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夷陵之戰:決策不算糟糕,但對手一個變態升級一個蠢得要命

減水書生 發佈 2023-12-26T02:55:17.443898+00:00

首先,征與不征,都很尷尬。公元220年,最能打的將軍關羽死了、最關鍵的地利荊州丟了、最緊密的盟友孫權叛了。這口氣,當然也能忍。但就這麼窩在四川當皇帝,也不是個事兒。劉備集團需要有所作為,而且必須有所作為。窩在益州搞內卷,能把自己卷到死。

首先,征與不征,都很尷尬。

公元220年,最能打的將軍關羽死了、最關鍵的地利荊州丟了、最緊密的盟友孫權叛了。這口氣,當然也能忍。但就這麼窩在四川當皇帝,也不是個事兒。劉備集團需要有所作為,而且必須有所作為。窩在益州搞內卷,能把自己卷到死。剛剛從曹操手裡搶了漢中,再往北還能搶到關中嗎?別的不說,一個秦嶺大山就能斃這個選項。既不能卷在益州又不能推到關中,那就只有荊州了。因此,征與不征孫權,都很尷尬。但要有所作為,也只能征孫權。

其次,征伐荊州,人心可用。

劉備的支柱力量,主要來自荊州,也就是所謂的荊楚派。這些人跟著劉備跑到益州搶地盤。地盤是搶到了,但老家回不去了。所以,即便劉備能忍,荊楚派也不能忍。人心所向,而所向就是荊州。於是,這份人心,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大家都想衣錦還鄉,那就打出個衣錦還故鄉。所以,你不能只問劉備一個人怎麼想,得問劉備集團咋想。以荊楚係為支柱的劉備集團,肯定想打,而且要打就打荊州。古人的鄉土觀念很重。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第三,戰場較量,軍隊為王。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主戰場在長江上游,主要是荊州和益州;孫權的主戰場是長江下游,也就是揚州,具體說就是合肥一帶。然後,孫權的垃圾軍隊竟在淮南搞出一勝五負的戰績。唯一的勝利,還是搞偷襲。但不是偷襲曹操的軍隊,而是偷襲曹操的麥子。趁曹軍一個沒注意,偷著把人家的麥子割了帶走。勝仗如此猥瑣,敗仗卻相當狼狽。孫權御駕親征,硬讓張遼搞出八百破十萬。就這種軍隊,劉備有啥理由不去欺負一下?為啥孫權窩在江東二十年卻連個淮河都到不了?沒別的原因,就是軍隊太垃圾。自孫劉聯合以來,劉備,包括劉備手下的軍隊,就從來沒瞧得起孫權的軍隊。因為這伙垃圾真心沒法讓人瞧得起。

第四,縱橫捭闔,但看形勢。

魯肅是孫權集團的戰略大師,周瑜是孫權集團的夢想大師。這兩個大師看得都比較長遠。有周瑜在,未必偷襲荊州;有魯肅在,肯定不會偷襲荊州。但這兩個人全死了。剩下的,全是目光短淺之輩。公元217年魯肅死後,孫權集團的各項決策既無遠見又無算計,動不動就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偷襲荊州、得罪劉備;臣服曹丕、不情不願。偷襲荊州得手後,孫權立即遭遇兩面受敵的尷尬。東面一直跟曹魏死磕淮南,當時搞出了五比一的垃圾戰績。但沒有最垃圾只有更垃圾。之後這個數字還要變成十一戰十敗一勝。除了偷割麥子扳回一局,其他場次全被人家收割人頭。所以,劉備的算計是:我們打荊州、曹丕打江東,然後逼著孫權割肉。割肉給曹丕,那就只能把自己割死。割肉給劉備呢?劉備只要荊州。所以,但凡曹丕動手,夷陵之戰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但是,事與願違。劉備一敗塗地,陸遜一戰成名。但打了勝仗之後呢?夷陵之戰後,孫曹徹底翻臉。然後,孫權的對手從益州劉備換成八州曹丕,被打得喘過氣來。最後,孫權不得不厚著臉皮,向戰敗了的劉備求和。

那麼,夷陵之戰,劉備為啥會敗?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打仗這事,集中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什麼么蛾子事情都能發生。事前預料總是無法周延,所以只能事後解釋。

首先是將領,孫權選對了人。

這一點,我們得承認,孫權確實能識人,而且敢用人。他沒用老爹、大哥留下的一群老將宿將,而是用了豪族俊傑陸遜。陸遜雖然年輕,但做事沉穩,非常能沉得住氣。他知道江東的軍隊肯定不是劉備的對手。所以,死活不打,就跟你耗,一直把劉備的軍隊耗到疲憊懈怠,然後再致命一擊。這種狠辣,把劉備這個老江湖都給打懵了。

其實,這個戰術,劉備也熟悉,而且剛剛還用過。漢中之戰,劉備也是打不過曹操,但劉備能耗。雖然沒有致命一擊,卻把曹操耗到一聲嘆息:雞肋啊!然後,曹操撤軍、劉備完勝。所以,夷陵之戰跟漢中之戰幾乎一樣,只不過收尾精彩得多。那如果曹孟德狠一點兒,孤注一擲一點兒呢?劉備未必贏得漢中之戰。

同理,如果劉備水陸俱進、置之死地而後生呢?「(陸遜言:)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意思是劉備不憑不借自家陸軍碾壓、不管不怕江東水軍無敵,而是連後路後撤都不要,直接水路俱進去玩命,那陸遜也害怕。但是老江湖劉備還是保守了。他經驗太豐富,所以也就局限在了自己的經驗之中。於是,陸遜可以把地利優勢發揮到極致。

其次是地利,這一點最重要。

「隆中對」忽略了一點,就是荊州和益州的連接太單薄。荊州跟揚州之間,一路坦途。所以,這兩個州的聯繫非常緊密。但荊州和益州之間隔著兩湖密林,三峽水道七百餘里,又窄又長又難走。所以,這兩個州可以老死不相往來。為啥《三國演義》說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因為三峽水道就這麼長。把兵都堆過去不行嗎?地形狹長,軍隊展不開。所以,劉備的軍隊雖然能打,卻打不出傷害。陸遜把主力集中在三峽出口,然後就在那裡拼消耗。

甚至,劉備包圍了夷道的孫桓,陸遜也不去救援。孫桓是孫權的侄子。「遜曰:安東(孫桓)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什麼得士眾心、什麼城牢糧足、什麼待吾計展,這全是扯淡。最根本的原因是陸遜知道自家軍隊打不過劉備的百戰精銳。而兩軍對決、排兵布陣,自己還不是劉備的對手。那怎麼辦?孫桓是死是活、是貴是賤,自己想管也管不了,所能做的就是利用好地利這個最大優勢。

第三是曹丕,豬隊友可怕,豬對手也可怕。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但你的預判就是個蠢,我還咋預判?劉備的預判是曹丕肯定會在後方搞孫權。但曹丕死活不搞。侍中劉曄建議:咱別接受孫權的投降,直接去揍他,收益會更大,而且很快就能滅了他。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即便滅不了,搶他幾個郡也不是啥難事。但是,曹丕一直沉醉在自己當皇帝而孫權表臣服的美夢之中。一直等到劉備戰敗,他才意識到,必須得揍孫權。孫權這個雞賊比劉備可惡太多。

那曹丕就不能去揍劉備嗎?不能。漢中之戰後,魏軍主力都在東邊兒。把軍隊從合肥開到關中,然後再從關中開過秦嶺,得多少日子、得多少糧食?所以,揍孫權這個反覆小人最合適。但是,曹丕蠢啊!劉備一直等他動手,可他就不動手,傻兮兮地坐山觀虎鬥。等終於意識到必須出手了,孫劉卻再次搞起了聯盟。難怪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不是孫仲謀有多聰明,而是自己的兒子太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