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鄉點讚‖你不知道的中國城市——劍閣

大大軍的世界 發佈 2023-12-27T19:57:38.305599+00:00

劍閣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結合部,位於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譽。

劍閣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結合部,位於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譽。

東漢末境內始置當德縣,南北朝劉宋時始於今普安鎮設置南安郡縣,多經變革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

「劍閣縣」之名,始見於《晉書》。何時置劍閣縣,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說「桓溫入蜀置」。《晉書·地理志》載:「桓溫入蜀後,┅┅又於晉壽置劍閣縣,屬梁州,後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晉壽郡,┅┅罷劍閣縣」。《輿地廣記》、《輿地紀勝》、《劍閣縣續志》等書引用此說。

二說「三國蜀漢置」。其說最早見於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輿勝覽》引顧野王《輿地誌》(已失傳),明代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沿引,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沿用此說。

三說「晉置,後罷,桓溫入蜀復置,尋又廢」。清乾隆《大清一統志》、嘉慶《四川通志》、光緒《皇朝輿地通考》、民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持此說。

據查史籍考證,第一種說法較為正確,第二、三種說法依據不足。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劍門山區民間飲食習俗,多數地方以大米為主食,輔之以小麥、玉米、豆類和紅苕等雜糧。少數地方以玉米、小麥面為主食。普遍吃酸菜,一般人家,除逢年過節,或家中來客,央(雇)人請工吃乾飯外,習慣一天三頓酸菜稀飯,有「糠菜半年糧」之說。

建國後,特別是1979年以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飲食習俗變為以大米、小麥為主,雜糧減少,一般人家都是早上稀飯,中午乾飯,晚上稀飯或麵食,但仍普遍以酸菜佐餐,口味習慣偏酸辣。開放後,擴大了城鄉交流,蔬菜品種多樣,供應充足,城鄉人民食品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食品中奶、蛋、雞、魚增多,喜吃瘦肉。飲酒從單一的白酒,變為啤酒、紅酒和各類飲料。劍門關白酒、劍門醋、劍門豆油除了自給外,暢銷各地。

劍門山區民間過年與外地不同,從農曆臘月二十三祭奠灶王菩薩升天起,到除夕之夜算是年關的準備階段,殺年豬,打掃清潔衛生等。臘月二十三晚要「祭灶」。傳說灶神是「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人家要燃點香蠟,供獻米糖,送「灶神」升天,祈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二十四日起,打掃揚塵,掏陰陽溝,洗衣服,洗廚具,備辦節日食品。

三十日要吃「團圓飯」。「團圓飯」,做足三天的乾飯,即初一到初三,不能生米下鍋。還要貼春聯、門神、年畫、掛燈籠,晚上為除夕夜,意味舊年至夕而除,明日另換新年。大人小孩都要洗腳,稱「脫窮皮」。合家人圍火爐暢敘。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成年男子打鑼鼓響器,放鞭炮,小孩子做遊戲。通宵不眠,謂之「守歲」,至凌晨,要搶「金銀水」,聽開山鳥叫,預測來年的豐收。富人家逢年關狂歡陣陣,窮苦人家愁債纍纍,唯小孩,有幾天的放肆日子,不犯大的規矩,家長是不會出手打罵孩子。

正月初二至初五日,為拜新年的時期。新婚的小夫妻,必回娘家賀拜,家族親友彼此宴請,稱「吃年酒」。城市和集鎮上,初二日晚上互送拜年片,用紅紙寫上「恭賀新年」等字樣貼在親友大門上,表示祝賀。民間組織龍燈、花燈到大院落賀年。初五日,稱「破五」。這天過後,城鎮行業開始營業,農村開始農事活動。初七為人過年,只在飯菜上升級。

劍門關土雞是廣元獨具特色的區域性地方品牌,具有土雞血緣、山林放養、原糧飼餵、風味鮮美、綠色健康五大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劍門關土雞選用廣元灰雞等優質土雞品種養殖,公雞強壯高大,母雞玲瓏清秀,毛色鮮亮緊密,腿脛結實高長,其抗病力和覓食能力均強於普通土雞。土雞採用林下放養方式,啄青草、喝山泉、吃昆蟲、棲灌木,並輔以優質玉米、小麥、稻穀、豆類餵養180天以上出欄,具有肉質細嫩鮮美,品質綠色健康等特點。據農業部門檢測,與普通肉雞相比,廣元劍門關土雞蛋白質含量高18.5%,穀氨酸含量高7%,水分含量低6.8%,營養好、口感美、味道鮮。

劍閣豆腐宴市當地最有特色的美食。滿桌豆腐,各有千秋有的以色取勝,有的以形誘人

有的咸中回甜,有的油而不膩

各色豆腐令人眼花繚亂

豆腐這道「百姓尋常菜」

在劍閣變身「華宴席上珍」

不僅如此

劍門豆腐還將每一道菜品

與三國故事相結合

盤盤有故事,道道有內涵

讓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

還能品鑑舌尖上的蜀漢三國文化

這就是劍門豆腐的魅力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