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旬邑黃河劍齒象,沉睡300多萬年重現雄姿

二三里資訊 發佈 2023-12-29T08:40:39.571965+00:00

1975年的一個早晨,一名叫楊宗岱的老人像往常一樣趕著羊群,在山溝底下牧羊,一隻山羊跳上山坡吃草,刨出了臨近地表的大象門齒,這位老人還以為是樹根,就用撅頭挖出來一看,才是化石,奇蹟就這樣被發現了。

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地球的統治者是動物。在300萬年以前統治地球一角的便是我們眼前這具八面威風的龐然大物——旬邑黃河劍齒象。

視頻新聞:

【鎮館之寶】300萬年前的大象什麼樣?一起去旬邑縣博物館看看化石吧

旬邑黃河劍齒象,出土於旬邑縣後掌鄉西原村的一個小山溝里,奇蹟的發現往往都是偶然的,西原溝溝深坡陡,人跡罕至,由於水土流失,古象化石已接近地表。1975年的一個早晨,一名叫楊宗岱的老人像往常一樣趕著羊群,在山溝底下牧羊,一隻山羊跳上山坡吃草,刨出了臨近地表的大象門齒,這位老人還以為是樹根,就用撅頭挖出來一看,才是化石,奇蹟就這樣被發現了。後來經過我館發掘整理,1992年在西北大學地質系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才使這具沉睡了300多萬年的黃河古象重現雄姿。

古象的種類很多,它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形狀個體差異很大,最容易區分的是它的牙齒,所以專家一般都是根據它的牙齒特徵而分類命名的,把門齒形狀像鏟子一樣的古象叫「鏟齒象」。把臼齒好像母象乳頭的古象叫「乳齒象」。這頭大象,一對門齒又粗又長,長是3.17米斷面扁圓、平行排列,彎度很小,好像一對鋒利的寶劍,所以叫劍齒象,又因為它生活在黃河流域,出土在我們旬邑,所以專家將它命名為「旬邑黃河劍齒象」。

黃河象的基本特徵是軀體高大,四肢粗長,旬邑黃河劍齒象體長是8.45米,高4.3米,生活在距今200-300萬年的更新世,估計它活著的時候體重是7000到8000公斤。它之所以這麼高大、威武與它的生活習性有關,因為它生活在氣候相對乾燥的熱帶稀樹草原環境中,而食物比較難於攝取,只吃木本杆上的嫩枝葉,這個生活環境迫使他必須像長頸鹿一樣要有長的四肢,高大的身軀,這樣才能夠吃到鮮嫩的食物。

黃河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頭骨正方形,額頂平緩,鼻突上方,有一個很深的凹窪,這個大凹窪是它的腦窩,是用來裝腦髓的,下面這個八字形的槽狀韌帶窩,是它鼻子的神經系統,這又說明了它的鼻子很大很長。象的鼻子之所以靈活是因為它的神經系統比較發達。

黃河象的食物習性與今天的非洲象比較相似,不吃草,只吃樹葉、樹皮,甚至較嫩的樹枝和樹根,這兩個門齒已經失去了咬斷食物的功能。除了抵禦外敵外還可以將樹連根拔起。它的臼齒有8-12個齒脊組成,每個齒脊由8-12個乳突構成,黃河象就是利用這些堅硬鋒利的臼齒咀嚼粗糙的食物,幫助消化。有些齒脊因為腐蝕成度深,乳突彼此串通,數目不清,這是它衰老的標誌,根據臼齒腐蝕的程度及軀體高大的特徵推算,旬邑黃河劍齒象是一中老年個體,它的年齡在60歲以上。

旬邑黃河劍齒象身軀龐大,頭骨方形,門齒粗長,盆骨較狹窄,骨盆腔不光滑,從這些特點分析,研究人員任為它是一頭公象。

大象和犀牛的骨骼為什麼會變成化石呢?我們可以想像,在一個黃昏,或者一個早上,眼前這具大象和犀牛領著他們的象子、象孫、牛犢、牛崽,來到湖邊或河邊飲水,當老象長鼻剛剛入水,湖邊或岸邊不堪重負,塌陷了,老象和犀牛隨之而下陷。或者他們是被天敵追趕,陷入泥沼:或者是地震,或許被洪水淹沒,儘管他們搖擺著龐大而沉重的軀體,掙扎著卻越陷越深,很快便侵入了泥沙之中。經過200到300萬年,當他的子孫屍骨早已風化成灰,乃至整個家庭早已滅絕之時,大象、犀牛的骨骼本身有機成分也慢慢分解成簡單的物質,與地下的其他成分互相替換,岩石的組成物與動物本身的物質互相替換,使骨骼中也有了岩石的成分,年長日久就變成了堅硬的化石,保留下來了。

旬邑黃河劍齒象的出土復原裝架,對於研究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古地質、古地貌、古氣候以及這一地區古生物的演變進化提供了重要資料,是古生物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對於探勘黃土高原地下資源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由此充分說明了在200到300萬年以前旬邑的氣候和現在的氣候是截然不同的,那時是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氣候,旬邑大地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湖泊蕩漾,草木茂盛,繁衍棲息著成群結隊的古代動物。旬邑地區,古生物化石非常豐富,堪稱古生物天然博物館。

華商報記者 楊寧 編輯 牛佩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