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火了。從淄博臨淄走出去的大唐名相房玄齡,都做了哪些大事?

淄博文旅 發佈 2023-12-25T03:31:32.824140+00:00

要論2023年哪座城市最火,淄博、青島、西安等,一定榜上有名。淄博就不用說了,從三月份到現在,似乎住在熱搜上下來不來了。淄博的八大局、博山陶琉大觀園,這些網紅打卡地讓淄博的美食和琉璃產品迅速傳播。

要論2023年哪座城市最火,淄博、青島、西安等,一定榜上有名。淄博就不用說了,從三月份到現在,似乎住在熱搜上下來不來了。淄博的八大局、博山陶琉大觀園,這些網紅打卡地讓淄博的美食和琉璃產品迅速傳播。特別是琉璃,估計現在很多網友的辦公桌上,床頭柜上,都擺放著晶瑩剔透、流雲溢彩,美輪美奐的琉璃產品。

說到西安,自然要說大唐不夜城。說到大唐不夜城,自然要說近期火爆出圈的「盛唐密盒」組合。

承古創新的《盛唐密盒》確實火。兩位年輕小伙扮演初唐賢臣房玄齡、杜如晦,掀起了一股知識問答風。兩位大人受皇上委託穿越到現代,通過提問的方式尋找有才能的人。提問內容則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等,連對三題即通關給獎品,獎品通常是棉簽、電池、辣條等日常物品。

其實觀眾並不是圖什麼獎品,主要是喜歡享受那種被知識暴擊的感覺。為了順利登台答題,還有網友專門製作了《盛唐密盒題庫》,竟然廣為流傳。

難得的是,作為一個90後小伙,一個00後小伙,兩個人能有這樣的知識體量實屬不易,控場能力也值得稱讚。就算這些知識內容都是事先整理背下來,但能背成這樣,也讓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是「九漏魚」,畢竟上台答題的,大多也是兩位小伙的同齡人。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房玄齡什麼樣?他都幹過哪些大事?

「杖策上謁軍門」

房玄齡(579年——648年),齊州臨淄人,名喬,唐朝開國功臣,貞觀年間宰相。關於房玄齡的祖籍,目前存有爭議。據《舊唐書·房玄齡傳》中載:「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中國房氏家譜總序》中亦有記載: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在山東青州府臨淄縣開基」,房玄齡「起於臨淄」。房彥謙北周、隋朝時,居於臨淄,房玄齡青少年時代曾在臨淄生活居住。據明清臨淄縣誌記載,今臨淄區齊都鎮南馬坊村,有房玄齡的紀念性墓冢。

在家庭的薰陶下,房玄齡自小勤學不輟,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儒家經典。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舉進士,授羽騎尉,校讎秘書省。不久,調任隰城尉。後來,因事受連累革職,遂遷移居上郡。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

617年,李世民攻略渭北,房玄齡「杖策上謁軍門」。時年19歲、意氣風發的李世民第一次見到了時年38歲、書卷韜晦的房玄齡,初次見面,二人便相談甚歡。閱歷豐富的房玄齡看好李世民這隻績優股,從此,他把幾十年積累的才華和活動能量全部獻給了李家這個年齡可以做自己兒子的人。

李世民求賢若渴,他說:「漢光武帝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禹也。」賢臣明主的相遇,使房玄齡有了充分揮灑才華的舞台。

李世民團隊人才濟濟,但在眾多能臣武將中,房玄齡是看得最遠,想得最全面的那一位。唐軍每攻占一地,軍中的將領們都去收集戰利品,犒勞自己。唯有房玄齡不這樣做,他的目光停留之處,不是富有謀略的文人賢士,就是驍勇善戰的能臣武將。見到這樣的人才,房玄齡兩眼放光,傾心竭力與他們結交,把他們引置在秦王府,以備李世民選用。

在他網羅的人才中,最有名的是杜如晦。這位後來和房玄齡以「房謀杜斷」並稱的唐朝名相,在隋朝沒有得到重視。長安平定之後,房玄齡認為他「聰明識達,有王佐之才」,就向李世民推薦「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由此,杜如晦被李世民重用並成為心腹。

修訂律令制定典章

唐王朝統一全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皇位繼承權。房玄齡參與策劃「」,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交出軍政大權,並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改年號為貞觀。唐太宗即位後對群臣論功行賞,認為房玄齡等五人功居第一。拜房玄齡為右庶子,晉爵為邢國公。不久又提升為中書令。630年,房玄齡升任尚書左僕射,行宰相之職。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

房玄齡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顯為寬鬆,律條也臻完備,奠定了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對後世影響極大。

他監修國史,主持了對經籍圖書的搜集整理,從貞觀三年便著手對兩晉、北齊、北周和梁、陳、隋六朝史的編纂,房玄齡是齊、周、梁、陳、隋五朝史的總監,監修《晉書》。五朝史修成於貞觀十年,《晉書》最後完稿於貞觀二十年。房玄齡還擔任了唐國史和實錄的主編和監修。太宗貞觀四年,為了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太宗決定組織人力校刊統一的《五經定本》,最後由房玄齡召集諸儒「討論得失」,最後統一頒定。

在修本朝史時,房玄齡主張秉公直書,不得曲阿。《貞觀政要》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貞觀十四年,太宗要想看修的國史,對房玄齡說:「為什麼自古來當代國史,皆不令帝王親見之?」房玄齡答道:「國史既善惡必書,可能書寫到人主的非法之處,理當不讓皇帝親見。」唐太宗解釋說:他想看國史別無他意,只是為了鑑戒自己。房玄齡和魏徵才同意他看了。

貞觀之治的重要功臣

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而締造「貞觀之治」最重要的人自是離不開房玄齡。

房玄齡用人不拘一格,對人不求全責備,也從不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更不以出身貴賤為限。管理財政的度支部門缺少合適的人選,房玄齡「寧虛其位,而不以與人」,因為他深知「關天下利害」的重要部門,是決不可交付給「聚斂之臣」的,他自己親自當起大唐帝國的「大管家」。這種「寧受吝權之譏,而不忍冒昧以與下」的精神,可謂用心良苦。

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問群臣:「自古那些開創一代帝國的帝王都是雄才大略,可是到了他們的子孫那裡,卻是很多都發生了亂政現象,這是為什麼呢?」房玄齡則答:「那是因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識人間情偽和理國安危的緣故。」以此來警戒唐太宗不要過於寵愛子孫。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打算再次東征高麗。這時房玄齡已經重病纏身,唐太宗出征前,他仍然不顧重病,書寫諫表,上呈太宗。他對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安靜,各得其所,唯東討高麗,將要成為國家大患。吾知而不言,會銜恨入土,死不瞑目的。」此表寫得十分誠摯懇切,使唐太宗十分感動,嘆息道:「此人危篤至此,尚能憂我國家,實在難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