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幫助寒門學子突破文化障礙,也是大學教育該到場之處

光明網 發佈 2023-12-27T04:35:30.809752+00:00

光明網評論員:同樣金榜題名,為何出路千差萬別?近來,圍繞《金榜題名之後》這本新書的討論一直持續。本書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猶如投入輿論場的一粒石子,激起的波瀾遲遲無法平復。說起來,這類話題其實並不算是新話題。

光明網評論員:同樣金榜題名,為何出路千差萬別?近來,圍繞《金榜題名之後》這本新書的討論一直持續。本書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猶如投入輿論場的一粒石子,激起的波瀾遲遲無法平復。

說起來,這類話題其實並不算是新話題。近的說,新書《我的二本學生》《我教過的苦孩子》出版並引發持續討論;往遠說,在知識分享平台,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要奮鬥多少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各種變體故事刷屏。更不用說,時不時被頂上熱搜的「小鎮做題家」相關話題。但這並不妨礙它下一次出現仍會被熱議。

這個話題能夠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當然是因為話題本身的接近性。可以說,每個人,不管身處校園還是已經進入社會,其實從未停止與同窗甚至同輩的比較,這種關於個體出路分化的人生「實驗」一直都處在進行時態。

還因為,在社會中,「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根深蒂固,在「超7成研究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的現實中,教育被賦予了太多的功能和期待。如果分化一定存在的話,如何勝出或者說至少不被歸於失敗者,每個人都想知道標準答案。

《金榜題名之後》給出的答案其實也不令人意外。作者鄭雅君在書中指出,正是上大學的方式,製造了畢業出路的階層差異。優勢背景出身的學生,因為家庭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乃至社會資本,他們能儘快「參透」最佳通關路徑;相比之下,弱勢背景的學生顯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試錯成本來掌握遊戲規則。其結果不言自明。

更讓人心生擔憂的是,在大學這個象牙塔中通往深造、理想工作等出路的通關秘籍,多少還是帶有績點考核的慣性,比如刷夠怎樣的簡歷、考夠怎樣的分數和證書、攢夠怎樣的社團活動經驗等,這也曾長期統治著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當他們走出學校的大門,面對的是更真實、複雜又充滿變化的世界,背景強勢和弱勢所造成的差異或會進一步拉大。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不斷攀升,尤其是國家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多種定向招生計劃的推出以及助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鴻溝,拓寬了文化、經濟等資本不占優勢的學生縱向流動的通道。但故事和問題到這裡遠沒有結束,我們的關注和視線需要繼續延伸開來。

如果說圍繞《金榜題名之後》這本書的討論,有什麼是需要一再強調的,那就是,背景弱勢的學生們受局限的見識、看似格格不入的行事方式、並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並不全然是他們個人的原因所致,也許更多是結構性困境的一種呈現。對於寒門學子來說,請先放下對自我的過分苛責,避免陷入過分的自卑中。而對高校來說,這正是教育和相關服務應該到場之處。

高校應該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元的信息和機會,幫助他們突破文化障礙,創造更多的聯結機會,讓他們能更平滑地融入新的社會網絡和文化場域,讓他們儘早習得「上大學」的規則,讓他們內生出更強的能動性和執行力,而不是眼看他們在迷惘和兜兜轉轉中耗費青春。高校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不能也不該一直停留在將助學金默默充進寒門學子飯卡的「舒適區」,如何為他們提供健全的社會支撐,顯然還有很多空白區需要填補。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新三樣」出口火爆,折射中國經濟新動能

來源: 光明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