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越王樓故事會(下)

大未來文化傳媒 發佈 2023-12-25T14:14:55.322545+00:00

作者:文刀子則天皇帝晚年,被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退位,同時宣布削去帝號,恢復大唐王朝。她的兒子李顯復位之後,仍然稱唐中宗。李氏族人正在高興,想不到韋皇后又效仿武氏,開始架空李顯,獨掌大權。隨後她又毒死李顯,妄圖臨朝稱制,唐宮陷入混亂。

作者:文刀子

則天皇帝晚年,被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退位,同時宣布削去帝號,恢復大唐王朝。她的兒子李顯復位之後,仍然稱唐中宗。李氏族人正在高興,想不到韋皇后又效仿武氏,開始架空李顯,獨掌大權。隨後她又毒死李顯,妄圖臨朝稱制,唐宮陷入混亂。被武氏廢掉的唐睿宗李旦,有一個兒子名叫李隆基。

此人行俠仗義,交友無數,當他看到韋後作亂,甚為氣憤,於是率眾入宮,翦滅韋後。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重掌朝政,但此時的朝廷並不安定,仍然危機四伏。唐睿宗自知無力撐控,於是讓位給太子李隆基,史稱唐玄宗。

唐玄宗撥亂反正,一步步平息了宮廷隱患。他為了凝聚皇族,鞏固統治,於717年唐告天下:「越王貞死非其罪……建諡曰敬王」,公開為李貞平反昭雪。同時,他又恢復李貞父子等五人爵位。並於718年再次下詔,讓越王李貞「陪葬於昭陵」(唐太宗陵)。

從此以後,世人皆去越王樓弔唁李貞。720年,禮部尚書兼益州大都督府長使蘇頲,在赴任成都的途中,於綿州越王樓召見了名聲在外的綿州彰明到青蓮居士李白(時年二十歲)。

當他看了李白獻上的《蜀道難》等詩文,不由大加讚賞:「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足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在唐玄宗執政期間,他開創了唐太宗「貞觀之治」後的又一個盛世,史稱「開元盛世」。

當時國泰民安,歌舞昇平,大唐帝國欣欣向榮。可唐玄宗到了晚年,卻沉溺於享樂,疏於朝政,以致於藩鎮割據。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燒、殺、搶、掠,眼看就要攻進長安。此時長安卻無兵可調,無險可守,眾大臣紛紛要求出逃。唐玄宗無奈,被迫領著王公大臣,後宮嬪妃,在御林軍的護衛下撤離長安,逃亡西蜀。唐玄宗一路上千辛萬苦,甚為傷感,就在他絕望之際,猛然想起了越王李貞。他立刻安排隊伍直奔綿州越王樓,要去弔唁這位忠心耿耿的老祖宗。唐玄宗一來到越王樓,當即被它富麗堂皇的氣勢震撼,心情頓時好轉,並把越王樓作為行宮。

叛亂平息之後,玄宗回到長安,仍然思念著綿州越王樓。後來黃巢起義,唐僖宗也被迫撤離長安逃往西蜀。當他來到綿州越王樓一看,和唐玄宗一樣,把越王樓作為自己的行宮,天天在這裡享受唐宮樂舞。元朝時期,越王樓成為綿州新年燈會的主會場。樓上彩燈高掛,鼓樂喧震,與樓下涪江上的彩燈、彩船交相輝映。

樓外廣場還有車燈、龍燈,歌舞、雜耍,熱鬧非凡。九百多年後,明朝萬曆年間,越王樓自然損毀,於是官紳聯名上書,要求重建越王樓。雖然民間捐款甚多,但因沒有朝廷支持,這次重建的越王樓規模不如從前。清朝乾隆初年,越王樓再次損毀,此後兩百多年都未重建。世人憑弔越王,已無樓宇可望,僅剩一片基石在那裡講述著無盡的傷痛。人們遺憾之餘,遂將其稱作「越王台」

越王樓雖然沒有了,但它那霸氣的台基和優美的故事,以及眾多輝煌的詩篇,卻一直流傳,吸引著天下的文人雅士。

早在714年,詩仙李白就曾經登樓吟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當時越王尚未平反,他只好避開越王二字,稱其為《上樓詩》。

762年,杜甫來到綿州,吟唱了《越王樓歌》:「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

繼李白、杜甫之後,又有樊宗師、李商隱、陸游、楊萬里、楊慎、王世禎、果親王、李調元等歷代名家題詠越王樓的詩文,多達數百篇,涵蓋了唐代至民國詩壇的代表人物。真可謂「一座越王樓,半部文學史」。

1913年,綿州改為綿陽。1989年,綿陽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越王樓。2001~2011年十年間,修造了主樓內外15層,高度99米,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實為海內仿古高樓之冠。

越王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也是唐代四大名樓之秀。越王樓既是綿陽市的文化地標,更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有天下第一大詩人李白的名篇,被譽為「天下詩文第一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