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條護膚品謠言,99%的人都聽說過

皮膚科楊希川教授 發佈 2023-12-29T21:18:16.622082+00:00

網上衝浪這麼多年,看過很多偽概念,尤其是護膚品這塊,不少商家算是把話術玩明白了,穩穩拿捏消費者心理。但誰也不是傻子,有些東西細究起來完全經不起推敲,在後台總有朋友留言問XXX觀點是真的嗎、XXX是不是智商稅等問題。

網上衝浪這麼多年,看過很多偽概念,尤其是護膚品這塊,不少商家算是把話術玩明白了,穩穩拿捏消費者心理。

但誰也不是傻子,有些東西細究起來完全經不起推敲,在後台總有朋友留言問XXX觀點是真的嗎、XXX是不是智商稅等問題。

所以今天就來做一期「護膚品常見誤區」,如果有戳中你的就點個讚吧~



誤區一、天然植物成分比化學成分好


我們通常認知里的天然植物成分是以植物為原料,經過物理化學分離過程定向提取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如各種植物提取物(、馬齒莧、紅沒藥醇、)

不過由於植物提取物成本相對較高,難度較大,還可能破壞環境。

所以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很多時候我們熟知的護膚品成分,可能是從植物提取中被發現,而後經過化學合成的辦法,加入一點科技的力量,形成規模化生產,讓大家都能用上。


(圖源veer)


比如尿囊素,原本是從紫草的根和葉中提取出來的,卻由於傳統工藝從天然動植物中提取天然尿囊素的含量很低、工藝複雜、成本太高,無法大規模運用。因此現在主要採用化學合成法提取合成尿囊素。

而長時間的研究也證明了,有些植物提取與化學合成的成分之間,效果可能並未有明顯的區別

沒有誰比誰高貴,如果有,那大概是植物提取成本比較貴吧。



誤區二、天然成分都是安全的


各種DIY純天然護膚,像果蔬敷臉,厚敷蘆薈、草藥塗抹等,主打一個神農嘗百草。



沒錯,植物里確實有可以幫助我們皮膚的成分,但有些未經加工的天然植物受到被污染的土壤、水源、空氣及農藥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有害成分會殘留在植物內,敷臉就呵呵噠了。

還有,有些植物具有致敏性和光敏性,普通人難以分辨,稍不注意便可能中招了。


(文獻1,天然成分常春藤導致的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所以全天然成分不等於絕對安全,大家最好不要什麼都往臉上抹。


誤區三、越貴的保濕產品越有效


都說便宜沒好貨,那貴的東西就一定好嘛?至少從保濕產品上看,它不是越貴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款保濕產品往往是複合型配方,其中最基礎的三個組成成分分別是封閉劑、吸濕劑、滋潤劑,它們在保濕環節起到關鍵性作用,其次才是一些功效成分(神經醯胺、多泡乳液、透明質酸、膽固醇等)、防腐劑、香精。

有的人面部沒啥問題,只需要基礎保濕,那他可以挑選不含其他功效成分,配方較為精簡的保濕產品;

有的人患有濕疹或等疾病,需要面霜發揮修復皮膚屏障等功效,可以選擇含有神經醯胺等功效成分的保濕產品,更有利於皮膚恢復。

所以買保濕產品,還是要根據個人情況挑選,單看價格不可靠。



誤區四、不含防腐劑的產品對皮膚較好


絕大多數產品都含有防腐劑,大可不必談「腐」色變。

在護膚品中,防腐劑的作用是保護產品,使其可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長產品的保質期。

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與活性,防止消費者因使用受微生物污染的產品而引起可能的感染。

只要是有正規備案的化妝品、護膚品,其中添加的防腐劑,無論是添加劑量還是防腐劑種類,絕大部分在國家化妝品法規所允許的範圍之內,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



誤區五、塗防曬霜會長痘痘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防曬霜跟痘痘有關聯,反而在長痘期間塗正規的防曬產品有利於減輕炎症後色素沉著

如果擔心防曬霜油、想要膚感相對清爽輕薄不油膩的防曬霜的話,可以選擇搖搖樂類型、塗改液質地的化學防曬。


好了,今天的「護膚品常見誤區」就到這,記得點讚~


〔參考文獻〕

[1] 德拉洛斯主編,王學民譯.國際經典美容皮膚科學技術叢書 功能性化妝品 [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1

[2] Elma D Baron, MD.Selection of sunscreen and sun-protective measures.UpToDate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於2023年04月18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吉娜 責編:Yellow&Jeing 審核:李雲

關鍵字: