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老照片━鼓樓街

泰州小叟 發佈 2023-12-26T22:41:58.238758+00:00

泰州海陵鼓樓路是泰州古城歷史悠久的一條路。鼓樓路的得名源於舊時州治(衙)前的鼓樓。泰州鼓樓又稱譙樓,舊址位於現泰州海陵區鼓樓北路與府前路交叉囗西側,始建於北宋高宗紹興七(1137)。古時鼓樓圖片(源自網絡)舊時的州治(衙)前分別設置鼓樓和鐘樓是那時的標配。

泰州海陵鼓樓路是泰州古城歷史悠久的一條路。鼓樓路的得名源於舊時州治(衙)前的鼓樓。泰州鼓樓又稱譙樓,舊址位於現泰州海陵區鼓樓北路與府前路交叉囗西側,始建於北宋高宗紹興七(1137)。

古時鼓樓圖片(源自網絡)

舊時的州治(衙)前分別設置鼓樓和鐘樓是那時的標配。敲鐘擊鼓是古代的一種報時方式,是人們知曉時間(那時叫時辰)唯一的途徑,而不是現在除夕之夜除舊迎新的一種活動。

舊時鼓樓內大鼓圖片(源自網絡)
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於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官府派有專人從事擊鼓敲鐘報時。

朝來撞鐘,夜來擊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老百姓都習以為常。這也是「晨鐘暮鼓」成語的由來。

舊時附近的南京大鐘亭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泰州鼓樓已殘壞,知州萬鐘不忍其廢,興工重建,並在樓的東西兩邊增建了垛牆。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零),知州張遇林重修州治時,一併重修鼓樓。上世紀中期,鼓樓遺蹟尚在,後廢。清末民初鼓樓原址處逐漸有人建房居住,荒蕪的地塊被開墾成為農田,人們往來的便道,北起邑廟街,南至圈門口(圈門口處舊稱東門大街,今為稅務橋東街),因街西有鼓樓遺蹟得名鼓樓街。

1997年的鼓樓街,還是老巷子的模樣,住戶牆上已寫有醒目的「拆」字。

沿此向南頭二百米即至圈門口。

1997年的鼓樓街,此處俗稱牌樓口,向北不遠是縣級泰州總工會

解放後縣級泰州市政府曾多次對鼓樓街進行修整,鼓樓街經歷了泥土━磚石━瀝青路面的過程。鼓樓街一直很窄,窄的地方不足二米,寬的地方也僅為三四米。彎延曲折是鼓樓路的特色,從南邊圈門口向北至邑廟街再至積穀倉到蘆州(現鼓樓大橋西側)形成三四個大彎與人民東路成丁字形。其時鼓樓街全長約五六百米。


未改造前的鼓樓街,縣級泰州總工會三層大樓,向北至積穀倉

積穀倉原址

1998年後,初步改造後的鼓樓路(原鼓樓街),縣級泰州總工會大樓仍被保存

1996年地級泰州市成立後,鼓樓街片區被列入重點改造工程。原先的鼓樓街被改建成泰州市主城區棋盤式道路中的鼓樓路;同時跨越北城河建設了鼓樓大橋。鼓樓路和鼓樓大橋的建成,為泰州海陵東部地區人們南來北往提供了一條方便快捷的通道,免去了繞道西邊東河路的不便。

跨越北城河的鼓樓大橋。

初步改造後的鼓樓路中段的鼓樓路小學沿街大門。

鼓樓大橋南緊接人民東路,橋北穿過城河北岸帶狀綠地之後,與東進路相接。是一座集交通、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景觀橋樑,橋面兩側建有長220米古樸典雅的長廊和10座古色古香供行人小憩的涼亭。橋樑全長160.5米,橋寬43.6米,橋樑下部結構為五跨鋼筋混凝土拱橋。每到夜晚大橋燈火通明,橋與北城河水自成一色,成為海陵北部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鼓樓大橋南緊接人民東路,橋北穿過城河北岸帶狀綠地之後,與東進路相接。

夜色中的鼓樓大橋成為海陵北部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南延後的鼓樓南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