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茶聖」名片 白土山村荒坡變茶園

壟上行 發佈 2023-12-26T19:48:42.911682+00:00

天門是「茶聖」陸羽故里,是天下茶人的謁祖聖地、精神家園。2020年,天門陸羽茶文化研學實踐教學營地落戶皂市鎮白土山村,建成以茶文化為底色、以農業體驗中心為主的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營地,昔日荒山變茶園,茶聖故里的孩子們在這裡識茶、知茶,也讓白土山村人因茶致富。

天門是「茶聖」陸羽故里,是天下茶人的謁祖聖地、精神家園。2020年,天門陸羽茶文化研學實踐教學營地落戶皂市鎮白土山村,建成以茶文化為底色、以農業體驗中心為主的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營地,昔日荒山變茶園,茶聖故里的孩子們在這裡識茶、知茶,也讓白土山村人因茶致富。

「採茶以一芽兩葉為標準,用食指、大拇指捏住嫩莖,輕輕一提,將芽葉採下,放進茶簍里。」天門陸羽茶文化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生態茶園裡,一壟壟茶樹青蔥翠綠,前來研學的學生們興致勃勃地當起了小小採茶工,穿梭於茶樹間,嫻熟地採摘嫩芽。採茶老師向大家講解和指導採茶的技術,學生們很快就進入了採茶角色,細心地採摘著大自然孕育出來的嫩芽茶,盡情體驗採茶的樂趣與辛苦。營地技術顧問曾萬里介紹,與普通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營地相比,陸羽茶文化研學實踐教育營地更側重於「弘揚茶文化從娃娃抓起」,茶園是中小學生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營地的一個主要板塊,成為孩子們構建學習茶文化、傳承茶文化的載體。

陸羽茶文化研學實踐教育營地位於皂市鎮白土山村。村黨支部書記楊紅年告訴記者,白土山村有耕地1900多畝,丘陵起伏,魚池錯落。雖然緊鄰皂市河,但灌溉並不方便,種植水稻效益差,很多村民直接荒廢了田地,到大城市打工。楊紅年告訴記者,近幾年村兩委班子成員也多次到外地學習,看到別的地方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大家坐不住了,但由於缺資金、缺技術,產業調整計劃一直擱置著。

2019年,投資人彭和平來到白土山村考察,計劃建設一個以農業體驗為主的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營地,雙方一拍即合。

村里馬上行動起來,爭取項目資金疏通溝渠、新建泵站,改善水利設施,並向村民進行土地流轉相關宣傳。企業迅速進駐,除障除雜、平整土地、修通田間路,為農業生產做準備。楊紅年告訴記者,2020年的那個冬天他覺得溫暖如春,他清晰地記著那年的12月8日,挖掘機揮舞著鐵臂,數十名村民揮鍬、培土,忙著栽茶樹。楊紅年說,之前村裡的荒山滿是雜樹雜草,人都鑽不進去,現在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茶樹。

為什麼選擇在白土山村種茶呢?彭和平坦言,天門雖然是茶聖陸羽的故鄉,過去卻沒有將種茶、制茶的傳統發揚光大。身為天門人,他想弘揚家鄉的茶文化,讓陸羽文化活起來,擦亮陸羽文化品牌,更好傳遞中華民族「精行儉德」的精神追求與美好品格。

於是,彭和平專門請來了在天門種茶多年的火門山茶場負責人曾萬里擔任技術指導,並將當地土壤送到相關部門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白土山村的土質非常適合種茶。曾萬里結合當地土壤條件,綜合考量後將100多萬株「鄂茶一號」茶樹苗引入白土山村,目前營地茶葉種植規模已近1000畝。據曾萬里介紹,下一步營地將以白土山村為中心,逐步向周圍的方場、魯新、闕山等村延伸發展,爭取建設萬畝茶園。

茶園建設美了鄉村、富了農家。白土山村黨支部書記楊紅年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種茶的地絕大部分由荒坡開墾而來,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村集體每年至少可以增收5萬元。種茶、採茶勞動強度不算太高,一些上了年紀、尚有勞動力的村民也能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記者走進營地茶藝教室,茶葉的清香充溢了整個教室,茶藝師正在給學生們講解茶文化。茶杯擺放、提杯動作、泡茶工藝、倒茶遞茶禮儀……細緻的講解,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茶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彭和平說,在這裡,學生可以自己動手體驗茶的種植、管理、採摘、炒制、沖泡等環節,切身感受從一株茶樹到一片茶葉的嬗變。孩子們在親自操作中更容易體悟茶的淵源和文化,分享「自種、自采、自製、自品」的悠然樂趣,讓他們在研學中識茶、知茶、懂茶、愛茶。

記者 石炎昱

編輯 程天潔

編審 陳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