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不疼娘不愛的東南亞華人,到底和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王光之話史 發佈 2023-12-28T23:55:23.904640+00:00

東南亞華人,爹不疼娘不愛新加坡陸軍中國有句老話:「樹挪死,人挪活」,這句話用在東南亞華人身上再合適不過。

東南亞華人,爹不疼娘不愛

中國有句老話:「樹挪死,人挪活」,這句話用在東南亞華人身上再合適不過。

在東南亞出現獨立的民族國家前,華人一直是整個東南亞最具影響力、最富裕的社群,也是唯一掌控政權的力量,在殖民時期,他們夾在東南亞土生民族和英法等西方殖民者之間,充當「中間商」,由此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人送外號「東南亞猶太人」

可以說,東南亞的華人群體是全世界最為複雜的社群之一。首先是民族血緣,他們之中約10%的人是定居在東南亞的擁有中國國籍(含港台澳)的華僑,90%是東南亞各國的華裔公民,這些人中又有30%是華人與東南亞人的混血後代。

其次是語言文化,超過92%的東南亞華人的祖籍地是福建、廣東和海南三省,因此許多東南亞華人其實並不會說漢語普通話,相比之下,閩南語、粵語、客家話才是東南亞華人最常見的母語,此外,英語也是東南亞華人的必修課,像馬來語、印尼語這樣的東南亞民族語言反倒是華人們最忽視的語言,矛盾不可避免。

最後則是對中國的態度,東南亞華人最引以為豪,也是最害怕的恰恰都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印尼的很多華人甚至已經不敢公開自稱華人,這一點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相對而言做的比較好,不止有許多專門的華語學校,同時也過中國傳統節日,部分華人群體甚至還會跟我們一起慶祝國慶,將中國當作真正的「祖國」、精神故鄉

據不完全統計,東南亞十一國是海外華人最集中的地區,華人及有華裔血統的人口多達4200萬,約占東南亞總人口的6.4%。東南亞華人數量龐大且影響力巨大,新加坡更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以華人作為主體民族的海外國家,華人約占總人口的74%。由此,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一直被西方世界描述為「朝貢關係」,部分西方媒體和學者甚至將東南亞視作「中國的後花園」,如同美國和拉丁美洲。

東南亞華人對中國的感情是複雜且矛盾的,一方面他們仍然深深為自己的中國血統自豪,也為中國的崛起感到驕傲;但是另一方面,身處南洋數代,早已經不是正兒八經的中國人,和中國關係過於密切就會遭到東南亞其他民族和西方的仇視與排擠,因此必須要和中國劃清界限,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新加坡

新加坡就是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縮影,是一個文化十分多元,也十分割裂的社會。新加坡最主要的文化只有兩種,一種是「娘惹文化」,所謂「娘惹」最早是指閩南人和馬來土著、印度移民的混血後代,如今已經泛化為南洋華人的泛稱。2008年,新加坡拍了一部名為《小娘惹》的電視劇,不止在東南亞,在中國也掀起了觀劇熱潮,讓無數大媽阿姨哭得死去活來。

還有一種文化就是英國文化,更確切的說是西方文化,是120多年殖民時期的遺留。今天的新加坡,不管是政治制度、法律規章,還是經濟政策,都是完全的西方模式,儘管新加坡有四大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和馬來語,但是英語永遠是第一語言。這就是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寫照:中國文化是內在,英美文化是外在。

東南亞華人的處境很尷尬,他們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精神寄託,但又不是真正的中國人,沒有經歷中國的歷史變革;他們以西方文化作為立國之本,但也不是真正的西方公民,得不到歐美世界的真正認同。而這兩種文化,本身又都和東南亞的本土文化相牴觸,因此,東南亞華人的處境和曾經的猶太人極為類似,有錢但是爹不疼娘不愛,到哪都被排擠、被仇視。

送王船,下南洋

今天的東南亞有大量的華裔人口,既有土生土長的南洋華人,又有定居在東南亞的中國公民,前者是華人,後者則是華僑,而混血華人則看自己的選擇,比如馬來西亞有許多印度和華人的混血後代,大多認中國的祖先。

當然,也有很多東南亞華人要麼不被所在國政府承認為華人,比如泰國華人全部同化了;要麼是自己不認自己是華人,比如新加坡華人群體自認為「新加坡人」,不認為自己是華人。

東南亞華人都是從中國移民過去的,這個過程十分漫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但明清兩朝才是最鼎盛的時候,史稱「下南洋」。中國人素來是安土重遷的民族,但為了生存也會闖蕩四海,這一點在福建和廣東地區最為常見,這兩省都擁有大量的僑民。

和西方的殖民不同,近代中國人向外移民一般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活不下去了,必須要到外面討口飯吃。今天,全世界各大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唐人街或中國城,大多都是晚清時期向外移民的華人建的。

東南亞被我們俗稱為「南洋」,即「中國南邊的大洋」,這是一個中國中心主義的說法,和「北洋」「西洋」「東洋」相對應,古代中國統治者認為中國乃天下之中,所謂「外夷內夏」。

由於地理上靠近中國,東南亞一直都是中國人向外移民的首選之地。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之後,有一批人流亡到印尼舊港建立了一個小政權,明朝時期被封為「巨港宣慰司」。

東南亞華人的祖籍地大多是廣東和福建兩省,再細一點就是潮汕地區閩南地區,在今天的東南亞,說普通話也許沒華人應,但要說閩南話和潮汕話,一說一個準。東南亞的福建後代還有一個紀念儀式,叫做「送王船」,把一艘木船點燃,以紀念葬身大海或下南洋的先祖。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90%的土地是不適合耕種的丘陵,稀少且貧瘠,而福建又面朝大海,因此福建人一直都是下南洋的主力軍,所謂「海者,閩人之田也」。同樣,廣東雖然好過福建,但是也人多地少,靠海吃海,也向外移民討生活。

宋代以來,由於中原戰亂,經濟重心南移,江南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人口激增,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南宋時期,寧波、泉州和廣州成為對外口岸,不止是商人,大量破產農民也加入了海運的隊伍,成為水手、海盜或船工,由此向外移民。

這些向外移民的華人,基本都是男性,於是他們就和當地的土著女性結婚生子,誕下了第一代南洋土生華人,也就是所謂的「娘惹」。宋元之際,由於戰亂,許多南方漢人就逃往海上,許多人自此定居東南亞。

據說新加坡最早就是中國人發現的,元朝時期,南昌人汪大淵航海抵達新加坡,寫了《島夷志略》一書,為中國介紹了許多東南亞的風土人情,

明朝建立之後,最後一次官方的下南洋行動是鄭和下西洋,超過10萬福建和廣東的移民跟著鄭和船隊抵達東南亞,在印尼、馬來西亞地區定居。隨後,為了打擊海盜、走私,明清兩朝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海禁時期,「下南洋」成為非法行為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逃到南洋的人,都會被中國封建王朝視作「叛民」,這種行為也被視作「棄絕王化」放著好好的中華子民不做,非要去做島夷,因此這些海外華人不會受到中國的庇護,他們就需要自己闖出一條路,和當地土著、西方殖民者做鬥爭。因此,許多南洋華人都十分堅強且富有,因為這都是一步步血汗拼出來的。

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來到中國朝覲乾隆皇帝,他也去過東南亞,結識到了許多南洋華人,對比之後他發現,儘管血統、文化完全一致,但是東南亞的華人普遍比清朝統治下的中國人更自信、更開放、更富裕。

清朝時期,經過數百年的耕耘,華人在東南亞已經有了一定根基,甚至還出過不少國王。康熙年間,中國向暹羅(泰國)購買大米,負責倒騰大米的就是潮汕華人望族鄭氏家族,這個家族了不得,泰國吞武里王朝的創立者鄭信就來自這個家族,今天的泰國曼谷王朝就是篡了鄭氏之位才建立的,為此,直到今天,每個泰國國王都必定有一個中文名字,也姓鄭,以顯示自己是鄭氏的繼承者。

在今天的泰國,潮汕華人是最有權勢的華人群體,富商如雲,還有很多政壇高官,比如泰國前總理英拉所在的家族也是一個潮汕華人家族,本姓「丘」,祖籍廣東梅州,雖然有了一個泰國姓氏「西那瓦」但依舊人人會有一個中文名。

下南洋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必須抱團生存,1776年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印尼婆羅洲()建立了一系列華埠,後來被稱為「蘭芳共和國」。他們將這些華埠自稱「蘭芳公司」,還曾經上書希望併入中國,但是被清政府拒絕,後來被殖民印尼的荷蘭殖民者滅亡,算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南洋政權。

這些南洋華人不被中國政權承認,同時也遭到了東南亞土著部落的襲擊,還被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殺,比如西班牙殖民者就曾經對菲律賓華人展開了大規模屠殺,他們向鄭成功求援,可惜當時鄭成功也鞭長莫及。對了,今天的菲律賓華人大家族基本都是福建人的後代。

西方殖民者來到東南亞,為的就是和中國做生意,可是又不會說中文,因此他們就需要東南亞華人當中介。當時中國缺銀,而洋人手裡有白銀,華人手裡有船,一拍即合。東南亞華人就給西方殖民者當起了買辦,從中國買貨再賣給西方殖民者。

有錢就想要權,東南亞華人就支持洋人欺壓土人,換取了殖民者授權華人組建政府,此外,洋人還把收稅的權力交給華人。交夠政府的,就可以自己撈油水,於是華人漸漸富裕起來,但也遭到了當地人的仇恨,為後面的東南亞排華埋下了種子。

不得不說,華人抱大腿抱得很成功,他們有錢回國又得到了清政府的加封,但是兩邊都不拿他們當自己人,他們既不是白人,也不是中國人,除了幫洋人欺負土著外,還負責從中國招攬移民勞工,少不了壓迫。

下南洋的真正高潮是清朝末年。近代以來,清政府內憂外患,西方列強發動鴉片戰爭,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與此同時,土地兼併也十分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破產者。其中福建和廣東尤為嚴重,福建的耕地面積只占4%,廣東也只有9%,人口卻十分巨大,活不下去,就必須向外移民。在移民的同時,也將中國文化帶了過去。

晚清時期海禁鬆弛,當時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兩個人下了南洋,往往是抽籤,哥哥弟弟,爸爸兒子,選一個下南洋,賺錢寄回家,留下了許多唏噓故事。親人們一別幾十年,往往是少小離家老大回,多年後,可能都已經白髮蒼蒼。

和早些時候華人下南洋經商、占地不同,這個時候出海的華人大多是當勞工,俗稱「賣豬仔」,也就是奴工,當時的廈門、廣州遍布「豬仔館」。短短20年間,接近500多萬福建和廣東青壯年下南洋,成為新的南洋華人。

東南亞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為了開發它們,對於西方殖民者而言,數量龐大且吃苦耐勞的華人勞工就是最好的選擇。在馬來亞,英國人重用華人商團,因為他們既不是中國人,和馬來人也沒有很深的聯繫,同時又十分富有,於是就開始充當中間階層。

不同地區的華人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廣府人擅長開荒,潮汕人精於經商,客家人喜歡挖礦,閩南人搞金融業務,海南人做餐飲,然後又陸續從國內接來大量同鄉,抱團生存,在殖民者的允許下,開辦華文學校,興建唐人街,並壟斷一整個行業,諸如橡膠、金融、船運,逐漸形成同鄉會或商會,頗具規模,產生了很多華人大家族、大地主。

1897年,戊戌變法失敗,清廷大肆捕殺維新餘黨。此時一個名為黃乃裳的福州舉人,便率領全村族人下南洋,在今天的馬來西亞砂拉越地區開闢了一座城市,名為詩巫。隨後又有上千福州人抵達墾荒,詩巫也由此被稱為「新福州」

到1900年,整個南洋地區已經有超過100萬華人群體,擁有自己的產業和土地,建立了不少華埠,經濟上非常富裕,政治上依附於當時的殖民政府,不和本地人交流,但又被殖民者防著,是類似猶太人的存在,兩頭不是人。

1867年之後,新加坡成為英屬馬來亞的殖民首府,英國人給予華人更大的權力,積極招攬大量華人勞工。華人將新加坡變成了一座國際大都市,新加坡也成為海外華人革命基地,建有同盟會南洋分會,是反清革命的重要支持者。

不管身在何處,華人們最惦記的依舊是家鄉的一畝三分地,許多南洋華人雖然幾代之後已經完全不是中國人,但仍然有家規、族規教導子孫時刻謹記祖籍和族姓,要記得自己是「中國人」。其實就像電影《唐人街探案》裡說的:在國內混的舒坦,哪個人願意出來呢?」但不管是被迫無奈,還是主動選擇,南洋華人事實上都和中國人是完全不同的民族。

馬來西亞75%的企業、印尼60%以上的企業都是華人開辦的,資產水平是東南亞平均水平的10倍,還誕生了諸如英拉家族、李光耀家族這樣的望族。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華人的分化也是很嚴重的,有錢者如印尼許氏家族,地連數百里,資產上億;新加坡更是被戲稱「李家坡」;沒錢者也比比皆是,要麼是工人,要麼開小雜貨店。

事實上,在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之前,東南亞華人還有點底氣敢和西方殖民者叫板,但是近代以後,清政府自身難保,這些東南亞華人也就跟著遭殃,許多人不敢認祖歸宗,因為中國無法給予他們保護,為了生存,要麼信基督,要麼乾脆連姓氏都不要了。

沒辦法,誰讓洋人手裡有槍,土人人多勢眾,東南亞華人註定被夾在中間欺負,英屬馬來亞、荷屬印尼殖民政府都曾經沒收許多華人家族的地產和財富。

荷蘭殖民軍還曾經發動對華人的大屠殺,殺死巴達維亞(雅加達)5000多名華人和華人甘蔗園的所有華工,史稱「紅溪慘案」,事後荷蘭人直接接管了華人的財產,卻沒有任何賠償,清政府得知之後,也以「叛民外逃」為由不予干涉。

東南亞華人作為東南亞的客居民族,出事就會被動刀,和歐洲猶太人如出一轍。據估計,全球約有6000萬華人華僑,總資產高達2.5萬億美元,連許多歐洲國家都難以企及,其中70%居住在東南亞11國,「富而不強」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概括。

面對崛起的中國,東南亞華人是什麼態度?

東南亞華人唯一的優勢就是有錢,又不相信洋人銀行,和猶太人一模一樣,於是自己搞金融,把華人的血汗錢匯回中國。

1932年,陳嘉庚家族建立了東南亞最大的華人銀行新華僑銀行,總資產超過60億美元,專門為東南亞華人辦理金融業務,免受西方殖民者的掠奪。陳嘉庚是東南亞華人、愛國華僑領袖,他建立了華人總商會,積極支持中國革命和抗戰,募捐多達4億美元,還訓練了許多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此外,陳嘉庚還出資創辦了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多所大學,1961年病逝於北京,魂歸故國,被譽為「華僑之光」

但陳嘉庚註定只是少數,更多華人只是利己主義者。

1942年,日軍入侵東南亞,用了不到100天就占領了法屬印支、荷屬印尼、美屬菲律賓和英屬馬來亞,2萬新加坡英軍投降。隨即日本人在東南亞展開了針對華人的大屠殺,超過3萬華人死於非命。西方殖民者的不抵抗讓東南亞華人徹底失望,1945年,許多東南亞華人甚至懸掛當時的中國國旗慶祝勝利。

二戰之後,西方殖民者撤離,東南亞各國走向獨立,這個時候華人的處境最為尷尬,因為他們不算是中國公民,獨立後的東南亞各國也不將他們視作本國國民。但對於新生的東南亞各國而言,華人們樹大根深,富可敵國,又不是那麼好驅逐的。

這個時候,美國就盯上了這些東南亞華人,在美國的扶持下,東南亞華人資本繼續占據著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全面倒向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不過美國人只管意識形態,不管民族矛盾,東南亞各國土生民族對華人的敵意仍然很大,畢竟幾百年來華人的形象都是「官僚」和「高利貸」,1965年馬來西亞聯邦就是因為害怕新加坡併入之後華人比例太高,而選擇驅逐新加坡。

但是華人政治上失利,經濟上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些國家在50、60年代依託美國和日本發展經濟,本土民族工業沒錢,就會開所謂特許證讓華人富商去搞,一來二去,賺到錢的還是華人群體,就加劇了東南亞普通百姓對華人的仇恨。

在這個過程中,東南亞華人富豪也很識相,大部分人放棄所謂「中國僑民」的身份,閉口不提「中國」,更極端的甚至直接宣布自己是所在國土生民族的人,比如英拉家族。

東南亞華人中的富豪們和政府合作賺得盆滿缽滿,普通的華人家庭僅僅是因為重視教育,勤奮工作,所以收入水平高於東南亞其他種族,但他們也被同樣歧視和排斥,如同當年的德國猶太人。因此,許多東南亞華人出於對東南亞各國政府的不信任,會把資產放在香港或新加坡,無形中加劇了矛盾。東南亞老百姓就想,你賺我們的錢,卻不願意奉獻,70年代以來,東南亞爆發了多次排華運動,其中蘇哈托獨裁統治下的印尼最為嚴重。

但是除了新加坡,華人有錢沒權也沒槍,只有美國在撐腰,但美國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的,因此華人富商要想保住產業,就得給所在國政府交巨額「保護費」,比如1980年,菲律賓大選,十幾個華人大家族給當時的總統馬科斯湊了15億美元,幫助他繼續做總統。

久而久之,許多東南亞國家政府就會選擇和華人集團合作,簡單說就是「養肥羊」,用政府稅收來給他們兜底,官商勾結,但代價卻讓普通老百姓償還。於是,危機終於爆發了,1997年泰國最先頂不住,被國際金融巨鱷索羅斯掏空,隨即引發了一場波及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華人資本大量外逃,使得東南亞各國和華人的關係降到谷底。

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90年代以來,泰國軍政府、菲律賓馬科斯、印尼蘇哈托這些獨裁集團紛紛下台,大量民選政府上台,華人資本集團都逃到了新加坡避難,苦的只是普通的東南亞華人家庭。本土民族和華人的種族矛盾,就像一道流血不止的傷口,連帶著中國也遭到了東南亞國家的排擠,而新加坡這個「海外華人大本營」也為了表忠心選擇「去中國化」,直到近些來年中國崛起之後,才又向中國示好,可以說,情感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騰飛,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中美博弈最先影響到的就是東南亞的華人群體們,有的感到驕傲無比,比如馬來西亞華人;有的則是搖擺不定,比如新加坡華人;有的早已被同化,比如泰國、菲律賓華人。

當然,把中國當作母親的東南亞華人其實是少數,因為幾代下來,早就沒有那麼濃烈的家國情懷,更多的只是把中國當作新的機遇和背後靠山。有意思的是,過去東南亞華人「去中國化」,比西方人更像西方人,最反華的恰恰是他們;現在又開始「再中國化」,撿起華語華文,都上趕著證明自己是「中國人」,不得不說,東南亞華人的命運也是如此身不由己。

拿泰國舉例,過去在泰國說自己是華人,會被別人笑話窮出身;現在說自己是華人,則會被羨慕來自世界上的第二大國。

根據大馬中華總會的意思,今天的東南亞華人大概被分為三類,一類是華文華人,也就是仍然認同中國身份,寫漢字、說華語的華人,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代表;一類是海峽華人,這一類就比較複雜了,他們不認同中國身份,只認可華裔血統,主要語言是英語,以新加坡華人為代表;最後一類則是土生華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娘惹。

東南亞華人雖然都是華人,但有的是明朝出去的,有的是清朝出去的,有的是民國時期出去的,還有的是建國後出去的,十分複雜。馬來西亞華人是最親華德,85%的馬來西亞華人家庭依舊讓子女接受華文教育,對中國認同感很高。在華人議員的努力下,馬來西亞聯邦允許華人保留華文教育,如今的馬來西亞有1200多所華文學校。

2015年,馬來西亞爆發動亂,華人區遭到衝擊,當時的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直接來到唐人街探望當地的華人們,並表示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直接嚇退了想要鬧事的馬來人。由此,許多大馬華人就把中國當作「精神上的母親」,是背後的巨人。

當然,中國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東南亞華人說到底還是他國公民,有民族情分,沒有法律關係,這一點還是要分明的。其實,和中國的關係,不止是華人們要考慮的問題,更是整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要考慮的問題。就像新加坡只把美國和中國看作主要關係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就說:「新加坡的未來,必須要考慮和中國以及美國之間的關係」

作為全球海外華人的銀行,新加坡客觀上成為了東南亞的瑞士銀行和華爾街,和香港一起承擔著海外華人資本的流動。李連杰、張勇、鞏俐等有巨大影響力的華人,都喜歡在新加坡給自己留一手。

目前,東協是有6.25億人口,3萬億美元GDP的大型市場,但卻沒有一個類似首都的城市,華人統治下的新加坡就此成為這一個「首都」。而對於華人們而言,新加坡也只是一個暫時的避難所,歷史將他們帶到南洋,但未來只靠他們自己。

百年已過,也許國籍、身份都會改變,但東南亞華人們下南洋的歷史不會褪色,也始終無法忘記自己來自何方,如果把身體交給了四海的他鄉,請一定記住讓魂靈回歸故鄉的祖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