進行較量,歷經兩年的時間,終於在1965年,我國第一台原子鐘研製成功了。

從百分之一秒到百萬分之一秒的精確與更精確,王義遒堅守初心七十載,在原子鐘研究道路上潛心篤志,潛心研思。

三、匯聚引領發展-坐落在的大科學裝置

地球系統數字模擬裝置「寰」: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寰」由數值模式、資料庫和資料同化、專用的超級計算機軟硬體三大部分組成,是當今世界公認最為重要的地球系統研究工具,不僅能更詳細地預測地球氣候和環境變化,還能集成海量的模擬數據,產生全球和我國周邊詳盡的「地球資料庫」。

激波風洞:

激波風洞用於在地面通過空氣運動,模擬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狀態,採集實驗過程中相關數據提供航天領域做研究。風洞堪稱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實踐基礎,風洞研究者則是奠定基礎的一塊塊基石。坐落於懷柔科學城的激波風洞,是現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性能指標最先進。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它是懷柔科學城的核心裝置,為「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設施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發射度最低、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最「亮」的光將幫助人類更細緻觀察微觀物質的細節,為國家解決在資源、能源、環境、人口和健康等諸多領域面臨的挑戰提供科學基礎。

結語:

如果說科學技術是時代之光,科技工作者就是時代的「追光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爭先,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努力、接續前行。點亮精神火炬,弘揚科學精神,凝聚科技力量,傳遞科學薪火。

今日21:45鎖定《大先生》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特別節目,攜手科技工作者一起「點亮精神火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